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典文学创作中对比法的运用

浅谈古典文学创作中对比法的运用
 
摘要:
对比法是古典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手法从内容方面可分为情境对照和人物对照两大类。情境对照是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和境况加以比较;人物对照分三类:一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前后性格、形貌的变化进行比较,二是把同一类型的人物或同一个人物的前后性格、形貌的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三是将同一个人物的外貌和其内心品质加以对照。从艺术方面可分为:“横比”和“纵比”两类。从创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又可从同中比同、异中辨异、异中求同、同中辨异等这些方面进一步说明清楚。
关键词:  古典文学  文学创作  对比法  人物
对照不仅是认识客观事物,科学辨别真伪的科学方法,同时也是作家创作作品时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对比法,是指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属性对立或有差异的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以便在相形中显出它们之间的差别,其间差别越大,所取得的艺术效果便愈强烈。
    菅直人一般来说,这种手法一方面可从内容分为情境和人物对照两大类。前者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和境况加以比较;后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前后性格、形貌的变化进行比较;二是把同一类型的人物或同一个人物的前后性格、形貌的变化进行比较;三是将同一个人物的外貌和其内心品质加以对照。俗语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评价一个人物的才能、品质如何,本领高低,不能凭其长相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外貌与他的品行不一定是一致的。貌美的人,可能是蛇蝎,而貌丑的人,或许是正人君子。故而,很多古典文学作品的作家,在写作时,总是依照生活的真实,运用美丑对照法塑造他所欲塑造的人物形象。
    一、情感、境况的对比重庆市联合产权交易所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1
    此诗中的这两句,以豪门富族过着无比豪华奢侈生活的情景和广大人民饥不得食、寒不
得衣冻饿而死路上的悲惨状况进行对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不合理现象。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
    此诗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音无改”同“鬓毛衰”、“相见”与“不相识”各个进行对照,从而把离人回乡时的喜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防雹弹  【唐】徐凝《汉宫曲》:“水帘前流玉霜,赵家飞燕待昭阳。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3 
    此诗前三句写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由于美貌惊人,又因为能歌善舞,而在昭阳宫殿中承宠的盛况,最后一句状其它宫女由于受冷落而秋夜无眠的悲凉景象。通过两相对照,更将一人承宠、各院凄凉的意味写足。此诗宋顾乐说“妙在直叙而不下断语,怨意愈见。”(《唐人绝句选》)。
    杜甫《忆昔二首》之二:“忆昔开元全盛日……洒泪江汉身衰疾!”4
    此诗前十二句回忆“开元”全盛日的情况,后五句写现状。通过前后对照,入木三分地揭示了战争给唐朝所造成的惨景,表达了诗人无限忧国忧民的感情。 河南省汝州市
    杜甫《莫相疑行》:“男儿生无所成头皓白……不争好恶莫相疑!”5
    此诗作于公元765年,其时诗人正在严武幕府中。第三至七句回忆自己先前在蓬莱宫里奏献三大礼赋时,受到集贤殿上的无数学士的围观、赞扬、从而一日之间名扬四海的盛况;第八至十句写自己饥寒交迫,并受到那些少年当面奉承而背后嗤笑的现状。通过前后不同境遇的对比,深刻地抨击了人情纸薄、变化无常的世相。
    二、人物对比
    (1) 两种类型的人物性格对比
    以《红楼梦》中钗、黛基本性格的对立为例。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与环境(包括传统规范)的关系上。一言以蔽之,宝钗是适应型的,黛玉是特立型的。宝钗是自觉压抑个性和消溶自我以顺从传统观念的社会规范的要求,黛玉则自觉或不自觉地背离这种规范,追求个性自由;宝钗从不忘对宝玉“规引入正”,黛玉则从不说“混帐话”要求宝玉。对现实社会
关系的态度,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宝钗善于周旋应付,体贴拢络,能深得上至元首贾母下至丫环仆妇的欢心,黛玉则局守一隅,自我封闭,又出语尖刻,被人冷落。对于同宝玉的关系,宝钗总是极力掩饰对宝玉的感情,她的努力向着婚姻决定者--封建家长;而黛玉却从不掩饰自己的感情,一意纠缠宝玉,只是为了得到宝玉的心,她的努力始终向着爱情的当事人,而置封建家长于不顾。宝钗是“冷美人”,黛玉是“泪美人”;“冷”是性格理性化的结果,“泪”是性格情感化的表现。在这种基本性格所体现的思想倾向上,作者是褒贬分明的,他着意突出黛玉的个体人格追求和与传统分离的叛逆意识。
    第七十回黛玉、宝钗二人同样的咏柳絮,但所写的意境却迥然不同,前者充满哀愁,流露身世无定的感慨;而后者却是豪情激荡,充满自信,尤其是结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6表现了宝钗在贾府中要战胜黛玉、压倒芳的气概。古人云:“诗以言志”,作者正是通过这两首词所表现的相殊意境加以对照,生动地刻画了黛玉、宝钗两人不同的内心世界。
    (2) 同一人物的外貌和其内心品质加以对照
    在中国古典作品中,像《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都可到这类的范例,如李逵、张飞等,都是外貌奇丑而内心美丽的人物;阎婆惜、王熙凤尽管外表很美,便其内心却很毒。 
    《水浒传》第二十回作家描写了阎婆惜的好容貌。本来就“长得好模样”的阎婆惜,因为和宋江同居之后,经常打扮得“满头珠翠,遍体绫罗”,就越显出她迷人的风姿了!从外貌看,宋江能娶上如此美妻,不知是几世修来的艳福!就是孔老夫子重生,恐怕也要破掉其目不斜视的清规了!可是谁知道;就是这个“沉鱼落雁”的阎婆惜,她的心里全被毒蛇盘据了,她不但对丈夫不忠,暗与张三私通;更令人愤慨的是:当为了达到她和张三成亲的目的,要把宋江强置于死地了。同书第二十一回:“……婆惜道:‘不还!再饶你一百个不还!若要还时,郓城里还你!’”7由此可见,这个外表俊丽的婆娘,其内心真是比毒蛇还毒!
  poco电子杂志曹雪芹在描写王熙凤时,也同样运用了类似的手法,一方面,熙凤的外貌可压芳,当林黛玉刚从金陵来到荣国府的当天,她的容貌、风采举止,便让黛玉大开眼界。另一方面又通过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瞒消息设奇谋等场面的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她的狠毒
、贪婪、奸诈的内心世界。固然贾瑞是个肮脏人,但她为什么要如此处心积虑地摆设毒计害死他呢?她送秦可卿的灵柩到铁槛寺之时,水月庵的尼姑求凤利用和贾府有关系的官僚势力强迫人家退婚,结果她得了三千两银子,凭白无故地害死了一对未婚夫妻!还是她,在贾母和王夫人正为宝玉的婚事发愁时,献了一个“掉包儿”的毒计,很快将林黛玉致于死地!怪不得贾琏的仆人兴儿曾给她作了这样的结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笑着,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总之,通过对照手法的运用,王熙凤这个美丽的毒蛇形象跃然纸上。
    (3) 同一类型的人物或同一人物的性格对比
    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述说周处成长的故事。述说了周处,在未向名师学习前,由于“凶强侠气”被乡里视同老虎、水蛟,被人恨入骨髓;但经过学习后,痛改了前非,并成为有用之才。作家正是通过一个人前后的不同状况加以对比,歌颂了知错必改的精神,并使周处自新后的言行和以前的恶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金瓶梅》第八十回合西门庆的头号帮闲应伯爵在主子死后要做二七之时,约了其它帮闲谢希大、花子油、祝日念等人所说的一段话(“大官人没了”至“这个好不好” 8。从这
段话中,可以想见应伯爵之流在西门庆死后所呈现的另一副嘴脸。这还不够,作家为了进一步提示应氏这种丑类"有奶便是娘,无奶成冤家"的可憎面目,又以浓墨描绘他一系列的所作所为,如他在投靠新的主子张二官之后,怎样帮助张二官娶李娇儿为二房娘子,并把西门庆家中大小之事,统统告诉新主子,同时还对张二官说:“你如今这般势耀,不得此女貌同享荣华枉自有许多富贵”。9
    《儒林外史》中的精彩片段《范进中举》一章中,同是范进这个人,未中举前,在胡屠户眼里是个“现世宝穷鬼”,像只“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在中举之后,就突然变成了“天上的星宿”。作家正是通过胡屠户的那种粗野、势利、虚伪的形象,使人联想起那种一边装着白眼珠另一边装着青眼珠的魔鬼! 
    三、对比法的种类
尿孔 调教 扩张    对比法可分横比和纵比两种。在比较的时候,既要从历史的发展、时间的先后做“纵”的分析,也要同当时的其它可比事物做“横”的分析。“横比”是对同一时期的不同事物(或事物相反的对立面)作比较,提示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使我们通过此事物与彼事物的相互联系,从多种事物的""上去把握事物。“纵比”是把不同时期的同一事物的状况
作比较,提示一事物此阶段与彼阶段的矛盾,使我们看到该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事物的发展上认识事物。纵横结合、线面结合,可以使我们获得比较完全的认识,不然就容易产生认识上的片面性、狭隘性。从对比的多种艺术形式方面可分为“横比”和“纵比”两大类,从写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又可从同中比同,异中辨异、异中求同、同中辨异这些方面进一步说明清楚。
    (同中比同
    常有这样的现象,你感觉到某两个或几个事物是相同的,或者大家都认为某两个或几个事物是一样的,但如果让你把这“相同”、“一样”之处清清楚楚地说出来,却不见得能够做到。因为那只是一种“感觉”,还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思辨,这就是所谓“同中比同”。
    (异中求同
    从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特别是从看来很不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提示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能力。比如,《水浒》刻画人物的辩证法,具体地说,是发现了人物性格刻画中的异中之同。李逵是个朴实粗鲁的草莽英雄,小说几处写他的“奸滑
”,这正是他胸无芥蒂、朴直真诚的深层表现。作者通过丰富多样的正反变化刻画人物的一贯的、确定的性格,这也正是他在生活中把握了“异中之同”的原因。
    (异中辨异
    和“同中比同”一样,我们有时感觉到某种事物或几种事物是不同的,但要把这不同具体地说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只有当我们真的把这不同说清楚时,才算有了真的认识;也只有当我们能把这种不同清楚地告诉别人时,才算传授了真知识,这正是写作时需要的。
  (同中辨异
从看来相同的事物中发现不同点,特别是从看来十分相似的事物中发现不同点,与“异中求同”一样,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只不过前者侧重认识事物的普遍性,而同中辨异侧重在认识事物的个性。认识事物的个性,对写作与说话来讲,意义是重大的。如《水浒》中写鲁提辖打死郑屠夫的那三拳。“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绫缝裂,乌珠迸出,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
来。”“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10]真是一拳有一拳的意义,一拳有一拳的打法,一拳有一拳的效果。如果一拳致死,太单薄了,如果连打三拳没有区别,也不利于刻画英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55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事物   人物   认识   对比   性格   加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