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家系列——书生型医者吴鞠通(二)

中医大家系列——书生型医者吴鞠通(二)
&初露锋芒:
“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吴又可之法治之,十死八九,不甚验。”
孟连经验
大才子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记载,1793年这场席卷北京的大瘟疫医生们用古代名医张景岳的方法,根本不好使。(其实是大家不会活学活用)用前文提到吴又可的大黄泻下排毒也不管用,这个应该是不对症。
吴鞠通是年36岁,学医17载。面对上门求医的患者终于忍不住出手相助,这个个人觉着要感谢古代对于读书人的尊重了,如果是我们今天的人你知道一个人学医17年,没有看过病,谁敢给他看呀。
当时17年读书大家只会觉着吴鞠通学问高深,医术一定厉害。当然也有可能是有的病人其他医生已经束手无策,才“死马当活马医”的交个这个书生医者。
袁木因为这场瘟疫中吴鞠通治病的几个医案都是特别严重的病人。
这次吴医生一出手就停不下来了,一直到这场瘟疫的结束,根据他自己的记载,救活了不到百人,可能在瘟疫中没有起到决定的作用,如果真的有一个人能扑灭一场瘟疫,我觉得那就真的没有西医什么事了。
跟我们做慈善类似,当时那个时代,一个好的医生可以救助眼前的病跟身边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次事件对吴同学最大的意义是给了自己足够信心,看着自己的病人康复,我想当年对于父亲跟小巧官的遗憾会淡去那么一点点吧。
磁选器
&1793年吴鞠通医案之一:
史女士,27岁,孕7月。
医生甲一口咬定史女士得了风寒,用来发汗的药,于是病情加重。
医生乙根据医生甲的没效,聪明的做出相反的结论,是个热证,可是他偏偏用了大量龙胆草、芦荟等苦寒,泄肝火的药物。开始出现胎动不安。
等家属听说吴鞠通的医书高明,请他上门的时候。史女士已经很虚弱的躺着一动也不能动了,表情却很烦躁。
吴鞠通开始观察,患者舌头正黄(就是龙袍黄),还烂了半边。脉象是洪、数、兼浮。大概意思就是脉很快,粗粗的特变容易按到。而且眼睛突出、大如蚕豆。
确实是很明显的热证了,吴医生诊断是“邪热内盛、气血两燔”。
可是医生乙用“龙胆草、芦荟”清热怎么没用呢?
这就是“温病学派”产生的意义了,对这种邪热温病学家认为:
1.不能用大苦大寒的药物,因为这些要性“燥”,会进一步损伤患者的“津液”。
2.温病发现了“冰伏”现象,大寒反而带来“高热”。现在医生中也有这种情况,有的现代中医看到患者检查出了病毒细菌感染,就用“鱼腥草、大青叶”等等大寒的号称杀菌抗病毒
的药物,结果患者反而高热不退。
中医复杂吧,可是又很简单,吴医生针对这个复杂病情,最后的处理就是四个字“热者寒之”!
吴医生用了特别有名,名字也很好听的一个方子“玉女煎”。
组方是:生石膏四两、知母一两、炙甘草四钱、犀角六钱、京米一撮、细生地六钱、麦冬五前。
英国资本主义革命
我的感想:
1.第一位药就吓人一跳,四两生石膏,这要是加水都能做一个“思想者”雕像了,而且石膏大凉,就这么给一个7个月孕妇用?
其实17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已经广泛的应用生石膏了,明代大医家又开始用来透热外出,用了很大的量。因为生石膏的透热退热的效果惊人,后来到了温病学家手中就得到了广泛开始使用。
不过体虚之人用生石膏一定要配合扶正药物!(张仲景的“白虎加人参汤”就是这个道理)
2.温病热证发明了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认为邪气是按照卫、气、营、血的顺序进入人体,邪气在不同的阶段就有不同的针对性的药物与方法。“犀角”就是能进入营分跟血分的好东西,可以现在野生的几乎没有了。
3.京米不是北京大米,而是“粳米”,我们的粽子就是这种米蒸的。
4.吴鞠通的玉女煎跟张景岳的已经做了修改,把“温腻”的“熟地黄”换成了“细生地”。又因为患者病在上焦,就去掉了通下的“牛膝”。这就是后世常用的玉女煎2.0版本。
史女士服药一天后,胎儿的烦躁就好转了,本人也精神了些。四天后吴医生复诊,患者有了新情况,大便不通、小便只有几滴、舌头由黄变黑,嘴唇严重干裂。病人严重了吗?
黎氏三兄弟社会主义的供养表面上好像是真的严重了,可是在温病学家看来这是透邪外出的表现,这时候只要再给邪气到出路就好了。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42: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75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患者   医生   瘟疫   开始   生石膏   温病   药物   邪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