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二十世纪的现实主义

谈二十世纪现实主义
1925年,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写了一篇名为《论现代小说》的文章,对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等人提出批评。伍尔夫认为本涅特等人是“出的工匠”,他们把大量的劳动花费在细节描绘上,其作品“结构紧凑,无懈可击”,但未能“捕捉到生活”,被称之为“本质物”的“真实或现实”“已离去或前行”。与此相对照,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无可怀疑地接近了心灵的本质,而且如此之贴近,在初次阅读时,我们无论如何都会把它誉为杰作。如果我们所要求的是生活自身,那么在这儿我们确实拥有了它”。
本世纪初以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传统的延续”,他们的作品“展示出英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画卷”。现实主义最基本的标志是“真实的描写现实”。本涅特等人遵循19世纪现实主义的传统,采用编年史式的叙述结构、单一的叙述视角和写实的手法,刻意营造一种照相式逼真。可是,伍尔夫认为,在本涅特、威尔斯、高尔斯华绥等“本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三杰”的作品里,却单单缺乏“真实”。伍尔夫从现代主义立场向现实主义挑战,言辞不免过激,但她的文章表明20世纪的真实观念发生了变化。
互联网情报
(奥斯丁与狄更斯,图片源自必应)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源远流长。从19世纪20年代起,现实主义在欧洲文学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进入鼎盛时期。有的文学史把19世纪称之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世纪。就英国文学来说,奥斯丁、狄更斯、萨克雷、乔治·爱略特、特罗洛普等人塑造了一系
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开辟了广阔的小说世界。19世纪现实主义的表现对象是中产阶级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英国一派出的小说家”在其作品中描写的是“资产阶段的各个阶层:从那把各种‘事务’轻蔑地看作某种庸俗事情的‘极可尊敬的’食利者和公债持有者,一直到小铺老板和诉讼代理人。”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主人公是中产阶级的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是中产阶级价值观。但是,小说里的中产阶级人物往往以超越阶级差别的普通人的形象出现,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被假设为可以代表全人类社会。小说的故事背景也被赋予普遍性:乔治·爱略特笔下的乡村小镇是普遍意义上的英国乡村小镇。恩格斯在研读法国巴尔扎克等人作品的基础上,曾对现实主义作出著名的定义:“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的论述总结了19世纪现实主义的特征,对我们认识这一历史时期欧洲文学的发展有指导意义。典型性可以理解为普遍性。当然,普遍性并不具有真正普遍意义,因为19世纪现实主义脱不开中产阶级的爱情、婚姻、生活、社交圈子,感情、思想、追求无不带着那个阶级的烙印。1934年,高尔基提出“批判的现实主义”概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苏联和中国的学者把19世纪的现实主义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不乏对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但是他们站在中产阶级立场,对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思想信条、道德观念、
价值取向)并未提出质疑。实际上,现实主义“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的过程往往是对主导地位意识形态的复制、实践、强化的过程,批判现实主义的“批判”带有很大局限性。笔者认为,把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或传统现实主义更为恰当。
77se
高尔基在讨论批判现实主义时明确指出,这种现实主义是“19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后来又传到了20世纪。”这一论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所谓“批判现实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特定历史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和一般意义上使用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之间存在着区别。19世纪现实主义或传统现实主义并不能与作为一般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划等号。法国学者罗朗·巴特曾写过《论作者之死》的著名文章。他的《零度写作》则讨论传统现实主义的“解体”。作为一个文学流派,19世纪现实主义或传统现实主义经历了一个产生、高潮和衰落的过程。与此相对照,作为一般创作原则的现实主义继续存在,则显示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巴尔扎克与高尔基,图片源自必应)
20世纪的欧美文学通常被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现代主义,然后到一定时期又出现了后现代主义。应当指出:这种划分过于简单片面,未能勾勒出20世纪欧美文学发展的全貌。从文学流派变迁来看,现代主义在本世纪20年代独领风骚,并对现实主义传统提出有力挑战,
但现实主义并没有消亡,而是不断发展、充实、深化。例如《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就认为,战后出现了“现实主义的复兴”。20世纪的现实主义的一个特征是流派纷呈,形态各异:在苏联,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法国,有“无边的现实主义”,在美国,有新现实主义,在拉美,有魔幻现实主义。
考察20世纪现实主义有必要澄清关于“真实”的认识。现实主义一直把“真实”奉为圭臬。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豪威尔斯在1899年所作的题为《小说写作与小说阅读》的讲演中捍卫现实主义,提出“真实是小说的首要的检验标准”。不过,“真实地描写现实”这一创作思想在本世纪并非人人都能接受。实际上,自60年代以来,“真实”本身成为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按照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介于主体和客观存在之间的符号系统。我们必须借助于语言去把握世界,因此不幸被囚禁在“语言的牢房”里。客观存在总是进入某种特定的语言形式。文学作品作为语言符号的建构体,它所能提供的实际上只是一个语言现实。在这里,正如巴特所说:“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东西从来就只不过是表征的代码。”索绪尔在阐述他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时,侧重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客观存在则用括号括起,不予置评。解构主义更进一步,把客观存在消解在意义持续不断的“延异”过程当中。从这种颇具虚无主义彩的理论可以推导出以下结论:文学作品既然没有现实世界这个客观参
照物,其真实性也就无从谈起。poco电子杂志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1:01: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504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现实主义   世纪   文学   小说   传统   语言   生活   批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