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自整理)

第一部分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
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1、人的劳动: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2、劳动对象:生产工具
3、劳动资料:物质资料
(二)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社会生产方式决定适应反作用
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
(三)社会经济规律
客观性:建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必须尊重经济规律
按经济规律赖以生存的条件分:在人类社会各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
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
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按劳分配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
1、原始社会:最初时候制度,石器生产工具,
2、奴隶社会:铁器出现
3、封建社会:出现商品经济
4、资本主义社会:蒸汽机出现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内燃机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自由竞争趋向垄断
5、社会主义社会:
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一)自然经济特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自足
(二)商品经济特征:以交换为目的的时候经济形态
形成条件: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
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第三次分工:商人的出现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狭义:交换的场所
广义: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联系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
生产资料市场
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信息技术
完善的市场体系有以下功能:提高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相互作用。
经济联系功能——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提供经济联系的场所
利益关系调整功能——通过商品、要素的价格波动调整经济利益
信息产生和传递——实现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信息沟通和传递
社会评价功能——真实反映出商品和要素的市场价值
五、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
区别相对自然经济而言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配置资源
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行为(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相对计划经济而言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基础
联系市场经济师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六、资源配置方式与经济体制
(一)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
(二)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
1、市场配置方式:靠试吃机制中国兽药监察所
2、计划配置方式:指令性—国家指定计划指标,反应计划经济
指导性—
(三)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1、经济体制是组织内部资源配置机制、方式、结构的综合
2、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经济体制反应经济制度的要求
3、经济体制受生产力水平制约: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实行不同经济体制
不同经济制度国家可采取相同经济体制
4、经济制度:计划方式
市场方式
fromsport5、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功能:合理配置资源
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中航工业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有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商品的有效用性
创造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交换属性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质不同、量难比) (质不同,量不比)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      价值                抽象劳动    形成价值
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内容  (质相同、量可比)  (质相同,量有差)体现人与社会的关系
凝结一定人类劳动数量的劳动产品  交换价值 使用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        具体劳动    和价值                                    和抽象劳动  的矛盾  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物品不是商品    的矛盾  (三)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包括: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时间
决定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劳动者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组织形式、科技水平、生产资料质量、自然条件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率成反比。
二、货币的产生和职能
(一)货币的形成和本质
1、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
2、货币发展阶段: 1、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价值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2、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3、一般价值形式:一切商品价值表现在一种商品上
4、货币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最终固定在一种商品上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3、储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取,成为独立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而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支付商品赊买过程中的延期支付,支付债务、租金、利息、工资的职能
5、世界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三)货币流通规律
(1)待流通商品数量  (2)商品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待流通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商品价格总额
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
商品价格总额—赊买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的支付总额
商品流通所需货币量=                            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发行量以流通中需要金属货币量为限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纸币升职。
三、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价值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对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支配作用通过“价格运动“表现。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受诗词供求关系影响。球面投影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的目的——获取剩余价值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货币与资本区别在于流通形式不同商品流通形式W-G-W(商品-货币-商品) 买卖顺序不同、起终点不同
资本流通形式G-W-G (货币-商品-货币)流通中的媒介不同
商品和资本流通目的内容不同:商品:目的是消费;内容是交换
资本:目的是获得货币;特点是带来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G-W-G’G’=G+△G △G 是货币在运动中的价值增值额,成为剩余价值(m)
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转化为商品必须带来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
二、流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必须有人身自由②丧失一切生产生活资料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者本人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构成劳动力商品的条件
劳动者养育子女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
劳动者受教育的费用还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
三、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体现某种联系(一) 劳动过程和机制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的统一
劳动过程—生产使用价值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服从其安排;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用
价值增值过程—商品的价值形成包括:1工人通过劳动将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
2抽象劳动凝结与商品中,活劳动创造新价值
产品价值=资本家预付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价值
价值增值过程是资本家延长劳动时间,其实质是超过一定点(工人补偿劳动力所需时间)而延长了价值形成的过程工人劳动时间分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由此部分产生
(二)资本的价值形式
资本在价值形式上区分为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机器)
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中发生价值量变化既价值增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条件,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生活资料价值
联系:二者都延长了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资本金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二者总是相结合的使用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商品价值包括:不变资本(c)生产成本(k)社会产品价值=C+V+M
可变资本(v)社会总产品
剩余价值(m)本质商品价值=c + v + m =k + m 剩余价值相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利润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率=m / v >利润率= m /(c + v)预付资本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形成于部门之间竞争)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 社会总资本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产生的前提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商品价格随商品生产价格波动
生产价格形成个别部门看,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总和与工人创造剩余价值有差,从全社会看是相等的;
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有差异,全社会看是相等的;
生产价格变动,取决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资本形式: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
剩余价值分割为:商业利润、利息、银行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剩余价值的分割清晰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对剩余价值的共同瓜分。
2011山西中考英语
(一)商业利润:是生产过程中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出的,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通过购销价格差额实现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之和
(二)利息:借贷资本家为获取利息将闲置资本借贷给职能资本家(工业、农业、商业资本家)
借贷资本是所有权资本;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三)银行利润: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目的是获取利润称银行利润
(四)资本主义地租:农业资本家付报酬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极差地租:租种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农业超额利润
vod点播
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形成原因: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权的垄断,使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决定。
产生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土地肥沃程度、地理差别)
绝对地租:形成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农产品以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获得超额利润。
形成条件:农业资本部门游戏构成低于工业部门
六、剩余价值的流通过程
(一)资本的循环
购买、生产、销售
(货币、生产、商品)
(二)资本周转速度
反比周转时间:生产时间
周转速度流通时间
正比周转次数:通常为一年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及实现条件
1、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前提:
社会总产品: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社会生产:(Ⅰ)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Ⅱ)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及其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剩余产品用于消费而不是积累,生产维持原有规模重复进行。
两大部类要通过三方面交换关系实现
①第一部类内部交换:Ⅰc通过内部交换实现
②第二部类内部交换:Ⅱ(v + m)在实物形式上全部是消费资料
③两大部类间交换:Ⅰ(v + m)供第一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使用的消费资料
Ⅱc第二部类生产中消耗的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Ⅰ( v + m)=Ⅱc    引申:Ⅰ(c + v + m)=Ⅰc + Ⅱc
Ⅱ(c + v + m)=Ⅰ(v + m) + Ⅱ(v + m)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及其条件: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投入生产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8:21: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5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商品   价值   生产   社会   价格   资本   经济   市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