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

大便不通攻下法三大家
下法是中医的八法之一,来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三承气,扩大于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精细至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明白此三家,则下法毕矣。
一、寒下:以攻下为主
1、大承气汤:《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方。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以痞(心下闷塞坚硬)、满(胸胁脘腹胀满)、燥(肠有燥屎,干结不下)、实(腹中硬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中硬满不减)四证及苔黄、脉实为依据。“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扬汤止沸,莫若釜底抽薪”。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
2、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克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拟南芥主治:阳明热盛,燥屎初结,痞满而实,燥坚不甚之腑实证。本方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泻热攻下之力较轻。
《伤寒寻源》“小承气以大黄为君.微加枳朴以开气结.不用芒硝迅走下焦.经所谓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也.故曰小.凡矢未定成硬.未可与大承气者.可先以小承气试之.腹中转矢气者.大便已硬.乃可攻也.不转矢气者.但初头硬.后必溏也.同一承气而有大小之分者.大承气枳朴重而益用芒硝以峻攻.小承气枳朴轻而不用芒硝以亟下.故里证急者宜大承气.里证不甚急者宜小承气.是当细辨”。
3、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五钱) 甘草(三钱)芒硝(一钱半)。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医方考》卷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
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
二、温下:温热药与攻下药并用
1、温脾汤:寒积虚证
组成:大黄(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上五味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具有温补脾阳,攻下冷积的功效。
主治:原方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脾胃冷实不消方。现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综观本方,由温补脾
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2、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实证
组成:组成: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炮)、细辛二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具有温经散寒,通便止痛的功效。阈值分割法
哈尔滨学院图书馆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本方从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3、半硫丸:
组成: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 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各等分。上药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5~20丸(每次1.5~3g),空腹时用温酒或生姜汤送下,妇人醋汤下。有温肾通便功效。能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主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温病条辨》“湿阻无形之气,气既伤而且阻,非温补真阳不可,硫黄热而不燥,能疏利大肠,半夏能入阴。燥胜湿,辛下气,温开郁,三焦通而二便利矣”。
maxthon3《成方便读》:“此为命火衰微,胃浊不降而致,故以半夏和胃而通阴阳,硫黄益火消阴,润肠滑便,然后胃与大肠皆得复其常,所谓六腑皆以通为用也。”
三、行下:行气与攻下并用
1、厚朴三物汤:
组成: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有行气除满,去积通便的功效。
主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即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
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汤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但药量不同。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枳实五枚,大黄四两;小承气汤厚朴三两,枳实三枚,大黄四两。前者意在行气,故君厚朴;后者意在攻实,故君大黄。厚朴三物汤用于里实气滞,胀重积轻;小承气汤用于里实气滞,积胀俱轻。
2、木香槟榔丸:
组成;《儒门事亲》卷十二三法六门方。组成: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广术(烧)、黄连、商枳壳(麸炒,去瓤)各一两,黄柏、大黄各三两,香附子(炒)、牵牛各四两。上为细末,水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主治:饮食积滞内停、气机壅塞、郁而化热所致脘腹痞满胀痛、赤白痢疾、里急后重、大便不通等症。
广丰县教育局本方木香、槟榔行气化滞,消脘腹胀满,且能除里急后重。以牵牛子、大黄攻积导滞、邪热通便,以陈皮、青皮行气化积,助木香、槟榔之力。以香附、莪术疏肝解郁,破血中之气。枳壳下气宽肠。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且又止痢。全方行气药与攻下药配伍,共奏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效。
四、补下:温补与攻下并用
黄奇帆背景
1、黄龙汤:《伤寒六书》卷三。
组成:大黄、芒消、枳实、厚朴、甘草、人参、当归。水二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一沸。热服为度。《伤寒六书》:“治患心下鞕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主治:肠胃燥热,气血两虚。下利清水,神昏谵语,腹痛拒按,身热而渴,神疲少气,舌苔焦黄或焦黑,脉沉细数者。
方中大承气汤之大黄、芒消、枳实、厚朴荡涤胃肠实热,急下存阴;人参、当归双补气血,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而通大肠;生姜、大枣、甘草和胃气而兼调诸药,共奏抉正攻下之功。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记载:“黄龙汤是汉代由天竺的佛教传入中国,……自有方处,鄙俗
久行,病发即服大便小便,疾起使用猪粪猫粪,或堈盛瓮储,号曰龙汤,虽加美名,秽恶斯极。……今近城寺别塞空罂口,纳粪仓中,久年得汁,甚黑而苦,名曰黄龙汤”。
《张氏医通》云:“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乌能兴云致雨?”王旭高云:“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王旭高医书六种》)陶氏此方,攻补兼施,既下脾胃燥结,又致津液润燥,专治脾胃之患,故称“黄龙汤”。
2、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方。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8:0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5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攻下   芒硝   泻下   积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