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已经发生的未来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福建交通厅厅长1、刚柔相济
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当是刚柔相济的。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简单造成局部受损最终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简单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辩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掌握的指标,但无法供应“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最终,专家们达成难以精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
想想看,人应当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索的哲人们对此各抒已见,力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太柔都不受推崇。过份刚毅者,应变能力差,难以到共同受力的合,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势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需有足够的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在盛赞这种刚气之余,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情愿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雄自己能体会。人们唯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
应力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柔者易于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反抗外力。但过柔亦为人
所不耻。因为“柔”必定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定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简单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丢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名。
所以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后发觉了中庸之道最适合生存。用现代的话来讲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敏捷性,也就是刚柔相济。刚是立足之本,必要刚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掌握变形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究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时候,牺牲一点变形来反抗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
只惋惜“道可道,道难行”。不是想刚就能刚,想柔便得柔的,刚柔相济只是抱负中的“模糊结构”,每个人的组成材料千差万别,生存的地基也不尽相同,所受的外力更难统一定性。如此的差异下,企望哲人们到统一的、万无一失的处世良方实在勉为其难。不过,每个人假如都能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思索一下适合于自身的结构体系,想必这世界会有另一番光景。
2、多道防线
安全的结构体系是层层设防的,灾难来临,全部反抗外力的结构都在通力合作,前仆后继。这时候,
假如把“生存”的期望全部寄予在某个单一的构件上,是特别特别危急的。多肢墙比单
xl公司片墙好,框架剪力墙比纯框架好等等,就是体现了多道防线的设计思路。或许我们会自信计算的正确性,但更要牢记肯定安全的防备构件是不存在的,还是应当多多考虑:当第一道防线跨了,第二道防线能顶住吗?或者能顶住多少?还有没有第三、第四道防线?
人生也应当是多道设防的吧。究竟,谁能坚信在一棵树上永久吊不死,或者谁又情愿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再好的汽车,都会有一个备胎在后面。一辈子平平安安、无灾无难的人实在很幸运。而每当看到饱经沧桑、历尽苦难的人尽力呵护甚至溺爱他们的子女时,也总有一股暧流涌入我的心中。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不期望自己的不幸际遇在下一辈去重演的!张开陈旧而暖和的大伞,他们时时设防,企图让子女在暴风雨来临时免受伤害。能有这样的父母作为人生的第一道防线是该知足了。但进一步想想,这第一道防线就已经足够了吗?父母是否也该留意到去督促和帮助子女学会构筑人生的第二、第三道防线呢?因为大多时候,最终陪我们走完一生路程的,可能不会是别人,不会是父母,而只有自己啊。
记得有个同行朋友,在细心做完一个建筑的结构设计之后对我说,他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来反抗可能出现的地震破坏,真期望来一场地震检验一下他的成果,可接着他又说心底里有点可怕地震真会到来。我对此很有同感:想一想,最好还是没有检验的机会吧,因为安全的储备能够名副其实,永久处于储备状态才是我们设计者的心愿。类似地,培育一个人顽强,
当然决不是期望他去遭受磨难的,而是让他具有化解磨难的能力而已,假如能平平安安岂不更好?只是,我们千万千万不能放弃培育一个人变得顽强起来的努力。
间或在报上会读到百折不挠者,他们象坚不可摧的建筑,很多次风雨雷电、天崩地裂之后依旧立在那里,让人肃然起敬。但我并不赞成“经历磨难越多越伟大”的观点,我以为我们的生命真的不需要用磨难来证明些什么:生命原来可以不伟大的,但应当欢乐,所以我们要努力使其免遭伤害,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想到的只是,虽然生命历程中最好没有任何灾难,但是反抗灾难的防线却是越多越好,我们宁愿这些防线一辈子都用不上,可谁又会认为建立这些防线就是多余、是空费时间和精力呢?就象建筑结构的安全储备,用不上可不等于没有用的!
我突然乱想一通。战斗来了人们寒暄:“还活着呢?”饥饿日子人们关心:“吃饱了吗?”混乱之后人们调侃:“捞了多少?”竞争年月人们摸索:“何时下岗?”什么时候,人们会笑问:“防线预备好了没有?”是呀是呀,奔跑时常回头看看备胎是否带上,啊喔。
3、抓大放小
“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等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特别重要的概念。有人问:为什么不是“强柱强梁”“强剪强弯”呢?为什么全部构件都很强的结构体系反而不好,甚至会有安全隐患呢?碳酸铵
这里面首先包含着一个简洁的道理:肯定安全的结构是没有的。简洁地说,虽然整个结构体系是由各种构件协调组成一体,
但各个构件担当的角不尽相同,根据其重要性也就有轻重之分。一旦不可意料的破坏力气突然袭来,各个构件协作反抗的目的,就是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构件免遭摧毁或者至少是最终才遭摧毁,这时候牺牲在所难免,让谁牺牲呢?明智之举是要让次要构件先去担当灾难。“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假如平均用力,可能会“玉石俱粉”,损失则更大矣!在建筑结构中,柱倒了,梁会跟着倒;而梁倒了,柱还可以不倒的。可见柱担当的责任比梁大,柱不能先倒。为了保证柱是在最终失效,我们故意把梁设计成相对薄弱的环节,使其破坏在先,以最大限度削减可能出现的损失。假如梁柱等同看待,企图让他们都“坚不可摧”,则可能会造成同时破坏,后果会更糟糕,损失会更大。
所以关键时刻要分清主次,抓大放小,也就是要取大舍小。有舍才有得,舍是为了得。但取谁舍谁,真是个难题。整个社会缩小了就象建筑结构体系。人们竟不住要自问:在冥冥众生中,我是一根梁还是一根柱?我能做一根梁还是能做一根柱?我愿做一根梁还是愿做一根柱?取舍在所难免时,我是被“取”还是被“舍”?按理说,不管梁还是柱,都属于社会体系的一分子,都不可或缺。但我相信很少有人甘心去做陪衬、做垫脚石的——每个人都期望成为顶梁柱之类的重要角。只惋惜总要有人担当其他次要角,去成为梁、楼板乃至填充墙等等的。于是这世界布满了竞争,布满了矛盾;于是在这种竞争和矛盾中导演了一出出角互换的悲喜剧;于是这社会最终必定要论功行赏才显得公正。也许每
个人都能在相应的岗位各得其所,社会才会变得有序起来。
过氧化物酶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5:27: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0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结构   人们   防线   构件   外力   体系   可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