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正论篇
荀子正论
【原文】
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是不然。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仪〔3〕也。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胥〔4〕也。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5〕,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6〕矣。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上周密则下疑玄〔7〕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8〕,上偏曲则下比周矣〔9〕。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传曰:'恶之者众则危'。《书》曰:'克明明德〔10〕'。《诗》曰:'明明在下〔11〕'。故先王明之,岂特玄〔12〕之耳哉!
【注解】
〔1〕周:密,指隐匿真情,不让下面的人知道。
〔2〕唱:倡,倡导。
弯头展开图〔3〕仪:准则。
〔4〕胥:等待。原为'有',据上下文义改。
丁晓生
〔5〕宣明:无所隐瞒。治辨:治理。这里指明确治理的方向。
〔6〕易直:平易正直。
〔7〕玄:通'眩',迷惑。
〔8〕幽险:隐瞒实情,难以猜测。渐诈:欺诈。
〔9〕偏曲:偏私不公正。比周: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10〕明德:优良的品德。此话见于《尚书·康诰》。
〔11〕明明在下:《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意思是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所以赫然见于天。这里引用是为了说明统治者要让在下的人了解实情。
语音通讯〔12〕玄:当作'宣',公开。
利扎曲普坦【译文】
世俗人有一种说法:'君主治理国家的最好办法是隐瞒真情'。这是不对的。君主,是民众的倡导者;人君,是人民的楷模。底下的人将随着君主的引导而应和,看着君主的榜样而行动。上面沉默,则百姓无法应和,上面没有榜样,则人民无法行动。不应和不行动,那么上下就无法互相依靠了。这样的话,就与没有君主一样,这是最大的灾祸了。所以,上面是下面的根本,上面无所隐瞒,下面就有治理的方向,上面正直诚实,下面就谨慎忠厚,上面公正无私下面就平易正直。得到治理就容易统一,谨慎忠厚就容易役使,平易正直就容易了解和掌握;容易统一国家就能强盛,容易役使就便于收到成效,容易了解和掌握就能做到掌握下情心中有数,这些就是社会达到治理的本源了。上面隐瞒实情下面就会疑惑不明,上面神秘莫测下面就会欺诈隐瞒,上面偏私不正下面就会结党营私。疑惑不明则难于统一,欺诈隐瞒就难以役使,结党营私则难以了解掌握;难于统一国家就不会强大,
难以役使就不会有成效,难以了解掌握就不会心中有数,这些就是社会混乱的本源了。所以统治之道,以公开透明好,而不宜于隐瞒真情。治理国家公开明白,下面就会安宁无事,隐瞒实情则会导致下面人人自危不安。所以底下了就会尊重上面,底下不安就会轻视上面。上面容易了解,底下人就会亲近他;上面难于了解,底下人就会畏惧他。统治之道,最坏的莫过于让底下人觉得难以了解他,最危险的莫过于让底下人畏惧他。古书上说:'憎恶他的人多了,君主就会危险'。《尚书》上说:'一定要让光明的德行发扬光大'。《诗经》上说:'君主的举措,让底下的人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先王特意让自己的行为光明显露,岂止是公开而已!
神经生长因子
【原文】
世俗之为说者曰:'桀、纣有天下,汤、武篡而夺之'。是不然。以桀、纣为常有天下之籍则然〔1〕,亲有天下之籍则不然,天下谓在桀、纣则不然。古者天子千官,诸侯百官。以〔2〕是千官也,令行于诸夏之国〔3〕,谓之王;以是百官也,令行于境内,国虽不安,不至于废易〔4〕遂亡,谓之君。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势籍〔5〕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然而不材不中,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近者境内不一,遥者诸侯不听,
令不行于境内,甚者诸侯侵削之,攻伐之,若是,则虽未亡,吾谓之无天下矣。圣王没,有势籍者罢不足以县天下〔6〕,天下无君,诸侯有能德明威积〔7〕,海内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君师,然而暴国独侈,安能诛之〔8〕,必不伤害无罪之民,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9〕,若是,则可谓能用天下矣。能用天下之谓王。汤、武非取天下也,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反禹、汤之德,乱礼义之分,禽兽之行,积其凶,全其恶,而天下去之也。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10〕君,由此效〔11〕之也。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君而以汤、武为弑,然则是诛民之父母而师民之怨贼也,不祥莫大焉。以天下之合为君,则天下未尝合于桀、纣也。然则以汤、武为弑,则天下未尝有说也,直堕〔12〕之耳!故天子唯其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备道全美者也,是县天下之权称〔13〕也。桀、纣者,其志虑至险也,其志意至阈〔14〕也,其行为至乱也;亲者疏之,贤者贱之,生民怨之,禹、汤之后也,而不得一人之与;刳〔15〕比干,囚箕子,身死国亡,为天下之大僇〔16〕,后世之言恶者必稽〔17〕焉;是不容妻子之数也。故至贤畴〔18〕四海,
汤、武是也;至罢不容妻子,桀、纣是也。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19〕。故可以有夺人国,不可以有夺人天下;可以有窃国,不可以有窃天下也。夺之者可以有国,而不可以有天下,窃可以得国,而不可以得天下。是何也?曰: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
【注解】
dota6.51〔1〕常:通'尝',曾经。籍:位。
〔2〕以:任用。
〔3〕诸夏之国: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
〔4〕废易:废黜。易,易位。
〔5〕势籍:势位。
〔6〕罢(pí):同'疲',无能,不贤。县,同'悬',衡。
〔7〕德明威积:声望大,威信高。
〔8〕安:同'案',荀子书中常借作'则'。能:无意义,当删。
〔9〕独夫:指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人。
〔10〕弑:杀,指臣杀君。
〔11〕效:效验,证明。
〔12〕堕:毁谤。
〔13〕权称:这里指标准。
〔14〕阈(àn):昏暗。这里指卑下。
〔15〕刳(kū):剖心。比干:与下文的'箕子',都是殷纣王的叔父,因为劝谏纣王而被剖心、降为奴隶。
〔16〕僇(lù):耻辱。
〔17〕稽(jī):考察。这里指借鉴。
〔18〕畴(chóu):通'帱',覆盖。
〔19〕伛(yǔ):驼背。匡(wānɡ):通'尪',废疾之人。这里指巫。大:可能是'而'字之误。
【译文】
世俗人有一种说法:'桀、纣拥有天下,被汤、武篡夺了'。这是不对的。认为桀、纣曾经拥有天下的位置,这是对的,但是说桀、纣靠自己的才德亲自拥有了天下就错了。认为天下人心归于桀、纣那就更错了。古代天子有千官,诸侯有百官。用这千官,政令能够行于诸侯之国的,可以叫作天子;用这百官,政令能够行于国内的,即使国家不够,但不到被废黜坠亡的地步,就可以叫国君。圣王的子孙,是拥有天下的天子的后代,占据着势位,是天下的宗主;然而既无才能又无德行,内则百姓痛恨,外则诸侯反叛,由近处看,境内不能统一,由远处看,诸侯也不听从,更有甚者诸侯还削夺攻伐他,像这样,那么即使没有灭亡,我也称之为没有天下。圣王逝世了,有继承权的人无能而不足以掌管天下,
使天下陷于没有君主的状态,诸侯中有声望大、威信高的,海内之人都愿意让他做君主,诛杀那些强暴国家、奢侈放纵的人,一定不去伤害无辜之人,诛杀暴国之君就好像诛杀独夫民贼一样,像这样,才可以说是善于治理国家。善于治理国家才能称得上是王。汤、武不是夺取了天下,而是因为修道行义,为天下人兴利,为天下人除害,天下人才归顺了他们。桀、纣不是被夺去了天下,而是因为他们违背了禹、汤的道德,扰乱了礼义秩序,行同禽兽,罪恶累积,恶事做尽,天下人才离弃了他们。天下人都归顺的叫作王,天下人都离弃的叫作自取灭亡。所以桀、纣根本就没有拥有天下,汤、武也根本没有弑君,由这个道理可以得到验证。汤、武是人民的父母;桀、纣则是人民怨恨的奸贼。今天一般人的看法,认为桀、纣是君主,而汤、武弑杀了君主,这样,等于是要杀人民的父母,而推尊人民的怨贼了,这实在是不吉祥啊!如果认为人心所归才能称为君主,那么天下从来就没有归于桀、纣。这样说来,认为汤、武为弑君之人,则非但根本没有任何道理,而且就是毁谤了!所以,能不能当君主,要看他的德行,而不是看他的势位。天下是最重的东西,不是最强毅的人就不足以担当;天下是最大的东西,不是最明察的人就不足以处理得各得其分;天下是复杂的东西,不是最圣明的人就不足以使之和睦。所以若不是圣人根本就做不了王。圣人具备了所有的美德,是衡量天下的标准。桀、纣这样的人,其思虑至为险恶,
其思想情感至为卑下,其行为至为;亲近的人疏远他们,贤能的人蔑视他们,老百姓则怨恨他们,虽然是禹、汤的后代却得不到一个人的赞助;挖掉比干的心,囚禁箕子,落得身死国亡,为天下耻笑的结局,后世人说到恶君者无不以之为例证;这是连妻子儿女都保不住的必然道理。所以最贤能的人能保全四海,汤、武就是这样的人;最无能的人连妻子儿女都不能保全,桀、纣就是这样的人。现在世俗人的说法,认为桀、纣拥有天下而以汤、武为其臣子,岂不是错得太厉害了!打个比方说,这就好像一个跛足而驼背的巫自以为高明一样。所以可能有夺人国家的事;但不可能有夺人天下的事,可能有窃国之事,不可能有窃天下之事。篡夺可能占有一个诸侯国,但不能拥有天下;偷窃可能占有一个诸侯国,却不可以获得天下。这是因为什么?答:国家,是小器物,可以为小人所占有,可以用小手段得到,可以凭借小的力气保持;天下,是大器,不可以为小人所占有,不可以用小手段得到,不可以凭借小的力气保持。国家,小人可以拥有,但未必不会灭亡;天下是至大之物,除了圣人没有人能拥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37: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32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国家   治理   君主   隐瞒   没有   人民   拥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