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1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十三岁的际遇》是自读课文。全文以情感为线索,回顾了在北大两年来的学习生活感受和收获,展示了北大的精神魅力,抒发了对北大浓厚炽烈的情感和追求进取的信念。
    学习本文真正放手让学生自读,教师从旁指导、点拨。只要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有所发
    现,不论自读效果达到怎样的水平,都应看作完成了教学任务。
    1、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从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理清结构,领悟文章表达的情意。
    提示:本文用空行隔开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在弹指一瞬间孩时的梦想实现并且已在北大生活了两年,欲向北大诉说心语。
    第1自然段,写从泛黄的照片上初识北大,梦想产生。第2自然写乘车路过北大,表现少年的自信。第3自然段感慨时光飞逝,第4自然段再现初入北大天真浪漫的“我”和如今的茫然若失。第5自然段欲向朝夕相处的北大诉说心语。
    第二部分:回顾两年来,北大的哺育和给予,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
    这部分写的主要意思是北大的知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知识魅力:第6自然段写由参观图书馆而顿悟自己的无知。第7自然段写与北大的际遇,是又一个新的开始。第8.9自然段写书籍为我打开新世界,北大为我开启智慧和真理之窗。
联想et880    人格魅力:第10自然段写北大学生的物质。第11自然段写北大老师的风采。
    第三部分:倾诉对北大难以分割的浓厚情感和歌颂之情。
    2、让学生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词语。
    提示:理解并掌握“自然提示”中的词语。
    语句:①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娄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②这是一只不系这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③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指点迷津
    本文为拓展性阅读,只要求学生大致感知课文,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一些精彩语句,积累词语即可。
    1、鼓励引导后,让学生独自准备,扫除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如发现哪个词用得好,并说出它的妙处,喜欢哪些语句,说说为什么等。
电子口岸金花瓶1999
    3、不采用全班就同一问题发表意见的形式,以利于每个学生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发现”。
    4、只要学生能积极发言,教师就给以恰当的肯定。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工具书,完成“自读提示”中的词语理解。
    尘缘尘世的缘分。
    穹隆(qióng):高起而成拱形。
    呜咽(yè):低声哭泣。
    迷离(lí):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s22053
    涉足(shè):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徜徉(cháng):安闲自在地步行。
    絮语(某ù):唠叨的话。
    撷取(某ié):摘取。
    惆怅(chóu):伤感;失意。
    似曾相识(sì)(某iāng):好像曾经彼此认识。
    2、结合练习一,把握文章结构、大意。
    提示:第一部分写梦想实现并在北大生活两年后想诉说对北大的情意。第二部分,回顾在北大学习生活的感爱,一步一步地成熟,对北大的哺育,流露出感激之情。第三部分,直抒胸臆,把北大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表露“我”追求进取的品质。
    这三部分以情感为线穿连。孩时的梦想向往,在北大时的'求知成熟,未来的归依眷恋凝成一条浓厚的情感线贯穿全文,展现了北大对学子的精神魅力。
    3、作者写孩时对北大的印象,起什么作用?
    提示:表明在孩时,北大就已成为“我”向往、梦想的地方,为下文展现北大的精神魅力作铺垫。
    4、作者追叙初入北大时“我”的模样意在表现什么?
    提示:用意在于表现两年来北大对我的熏陶和培育。刚入校时天真浪漫,而今逐步成热。
    5、在北大的两年学习生活中,“我”感悟的北大精神魅畴指什么?
    提示:北大的精神魅力体现在一是知识的魅力,拓宽视野、开启智慧;二是人格魅力,清新自由、通幽曲径。
    6、如何理解“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
    提示:这句话一是表明“我”与北大的关系无法分割,完全交融。“师长”表明教益和
    关怀,“朋友”表明亲密无间。“……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决在突出北大精神为“我”
所吸收已成为“我”生命的组成部分;在北大的学习时期已成为“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7、文章结尾一段表达了什么情意?
    提示:设想未来,仍会眷恋归依,意在表明北大是“我”精神的家园,北大的精神魅力永存!
    8、摘录你喜欢的精彩语句和片段。
    9、谈谈你对本文所表达的那种“精神魅力”的认识。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教案2
    课文说明
    一、就结构和行文而言,这篇散文有它的特点。有的散文,如朱自清的《春》,比较讲求章法,精心布局,形式显得缜密、谨严,读者很容易掌握其脉络、层次;有的散文,只是围绕中心,牵住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较松散、自由,但脉络、层次也清晰可辨,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这篇散文却不同,它只是抒写一种心境或情绪,错综变
化,全凭主观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形式上显得更加随意,似乎无迹可求。
    这篇散文的开头写道,“我”七岁时看到北大的湖光塔影的照片,内心“悄悄升起”了“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之情,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以后写到北大图书馆。作者之所以把图书馆作为学习生活的重点内容来描述,是因为把图书馆看作知识的象征。上北大,就是为了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北大之所以引起“我”的“惊奇、喜悦、感动”之情,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因此,“我”对北大的这种特有的感情,在对图书馆的描述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接着从写图书馆到写人。写人又分为写同学、老师和“我”。写同学对知识和人生的探索,蓬勃的朝气、横溢的才华、敏锐的思想,写老师的治学、为人、育才,写“我”两年来的充实时光。北大人是北大的主体,作者在对北大人的描写中,充分抒发了自己的“惊奇、喜悦、感动”的感情。文章又以诗歌述志,写到由留恋北大转入到想离开北大,由想离开北大转到抒发对北大的感激之情。最后以暮年归来,再“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的梦幻结束全文,流露了“我”对“湖光塔影”的无限深情,并与开头呼应。
    作者把文章分作三个部分,以空行为标志。第一部分是概括描写自己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进一步抒发对北大的感情;第三部分一唱三叹,强调自己与北大血肉相连的关系,突出对北大的深情。
    二、这篇散文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抒发感情,也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但有时用第三人称,比如第四段,写“我”在两年后回顾两年前的自己。这就突破了“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把时间由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一下就挪到了两年前,把空间由“三十五楼下”移到了“结冰的湖面上”。这种写法类似电影画面上的意识流,使文章显得变化多姿。
    本文有时用第二人称。比如第五段,一连用了三个“你”,这三个“你”所代表的被叙述者的对象,还是“我”。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了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这方法比自问自答显得生动活泼,能加深读者印象。
    三、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例如,把北大比作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把向往北大的学生比作渴望渡向美丽彼岸的船客,把北大的教工比作舵手与船工,都十分恰当。又如,以“不系之舟”自比,“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是与“不系之舟”相关联的一系列比喻,“玫瑰”“绿阴”是两岸诱人的景,“宁静的港湾”是“不系之舟”前进中的`“避风港”。
    然而,散文的美,不只在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优美,而更在那由作者个性同语言美质所共同融合成的特殊的文调。阅读本文,我们应该留心:作者怎样在正确使用语言文字
的前提下去积极修辞,灵活地结构和安排语句,使语言产生特殊的审美效应。我们留心这一切,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深细地体味出作品内含的情、理、意、味,即作者对北大的特殊感悟。
    关于练习
    一、熟读本文,整体感悟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看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个部分,是怎样一步步地表达作者的情意的。 廉政风暴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mrpk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37: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54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课文   精神   部分   自然段   文章   魅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