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创作的巧妙融合-评弗兰克·奥康纳的《我的俄狄浦斯情结》_百度文...

生活与创作的巧妙融合
评弗兰克·奥康纳的《我的俄狄浦斯情结》ising模型
文陈淑仪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语言往往承载着创作者的亲身经历。爱尔兰作家弗兰克·奥康纳(1903-1966)在其收录于《弗兰克·奥康纳短篇小说集》(1952)中的《我的俄狄浦斯情结》让我们到了洞悉奥康纳把现实生活与文学创作巧妙融合的极佳视角。
《我的俄狄浦斯情结》文笔洗练,语言细腻,堪称弗兰克·奥康纳的上乘之作。小说通过小男孩——拉里第一人称叙事口吻的讲述,把“我”对“母亲”的爱,以及“我”和“父亲”为了赢得“母亲的爱”而展开的“战争”刻画得人木三分。故事虽属虚构,但其人物的出现却与奥康纳的生活历程处处暗合。也正因为小说描写得真实,当主旨呈现时,才更加打动人心。
说奥康纳具有俄狄浦斯情结,并非妄无出处。他的本名为迈克尔·奥多诺万,1903年出生于爱尔兰小镇科克。奥康纳自幼家贫,母亲米恩妮漂亮贤惠,靠在别人家里帮佣,勉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庭。他的父亲迈克尔曾是一名英军士兵,在军乐团里当鼓手。部队解散后,他还当过海军。迈克尔嗜酒如命,经常会为买酒而四处赊账,从而致使家里债台高筑。他甚至强迫妻子卖掉家什,以换取酒钱。在一些传记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米恩妮每日出去做工,换回微薄的酬劳。有时出于幸运,这点酬劳才没有全部被丈夫拿去买‘吉尼斯黑啤酒’。然而,米恩妮的‘东躲西藏’令丈夫十分愤怒,他甚至拿军刀威逼妻子交出酒钱。幼小的奥康纳不惜冒着被伤到的危险,勇敢地冲上前去,保护自己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奥康纳的父亲宁愿让奥康纳与其他男孩子打架,也不愿意让他识文断字。他经常粗鲁地咒骂儿子“缺乏男子汉气概,没有出息”。由于父亲的粗暴,奥康纳常常要到善解人意的
母亲那里寻求庇护。他一直视母亲为偶像,甚至坦言:自己就是“妈咪的宝贝”。对于父亲加诸在母亲身上的痛苦,奥康纳深恶痛绝。在奥康纳的一生中,他和父亲的斗争就从没有停止过。然而,母亲却对父亲怀有一种令奥康纳不解的眷恋。她并不能完全包容奥康纳对于父亲饱含仇恨的叱责。母亲之所以感念这样的父亲,是因为当初父亲没有嫌弃她在孤儿院里长大这一事实,并给了她一个家。母亲的忍让和善良,以及为维系这个家庭所付出的艰辛,
我爱小人书
在奥康纳幼小的心灵中,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可以说,奥康纳的童年就是在期盼母亲回家的孤独中挨过来的。
在《我的俄狄浦斯情结》中,拉里的父亲由于离家参战而长期在外。在父亲参战的日子里,拉里独享母亲的爱。然而,战争结束.父亲归来以后,拉里感到父亲严重地威胁到了他的特权,母亲也不再像先前那样疼爱他,于是他断定是父亲抢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母亲。拉里以非常严肃的成人口吻,道出了诸多充满稚气的话语,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忍俊不禁。例如:“妈咪,你觉得如果我使劲祈祷的话,上帝会把爸爸送回到战场上去吗?”“如果上帝喜欢的话,能够再发动一场战争吗?”“妈咪,我想爸爸到他自己的床上去睡,会更健康一些!”随着母爱的天平逐渐倾向父亲的一边,拉里再也不能容忍父亲这样“猖狂”下去,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他和父亲“正式宣战”,成了“公开”的敌人。拉里绞尽脑汁疏远父亲与母亲的关系,还告诉母亲,长大后要和她结婚,以表明自己绝不认输。可以说,在拉里和父亲的战争已进入白热化之时,弟弟索尼的出世让父子矛盾出现了转机。索尼出生后,母亲把全部注
意力都集中在索尼的身上,父亲和“我”似乎都得不到母亲的关爱,于是便站在了同一条战线上。最后,父子冰释前嫌,父亲还“破天荒地特意给我买回了一个非常漂亮的铁路模型”。
小说中的“父亲”似乎是奥康纳父亲的翻版。拉里最终与父亲重归于好,实在可以说这是奥康纳的良好愿望。而奥康纳对母亲的爱和眷恋,更是构成该文的创作之源。“奥康纳”原本是母亲为别人打工时使用的名字,出于对母亲深沉的爱,在1931年,他以此署名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国家的客人》。当弗兰克·奥康纳声名鹊起后,他的真名迈克尔·奥多诺万渐渐地鲜为人知了。
然而,《我的俄狄浦斯情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自传。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饱受战争之苦的“父亲”形象。“一战”以后,饱经沧桑的父亲回到故乡,却面临着生存的巨大难题,家中没有经济来源,他必须养家糊口。“爸爸一言不发,只是点着了烟斗,狠命地抽,眼睛看着外面的阴影……”“你可怜的爸爸很劳累,很焦虑,整天睡不好觉…一”战争让他背井离乡,让他不能坐享天伦;战争的结束却又让他难以到工作,让他与原本生疏的儿子之间产生了更大的隔膜。奥康纳痛恨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他强烈渴望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
内蒙讨吃调奥康纳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实还体现在他对“祖国母亲”爱尔兰的无限眷恋上。奥康纳在创作中,往往会把故事的背景置于爱尔兰的乡村或小镇;其小说的主题也多集中于描写爱尔兰的风俗、宗教、爱情、婚姻、家庭以及仇恨等。“那里(爱尔兰)是方舟把我留下的地yjp
工业数据采集控制方”是奥康纳时常引用的至理名言。
fgf
奥康纳对祖国母亲爱尔兰的深刻依恋,并未随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改变。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饱受战乱之苦。1918年,奥康纳毅然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为爱尔兰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战。1923年,他被自由邦军俘虏。十个月的战俘生涯,使他刻骨铭心地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出狱后,奥康纳先在乡下教书,后又在斯里哥等地的图书馆工作。1928年,他来到都柏林,供职于一家图书馆。1935年,在叶芝的推荐下,他成为阿贝剧院的董事,1939年,叶芝去世后,他又被迫辞去这一职务。“二战”爆发后,奥康纳在伧敦广播公司工作。国内压抑、沉闷的文化氛围已迫使许多作家流亡海外,著名作家乔伊斯也是因为忍受不了都柏林的黑暗与肮脏而远赴他乡。由于奥康纳经常抨击时弊,他的多部作品曾在爱尔兰遭禁。他本人也被视为“反爱尔兰的爱尔兰人”。于是奥康纳亦于1951年侨居美国,继续从事自己的创作。并曾先后在西北大学、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富足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奥康纳对祖国母亲的深刻思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内政治气氛的缓和,1961年,奥康纳返回爱尔兰,任教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次年被该学院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66年3月,奥康纳卒于都柏林的家中。自始至终,奥康纳从未割舍那份缱绻的爱尔兰情结。
弗兰克·奥康纳一生共创作了150余篇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剧本、诗歌和两部自传。其中70余篇短篇小说描述了爱尔兰的家庭生活,并与奥康纳本人的生活和经历息息相关。沃格兰特(Wohlgelernter)在评价《我的俄狄浦斯情结》时写道:“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小男孩,可人们不
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弗兰克·奥康纳讽刺性的幽默,不仅仅针对爱上自己年轻漂亮的母亲,并想谋杀自己亲生父亲的男孩子们,而且哀叹了爱尔兰的生活现状.在这样的现状下,男孩子们从青春期开始就对母爱产生强烈的依恋,也不失为一种悲剧。”
奥康纳把自己的生活巧妙地融合于创作之中,也许是想借此逃避现实,抑或是想宣泄感情。总之,正是源于自己坎坷、波折的生活经历,奥康纳的作品才会如此逼真,如此栩栩如生:正是源于他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奥康纳才能真实地传达人们渴望得到爱、家庭和理解的心声。诗人叶芝对奥康纳赞赏有加,将他誉为“爱尔兰的契柯夫”。为了纪念这位有突出贡献的伟大作家,爱尔兰于2005年设立了“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节”和“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
-全文完-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1:27: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89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父亲   母亲   战争   家庭   生活   没有   情结   俄狄浦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