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日本综艺矛与盾最强按摩

【矛与盾】日本综艺矛与盾最强按摩河南省信息管理学校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小说《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1939)因语言晦涩而被称作“天书”,它虽然淡化情节,却通过人物塑造,艺术地表现了客观世界和主观领域的神秘性。该书中的文字形式尽管充满张力,但无法撼动其人物作为小说核心和主体的地位。因而,深入讨论《为芬尼根守灵》中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既利于读者破解这部书的“密码”,也有助于大家把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具体特征。在这部煌煌巨著中,谢姆和肖恩是颇具象征意义的两兄弟,他们既象征着两种相互对抗的力量,又代表了矛盾的两个方面。乔伊斯在表现兄弟间的冲突时,化笼统为具体,他借助多种叙事技巧,把情节聚焦于不同道德观之间的较量上,充分向读者展示出文学的独特审美方式。
“兄弟相迫”也叫“萁豆相煎”,是对人类文明,尤其是对西方文明影响深远的主题。在《创世记》(Genesis)中,有多个情节表现了“兄弟相迫”的主题:该隐杀死其同胞兄弟亚伯,雅各欺骗其同胞兄长以扫,约瑟被其同父异母兄长卖掉……这样的主题在东亚古国的名著中也有。在中国作品中,表现“萁豆相煎”的重要作品首推建安年间(196-220)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曹植(192-232)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该诗中,曹植运用了比兴手法,把豆和萁喻作兄弟间迫害与被迫害的情况。在中国文化中,《七步诗》中的“萁豆相煎”早已成为兄弟之间互相鱼肉的著名比喻。
在性质上,谢姆和肖恩之间的冲突既不同于《创世记》中兄弟之间的相互迫害,也有异于曹丕与曹植之间的“萁豆相煎”。无论是该隐杀亚伯,还是曹丕压制曹植,都是出于私利:或为了满足个人争强好胜的狭隘心理,或为了维护个人的政治利益。谢姆和肖恩之间的争斗则是两种
道德观之间的抗衡,而这种抗衡正是通过描写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对抗,来象征性地表现出来。那么,孩子之间的摩擦怎么能与集体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问题相联系呢?其实,至少在孩子们的眼中,游戏与人生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在成人看来,孩子们演的戏仅仅是游戏而已,但对于孩子们来说,游戏就是成人们所说的戏,是孩子们表现成人世界的最佳方式。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
1939)认为:尽管现实和游戏之间存在差别,但一个人“可能会有一天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重新消除了游戏和现实之间差别的精神状态之中。”在《为芬尼根守灵》中,肖恩以刹弗的名义,扮演了成人角: “Chuffy was a nangel then and his soard fleshed light like likening. Fools top! Singty,sangty, meekly loose, defendy nous from prowlabouts. Make a shine on the curst.Emen.”
(刹弗曾是天使,那时,他的剑像闪电一样明亮。我们在战场上受圣米迦勒保护。用手划十字。阿们。)
谢姆则以格拉格的名义扮演了成人角:
“But the duvlin sulph was in Glugger, that lost-to-lurning. Punct. He was sbuffing and sputing, tussing like anisine…”
(但是,格拉格曾是魔鬼,他丧失了诡计。他喘息,吹嘘,用鼻子哼,拼命地诅咒……)。
在游戏中,谢姆和肖恩是彼此对立的双方:谢姆扮演了魔鬼,他的角是基督徒眼中的撒旦;肖恩则扮演了善人,他的角是犹太人的守护天使长圣米迦勒。这哥俩之间的对立,也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乔伊斯通过善与恶之间的区别来表现谢姆和肖恩之间的巨大差别。无论是《创世记》中兄弟间的冲突,还是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冲突都可以得到平息,而谢姆与肖恩之间的矛盾则不能调和:该隐杀掉亚伯之后,尽管遭到诅咒,却依然生存下去;雅各骗走以扫的长子继承权之后,虽一度被以扫痛恨,却最终被对方原谅;约瑟被同父异母的哥哥卖掉之后,凭借其机智和虔诚而成就了一番大业,并最终原谅了那些曾敌视他的同父异母的哥
哥……曹丕与曹植之间经历了冲突之后,最终相安无事。谢姆与肖恩之间的矛盾之所以不能调和,是因为它是不同道德观之间相互抗衡的必然结果。正如善与恶互为依存或对与错彼此参照一样,谢姆和肖恩都以对方的存在为存在作为先决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纸的正反面:没有正,就没有反;反之亦然。当然,正如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一样,谢姆和肖恩之间也是既相互斗争,又彼此依赖。
既然表现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方法有多种,为什么乔伊斯偏偏选择“善与恶”来表现这种对立呢?这是因为,用于评判善与恶的标准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或由于地域的变更而不同,或因审美个体的差异而变化;换言之,用于评判善与恶的标准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可变性则是绝对的。由于用于评判善与恶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因此,谢姆和肖恩在《为芬尼根守灵》里的公众眼中的形象与乔伊斯心目中的形象不同。尽管评判善恶标准的可变性具有巨大的书写空间,乔伊斯并不着意表现这种特征,而是直接利用该特征,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反讽手法的喜剧魅力。在《为芬尼根守灵》中,通过刻画谢姆和肖恩来达到讽刺效果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种:对庸俗者的暗讽、自嘲和对领袖的嘲讽。
《为芬尼根守灵》中讽刺庸俗者嘲讽的手法很多,而最明显的莫过于对谢姆名字和对他的称号的选择。谢姆在书中被称作“Shem the Penman”,即:“文人谢姆”。其言外之意为:一个好人被庸俗者视为坏人。说谢姆是好人的依据是英文《圣经》:在英文《圣经》中,“Shem”特指挪亚三子中的一个,他是颇受敬重的人物。在《为芬尼根守灵》中,谢姆被庸俗者视为坏人。这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Penman”的歧义性。因为,“Penman”在规范英语中表示“作家”或“文人”,而在俚语中却表示“伪造者”。在庸俗者看来,谢姆既是一个舞文弄墨者,又是一个经常欺瞒别人的人:
“Shem was a sham and a low sham and his lowness creeped out first via foodstuffs.”
雪地里的红棉袄
(谢姆是骗子,是卑贱的骗子,他的下贱特征从他的饮食习惯上就
流露出来了。)尸体腐败
在这里,与其说乔伊斯在嘲弄谢姆,不如说他在暗讽那些认为文人是骗子的庸俗者。书中写道:“Shem was a sham…”(谢姆是骗子……)。乔伊斯看似在玩弄文字游戏:他将“Shem”(谢姆)和“sham”(骗子)混为一体,并进一步将原本没有必然联系的食品与人品联系在一起。其实,乔伊斯是在暗示:一些无聊的庸俗者喜欢捕风捉影和无中生有。也就是说,乔伊斯在《为芬尼根守灵》中,通过直接借用《圣经》中颇受敬重的人物的名字命名其作品中的人物,强调了文人的创造性劳动将造福子孙后代;而在一些世俗者的眼中,文人的创作不是创造而是伪造或欺骗。
若要证明乔伊斯通过刻画谢姆自嘲,需先论证谢姆与乔伊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芬尼根守灵》对“Shem”的字面含义解释如下: “Shem is as short for Shemus as Jem is joky for Jacob.”
液态镁(谢姆是谢姆斯的简称,正如杰姆是雅各布的滑稽形式一样。)
在这里,“谢姆”与“谢姆斯”之间存在对应关系,而“杰姆”与“雅各布”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其实,“Sheumas”(谢姆斯)与“Jacob”(雅各布)都是“James”(詹姆斯)的变形,而“Jem”则是“James”的昵称。“Jacob”源于圣经人物雅各,它作为西方男子教名或姓时被译作“雅各布”,其英语变体为“James”。至于“Shem”与“Shemus”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这可以从乔伊斯有关人名对应的书信中到答案:
“…the Irish change J into James Sheumas,John Shaun etc…”
(爱尔兰语将“J”变为“Sh”,例如:“James”即是“Sheumas”,“John”即是“Shaun”等等……)
可见,“Shem”、“Sheumas”、“Jem”和“Jacob”都是“James”的变体,而“Shaun”则是“John”的变体。詹姆斯・乔伊斯和其胞弟约翰・斯坦尼斯劳斯・乔伊斯(John Stanislaus Joyce, 1884-1955)名字的英文形式分别是“James”和“John”,因此,可以认为小说中的谢姆和肖恩分别是詹姆斯・乔伊斯和约翰的艺术变形。
乔伊斯虽然刻画小说中的谢姆而自嘲,但不是为了自我否定。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乔伊斯的自传性小说《艺术家年轻时的写
照》的主人公斯蒂芬・代达罗斯有缺点,乔伊斯自传性剧本《流亡》(Exiles, 1918)中的主人公理查德・罗文不完美,《为芬尼根守灵》中的谢姆亦有可笑的方面,而乔伊斯也不是没有缺点。乔伊斯的自嘲是自省,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
人无完人,领袖也不例外。乔伊斯通过让“邮差肖恩”戏仿摩西和耶稣,把对领袖的嘲讽推向了极致,并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1) 对摩西的戏仿。在《为芬尼根守灵》里,肖恩变成了若恩,他对他的妹妹伊西及她的伙伴们进行了
一番“说教”:
我在美国当市长助理
“First thou shalt not smile.Twice thou shalt not love.Lust,thou shalt not commix idolatry.”
(第一,不可微笑。第二,不可大笑。最后,不可奸淫。)
肖恩的话不禁令人联想到《出埃及记》中的“摩西之约”或“西奈之约”――希伯莱人的先知和立法者摩西传的“十诫”。在“摩西之约”中“thou”(你,你们)即是现代英语中的“you”(你,你们),基督教公谊会教徒也常用“thou”代替“you”。肖恩似乎要讲一些严肃的话题,可他却不让那些赤脚戏水的姑娘笑。这说明:肖恩借“开导”之名,达到调戏目的。毫无疑问,肖恩的滑稽与摩西的庄重形成了鲜明对照。
(2) 对耶稣的戏仿。肖恩在圣布赖德学院前向伊西及伊西的伙伴“说教”时,他先以摩西的姿态侃侃而谈,后以耶稣在“最后晚餐”与12位门徒告别的口气结束其演讲:
大地水准面精化“My long farewell I send to you…My grief, my ruin!”
(我会与你们久别……我的悲伤,我的灭亡!)
也许有读者问,以上两个例子可证明肖恩有令人可笑的一面,它们又怎能说明是对领袖的嘲讽呢?首先,对肖恩嘲讽就是对领袖的嘲讽。在许多西方人心目中,摩西和耶稣是领袖的典范或代名词。因此,
对肖恩的嘲讽就是对领袖的嘲讽。其次,被视为“黑夜之书”的《为芬尼根守灵》中的人物具有“不确定性”。肖恩戏仿摩西和耶稣,暗示了肖恩先后变成了摩西和耶稣。也就是说: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动物之间、人物与事物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变。“不确定性”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作品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0:31: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88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物   表现   存在   兄弟   领袖   摩西   芬尼根   守灵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