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回顾与反思

第40卷第1期201年1月
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T UNIVERSITY
Vol.40No.1
Dcc.201
[文章编号]1004—5856(2019)10—0151—05
疑古"与“走出疑古"的回顾与反思
范静静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古史研究是关系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学术课题,这一课题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疑古"与"走出疑古”的争论。自20*B20年代顾颉'等人提出“古史辨”理论G来,学术界对上古史基本持怀疑态度,对记载上古史文献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20世B90年代以来,G李学勤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力倡“走出疑古时代”,对
“古史辨”派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成果提出质疑。因I,在进行上古史研究时,既要继承"古史辨”派的怀疑精神,久要G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出土文献。
新新理论第一页[关键词]古史辨;走出疑古时代;二重证据法;文化自信
市舶司[中图分类号]K090[文献标识码]A Oci:1.3969/j.isso.104-5856.201.1.032
在近百年的中国史学界,先秦史研究“相对于其它时段的历史研究来说,在总体上处于一种更加受到人们关注的位置”。9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因为先秦史研究在整个中国历史研究中处于前沿位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源头,中华民族的产生、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后者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百年来的先秦史研究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面镜子,是中华民族对待中华文化复杂情感的反映。
-、内忧外患与“古史辨”派的兴起
冰川冻土
清光绪二十三年(197),康有为所撰《孔子改制考》刊布。在此书中,康有为认为,春秋末年的孔子撰著了《春秋》等儒家经典并在这些经典中塑造了尧、舜、禹等古圣先王,描绘了他们治下的“太平盛世”。在康有为看来,孔子儒家经、造圣先的的于“
古改制",即将自己改革现世的政治构想“与之先王”,从而起到“既不惊人,自可避祸”[2]P234的效
家具专卖店设计果。而且康有为还认为,除孔子之外,先秦诸子“罔不改制,罔不托古”。康有为的这番论断与六年前在《新学伪经考》中提出古文经书为刘歆所伪造,古文经学非“汉学”乃“新学”的观点一样,甫一问世,便招致一片反对之声。“两考”也在一片反对声中屡遭毁板。康有为为何要冒着巨大的风险撰写此二书呢?除却个人性格因素外,当时的内外局势也是其撰写此书的重要诱因。换言之,康有为的“两考”非为学术研究而撰,乃是服务于其维新变法事业的著作。
光绪二十一年(595),中国败于日本,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如果说自5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先后败于英、法、俄等西洋列强尚可以“技不如人”来解释的话,甲午战争中败于“叢尔小邦”日本则被视为奇耻大辱。因而甲午战争后,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斗争中。作为一位服膺今文经学的传统士大夫,康有为希望通过撰著“两考”,批判当时占据思想界制高点的汉学与宋学,为宣传自己维新变法的政治主张作舆论准备。
[收稿日期]2018-1-29
胡银波
[作者简介]范静静(195-),女,山东[博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二十世B 中国学术史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37: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6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研究   中国   疑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