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鹘文的创制及影响」

回鹘文的创制及影响
摘要】:回鹘文称回纥文或畀兀文,是八至十五世纪回鹘使用文字,用以拼自己的突厥语言回鹘文是拼音文字,由18个辅音及5霍夫曼树元音字母来拼写几个字串联写成一,字留空白以隔不同字。字母在词头中、有不同形狀。回鹘文的得名当来自蒙古人的称呼,又因这种文字对后世蒙古文、契丹文、满文的形成有重大影响而得以名播寰宇。
关键字】:回鹘文 福音体文  粟特文  来源  发展与消亡  影响
一、回鹘文的创制与其名称的由来
1.回鹘文的创制
由于受粟特文的熏陶,回鹘人开始采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自己的突厥语,渐渐演变为回鹘文字。1950年代在蒙古国 (外蒙古) 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之地发现的一块乌兰浩木碑铭,是现时发现最早的回鹘文字记录。到了公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击溃,部份回鹘人退到西域的高昌一带建立新国家,史称高昌回鹘,或称为西州回鹘畏兀儿国;另一部份流入甘肃的甘州
瓜州沙州,史称甘州回鹘。此后回鹘人大量使用回鹘文字,一百多年来考古学界在甘肃敦煌及新疆吐鲁番一带出土了大量回鹘文字的佛经、契约文书等等。
回鹘文是一种音素文字。11世纪维吾尔族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其所著《突厥语辞典》中记载说:“所有突厥语采用的基本字母有18个,突厥文(即回鹘文)是由这些字母组成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到元朝时期已发展为21个。”彭大雅《黑鞑事略》称:“鞑人本无字书,然今之所用,则有三种:行于鞑人本国者……行于回回(指回鹘人)者,则用回回字,镇海主之,回回字则有二十一个字母,其余只就偏傍上凑成。”再后来,元末明初陶宗仪《书史会要》卷8对回鹘文又作了这样的记述:“畏吾儿字虽有二十余母,除重名外,止有一十五音。因此,应声代用者多矣。”
由上述资料及其它相关史料可以看出,回鹘文字母数量呈与时俱进之势,先为18个字母,后发展为21个,最后才发展成23个。在23个字母中,5个用来表示8个元音,18个用来表示21个辅音。字母的写法有字头、字中、字尾之分,形式不一。其写法最初由右向左横书,后可能受汉文的影响而改为自上而下直行竖写。在词上,早期回鹘文中的s和š,n和a,x和q不加区分,只是后来才在相应的字母之左或右加一点或两点以示分别,早期回鹘文文献
中的y和w也不加区分。在字体上,回鹘文的形式也比较多,有棱角突出的刻经体,有笔画圆润的写经体,有龙飞凤舞的草书体,也有线条流畅的行书体,更有书写直硬的硬书体和字体紧凑的活字体。
2.“回鹘文”一称的由来
至于“回鹘文”一称的得名,查阅了大量史籍,但因于史无征,我难以考见。从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文献看,回鹘人一般都是以突厥语来命名自己的语言,如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玄奘传》、《华严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等都是如此,只有少数例外,如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题跋称作突厥回鹘语,括鲁迪·桑加失里译《胜军王问经》则题作回鹘语。“回鹘文”一名的出现,与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回鹘人塔塔统阿的归顺不无关系。《元史》124卷《塔塔统阿传》载:“塔塔统阿,畏兀人也。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乃蛮大扬可汗尊之为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太祖西征,乃蛮国亡,塔塔统阿怀印逃去,俄就擒。帝诘之曰:“大扬人民疆土,悉归于我矣,汝负印何之?”对曰:“臣职也,将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他!”帝曰:“忠孝人也!”问是印何用,对曰:“出纳钱谷,委任人材,一切事皆用之,以为信验耳。”帝善之,命居左右。是后凡有
制旨,始用印章,仍命掌之。帝曰:“汝深知本国文字乎?”塔塔统阿悉以所蕴对,称旨,遂命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赵珙的《蒙鞑备录》亦载:“其俗既朴,则有回鹘为邻,每于两(当为西误)河搏易,贩卖于其国。迄今文书中自用于他国者,皆用回鹘字,如中国笛谱字也。”
这里所谓的“畏兀字”、“回鹘字”即回鹘文。“回鹘文”之称当以此为始。此后这一术语开始频频出现于中外文献(如《蒙古秘史》、波斯文献《史集》及元代来华传教士卢布鲁克、柏朗迦宾的游记)之中。由是观之,“回鹘文”的得名当来自蒙古人的称呼,又因为蒙古人采用这种文字以创制自己的文字——回鹘式蒙古文,从而使“回鹘文”影响进一步扩大,名播寰宇。
二、回鹘文的来源
关于回鹘文的来源,我在查阅了相关史籍后发现,学术界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它来自景教徒所使用的福音体文字;另一种认为当来自于粟特文。
1. 回鹘文来自景教徒所使用的福音体文字
首先系统论述第一种观点的是德国回鹘文研究先驱克拉普洛特先生,他认为回鹘文应是从叙利亚福音体文字发展而来的。他说:“根据中世访问蒙古地方之传教士和马可波罗的记载,回鹘人中多有基督教聂思脱里派之流布,而传教士则为叙利亚人。这些传教士同时传授叙利亚文,最后发展为回鹘文。显而易见,回鹘文字不仅与叙利亚文相似,而且文字形体及连接方法亦与之完全一致。”
与之相同,苏俄学者拉德洛夫也坚持这种说法。他认为:“回鹘文字之成立,与突厥文字一样,虽不详其究竟,但字型可明示其系统,我们由此可知回鹘文字是基督教聂思脱里派所用之叙利亚文字,即由福音体文字发展而来。”
此外,主张此说法者还有兰斯铁、汤姆森等许多著名突厥——回鹘语文研究专家。此说法在我国学术界也有较大影响,如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卷27认为:“回纥文字,至今犹存,所谓托忒字体是也,与西里亚文字相仿。故泰西人谓唐时天主教人自西里亚东来传教,唐人称为景教。陕西之景教碑,碑旁字两行即西里亚字,此其确证。回纥之有文字,实由天主教人授以西里亚文字之故。”
今人采取此说者也不在少数,如李符桐在评论洪钧之说时曾说:“谓仿自西里亚,固属正确,
但非为景教徒,而实摩尼教徒。”张星烺也认为“畏兀儿文取法于叙利亚文”。冯家昇进一步指出“回鹘文导源于叙利亚文,而粟特文是其连枝,也极近似。”
何以有这样的结论,其依据主要有二。其一是回鹘文与叙利亚福音体文字在形体上的近似性;其二是《九姓回鹘可汗碑》对牟羽可汗时期回鹘改信摩尼教一事的记载。《九姓回鹘可汗碑》勒立于820年左右,以突厥卢尼文、汉文和粟特文书写。碑文记述了回鹘牟羽可汗于763年放弃萨满教而改宗摩尼教的详细经过,可与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牟羽可汗入教记》残片相印证。
2. 回鹘文来自于粟特文
如所周知,粟特文是流行于以撒马尔罕、布哈拉为中心的古代粟特地区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以拼写粟特人——中国史书上所谓的昭武九姓人——所操的中古伊朗语。粟特人以善于经商闻名,利之所在,无远弗至,故丝绸之路沿线地区随处可见古粟特商人的遗迹,其语言文字也随之向东传播。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至迟在5世纪末,其文字即已为突厥、回鹘民族所认识和使用。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哈喇和卓编号为75TMK90的墓葬中发现了9枚“代人”木牌。正面书汉文“代人”,背面书少数民族文字。经释读可知,这些木牌背面的文字为粟特文,其中可释读的3枚,一枚拼写的为突厥——回鹘语kiši(意为人),另两枚拼写的为汉语,一为rin “人”,一为tairin“代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墓同时还出土有永康十七年三月廿日的汉文纸文书残片一件(编号为75TMK90:27),另有两件只书“十年”,而没有年号,可能亦系“永康”时物。永康是柔然郁久闾予成的年号。《魏书》103卷《蠕蠕传》载,北魏和平五年(464),柔然可汗吐贺真死,子予成继位,“号受罗部真可汗……自称永康元年”。如是,永康十七年应为480年。但吐鲁番出土的《妙法莲华经》残卷卷末题记却有“永康五年岁在庚戌七月”字样,依干支推算,永康五年应为470年,永康十七年即为482年。由于《魏书·蠕蠕传》系后人所补,而《妙法莲华经》残卷却为当时人所写,以理度之,当以482年较为可信。故学界多从之。从这一文书看,该墓的时代当在公元482年左右,由此我们则可将突厥、回鹘人使用粟特文的时代由原来所认定的7~8世纪上推至5世纪末。
突厥汗国时代(552~599)早期,粟特文是乃当时流行的书面语文。1956年蒙古人民共和
国境内发现了《布古特碑》正面即以粟特文和粟特语写成,文中记载了突厥第3代可汗木杆和第4代可汗佗钵的事迹。当时,突厥卢尼文尚未形成,故以粟特语文撰写碑文。
漠北回鹘汗国时代,粟特文在漠北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著名的回鹘碑刻《九姓回鹘可汗碑》和《塞维列碑》都使用了粟特文。说明回鹘人对粟特文的认识和喜爱也是由来已久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公元763年以后,由粟特人传来的摩尼教被定为回鹘汗国的国教,粟特摩尼教师及商人等在回鹘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外交上都享有特权,史书所谓回鹘“可汗常与共国”之现象就生动反映了当时粟特人地位的显要。他们所使用的粟特文被回鹘人采用以创制自己的文字也显得更为顺理成章。
三、回鹘文的发展与消亡
自唐代明代(8~15世纪),回鹘文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禄来hy6哈密吐鲁番甘肃地区。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回鹘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
1.回鹘文的发展
8世纪,回鹘人开始使用以粟特字母记回鹘语言的回鹘文。在唐朝时代,回鹘文化即已有了较大的发展。744年立国之初,他们使用的是突厥卢尼文,大约于公元8世纪后期摩尼教输入回鹘并被定为国教后,回鹘开始受粟特文化影响,遂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了回鹘文。不过这种文字最初少见使用,作为通行文字,那还是840年回鹘西迁以后之事。
9世纪中期直至15世纪,回鹘文在新疆及河西走廊地区广泛使用,统治新疆、中亚乃至东欧诸地的察合台汗国、金帐汗国和帖木儿帝国也都曾采用回鹘文作为官方文字。直到17世纪(清朝康熙年间),甘肃酒泉还有用这种文字抄写的佛经。蒙古人也曾用过回鹘文,老蒙古文便是以回鹘文为基础创造的。后来的满文、锡伯文也是用回鹘文字母创制的。
贝亲婴儿奶癣膏2.回鶻文的消亡
根据史料记载,通商的回鹘人通晓诸国语言,被元朝及四大汗国采用为书记官员,回鹘文在四大汗国变蒙古文的官方言。到了帖木儿,回鹘文被上升官方言,大量伊斯代用阿拉伯字突厥语写成的著作被改回鹘抗原提呈细胞书写。然而,随着帖木衰落,回鹘理论化学>糖化酶文在中亚渐渐衰落。
并且随着维吾尔族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宗教信仰的改变,从15世纪始,回鹘文逐渐被阿拉伯文所取代,至17世纪后完全被弃用,最终成了不为世人所知的“死文字”。只是到了其死亡数百年之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随着西域、敦煌考古工作的展开和大批古回鹘文写、刻本的发现,这种文字才又重新引起重视,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成为学者们认识中亚史,尤其是维吾尔族史的可靠依据。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3:46: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73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回鹘   文字   使用   可汗   突厥   汗国   叙利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