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公开课优质课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说课
  一、教学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物质的量”的学习要求,以“突出概念功用(学科知识体系中为什么需要这概念)”为概念教学的新思维,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与单位;懂得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相关计算;在建构好“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摩尔质量的概念及相关运算。
依据“化学1”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微粒观”“定量观”,并在概念的建构中,让学生体验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与定量研究的思维方法。 
根据奥苏伯尔的概念形成理论,通过“获得感性知识→抽象本质属性→准确表达定义→建立概念系统”四个层次安排教学环节,同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使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交互作用进行概念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教材分析及学习者分析
设计材料在现行的不同版本教材中,都将《物质的量》安排在高中化学的开篇第一章,它是中学化学教学基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启化学定量研究的金钥匙。其一,“物质的量”是连接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它的引入,把不可见、不便称量的粒子与可见、便称量的物质建立关系;其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处于化学计算的核心地位。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由于认知水平限制,高一学生很难在高中化学新课伊始就将“物质的量”、“摩尔”等概念与基本物理量知识同化。这一认知障碍的存在势必对后续一系列学习活动产生恐惧心理,阻碍他们进一步接受知识,也会影响到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节课将教学的重、难点定位在“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与作用核酸染料”,让高一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建构核心概念的意义,从化学视角较深入地进行概念建模,为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微观世界并探索其奥秘打下基础。
hgt黎曼学生的学习情况
数据来源:《“物质的量”教学的调查研究》赵海榕---《化学教学》2014年第5期
  三、教学目标定位
    ·正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内涵,理解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碳酸镁    ·感受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体验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与概念建构的逻辑之美;
·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概念的基本学科思维与方法,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分析
dem 教学活动                                                学生体验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4:5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75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概念   学生   物质   化学   建构   学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