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答案

上编  综述1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符合事实,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目的是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变为其直接的殖民地。这种论调主要说明帝国主义侵略者试图掩盖发动侵略战争的真实意图。
(2)联系近代中西经济关系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材料2中的观点,它能否成立?为什么?
这种观点不能成立。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近代经济不能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而言,主要是帝国主义不平等对待中国,侵略中国所造成的。但这不能成为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国家要真正发展就必须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的理由。
第一章1
      (1)这两个强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之为强盗?
两个强盗指的是法兰西和英吉利。英法联军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战争,侵略中国领土,劫掠财富,战争赔款,破坏中国的领土、司法主权,因称之为强盗。
      (2)精神医学杂志结合材料谈谈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其侵略中国的目的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经济文化不能发展、政治不能进步。帝国主义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采用,但同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灾难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侵略有功论美化帝国主义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要使中国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
第二章1(1)根据材料1分析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
清朝统治者在第二次战争后对待内忧外患的态度是:对内部人民众的斗争要消灭和剿杀。“发(指太平军)、捻交乘,心腹之害也”,“故灭发,捻为先”。对外妥协,维持现状。“俄国……肘腋之优也,英国…….肢体之患也”,“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
    (2)材料2所揭示的反洋教斗争根源和不同社会阶层的立场是什么?
反洋教斗争根源主要在于洋教侵略老百姓的利益。普通众主张坚决反洋教,而上层官府绅士以自身利益为重,对之妥协,“总是依他”。
      (3)材料3反映出洋务派所办企业存在哪些问题?
洋务派所办企业具有封建性、垄断性和严重的对外依赖性。
第三章2
    1、(1)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有伟大的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辛亥革命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制定了具有资产阶级临时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给予封建主义以沉重的
打击,使人民的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
      第三,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由于清政府已经是“洋人朝廷”,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亥革命在实质上具有反帝的性质。
      第四,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若干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和措施,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辛亥革命促使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4)指出材料5赫尔利对中国国共两党的看法,并阐明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及这一政策造成的后果。
    看法:粉饰国名党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美化蒋介石和他的政府正在“走向民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抗拒政府”的武装的政党的军阀,是建立“自由”、“民主”中国的障碍。
基点: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是扶蒋反共。
后果:这一政策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加剧了中国内战的危机。
第四章1
(1)根据材料1分析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svd    上书李鸿章的目的:希望    通过李鸿章,促进清政府变法维新,是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日本“维新之政”大有可观的成就有:是日本走上课资本主义的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机。
(2)材料2与材料1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与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
    孙中山思想的两个显著变化是:北京政治副中心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没有建立新的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
(3)据材料3说明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
    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
李跃程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资产阶级革命。
(4)为了材料4中的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的目标,提出政权不能为少数人得而私之,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依靠军阀屡遭失败的事实;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帮助;中共的支持和影响。
(5)综合下述材料,对孙中山先生一直追求真理的历程作一简要的评价。
    对孙中山的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一生坚持民主革命;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步;最终走上与共产党合作之路。   
第五章2
一(1)分析材料1,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城乡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特点:城市没有力量统治广大的农村,农村可以脱离城市而相对独立地存在。
    原因: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    ,自然经济占着显然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很微弱; 统治阶级内部四分五裂,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2)阅读材料2,分析材料中的不同观点及其分歧的实质。
    不同观点:炫苦哥1.4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3)综合材料1.2.3,指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客观依据和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点。
    客观依据:近代中国国情决定了强大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广大的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
  基本点:将党的工作重心放在农村,把落后的农村编成先进的根据地,在农村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二(1)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意义: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止土地买卖。
  (2)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没收一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劳动的开展。
  (3)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做这样的修正?
    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
wem2009
    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土地政策的制定义领从实际出发,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第六章3
一(1)阅读材料1.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
      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做了革命对象。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合蒋抗日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时间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二(1)材料1反映的是日军侵华过程中制造的哪起屠杀事件?简述这次侵华战争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反映: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侵略军制造的旅顺大屠杀。
    危害:造成中国领土完整进一步被破坏,国家主权被严重践踏,大量利权丧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
  (2)材料2反映了日军侵华过程中制造的哪起屠杀惨案?这一惨案中屠杀了中国军民到达多少人?
    反映了抗日战争中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达30万人以上。
  (3)简述这两则材料与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有什么关系?
    是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过程中一系列大屠杀中最悲惨的两起,反映了其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
三(1)中共是在什么背景之下提出《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有何意义?
    背景:在日本法西斯要灭亡全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背景之下提出的
    意义:《宣言》的提出是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形式和内容,促
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为取得民族抗战的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5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39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材料   土地   帝国主义   发展   革命   侵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