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名著阅读之化整为零,一学期读透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之乡土本...

第一章 乡土本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01阅读目标
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中的“乡土本”。
02阅读方法
1.品词析句,咀嚼玩味
2.圈点、勾画、批注
3.对比分析法
唧唧复唧唧
4.撰写内容提要与关键词
鸭子捉兔5.辨道理论证逻辑,梳理实证分析思路
6.思维导图应用
03篇目精读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本篇核心论点句】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可理解为“高层社会”和“边缘社会”,它们与传统基层社会不同】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界定本章乃至整本书所讨论的对象,即基层的中国社会】
段意:开宗明义,概括性地提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一观点。
【思考延伸】①作者为何将研究目标定位于基层社会?②作者为何称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2)我们说乡下人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乡下人谋生离不开泥土】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2013北京中考物理
巴克斯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流域皆孕育了农业文明】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举例说明,用两个事例佐证远离家乡的乡下人仍然依靠土地讨生活的观点】——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本段的核心观点句】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评价中国乡土社会的两面性,土地哺育了农业文明,又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
段意:本段分析了乡土的“土”基本意义是指“泥土”,指出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一个特点:人与土地不可分割。
(3)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在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
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举例说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土地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举例说明,水土不服时,可用家乡的泥土煮水喝】——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电影中,其他农业国家也有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段意:本段举例论证泥土对于农业文明国家的重要性。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
(4)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运用比喻,说明农民受缚于土地,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保守封闭的性格特征】,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段意:本段对比农业、游牧业和工业在土地对人的束缚上的力度,强调农业不流动性的成因和特点。
(5)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着在土地上的【“粘”字形象地描写出人与土地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举例说明,从语言研究的角度证明人与土地的粘着关系】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段意:本段论述了乡土社会“土性”的第二个特点:农民粘着土地,不变动。《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6)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运用比
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宣泄出外的人的状态】,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在云南,我看见过这类种子所长成的小村落,还不过是两三代的事;我在那里也看见过不着地的那些“孤魂”,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段意:本段说明虽然农民粘着土地,但个别时期有一些人会离开家乡,到外面去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但这样的开辟仍以土地为中心。
(7)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承上启下】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段核心观点句】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社会最突出地特点之一】。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段意:本段为过渡段,由不流动的社会特性引出“村落”的概念。
(8)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指出美国乡村社会的情形与中国不同】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20: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33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社会   土地   农业   中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