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眼,战国侯门将相的珠宝

赏鉴APPRECIATION
战国玻璃嵌多彩蜻蜓眼网纹凸点珠
上海玻璃博物馆“灵蛇献瑞——战国蜻蜓眼珠饰”展览作品
战国写下世界古琉璃史最浓厚一笔
玻璃古称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制造珠饰。先出现的是单玻璃,1000年后,又出现了彩玻璃。公元前15世纪,玻璃珠上开始有彩斑条纹或点状图案。公元前10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了在玻璃珠母体上镶同心圆,制造出类似蜻蜓复眼效果的镶嵌玻璃珠,这便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蜻蜓眼”。
在中国,最早出土的琉璃是西周时期的管珠,状态与古埃及的“费昂斯”釉砂相似,也被称为原始玻璃。纯琉璃胎的蜻蜓眼珠最早出现于春秋末战国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中原地区与西亚地区虽然相隔数万里,但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青铜器时代,东西方之间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他们往来于漫漫黄沙之上,逐渐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琉璃有着璀璨美丽的彩和方便携带的特点,于是游牧民族将精美的“蜻蜓眼”琉璃珠从西亚带入了中原。近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新疆轮台巴克发掘了公元前8-9世纪的墓葬,出土了不少蜻蜓眼珠,与伊朗吉兰州以及中国中原地区春秋战国的蜻蜓眼珠非常相似,进一步证明了公元前1000年或略早,蜻蜓眼珠由游牧民族从西亚经过漫长的千年岁月。
1978年,湖北曾侯乙墓(即随侯墓)出土了173颗“蜻蜓眼”,这便是世人所谓的两大珍宝“随珠和璧”中的“随侯珠”。史料记载:“随县蟟水侧,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伤中断,疑其灵异,使人以药封之。蛇乃能走。因号其处‘断蛇丘’。岁馀,蛇衔明珠以报之。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战国语汇中还有一个“随珠和璧”的说法,把“随侯珠”与和氏璧摆在并驾齐驱的位置上,也可以从另一侧面证明,当时古玻璃珠饰价值连城。
医疗信息管理系统
西亚“蜻蜓眼”传入中国后,中国工匠在学习制作的同时,亦进行了大胆改良,使这一舶来品更符合中国王公贵族的审美。除了西方常见的圆珠外,中国“蜻蜓眼”的形状被拓展至方形、锥形、长管、圆片、长条形、弯月形等,并被镶嵌于铜壶、铜镜、玉器、金铜带钩、青铜车马件、漆罐、陶罐等各式器物上,彰显主人的华贵身份。尤其是战国时期的蜻蜓眼,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世界古琉璃史上最浓厚凝练的一笔,这一时期也因此成为中国在世界古琉璃史上唯一领先的时期。
工艺与纹饰千姿百态
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资料显示,战国琉璃珠出土地主要集中于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两地都属于战国时期楚国的故土。湖南长沙经考古发掘的楚墓有数千座,其中部分墓葬中就出土了琉璃珠,这些精美的文物分别收藏在省市博物馆和考古所,其中长沙市博物馆就收藏有五件套琉璃珠,分有眼式
汽车机械
和无眼式两种。有眼式的琉璃珠共三件,1981年长沙市解放路一号墓出土的九眼琉璃珠:1983年长沙市麻园岭一号墓出土的四眼琉璃珠:1990
年长沙市浏城桥
凸面形战国“蜻蜓眼”式料管。长2.7cm、直经2.1cm,
湖北省博物馆藏
哈欠门
战国三十眼琉璃珠,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圆管状,琉璃珠,通体呈绿。中间有圆孔可供佩带,器表突出30个半球形颗粒,颗粒底部饰白圆圈纹,状似蜻蜓眼。长沙博物馆藏
二号墓出土的三十眼琉璃珠。
这些模仿蜻蜓眼式琉璃珠的标本,材质之多样,形式之丰富,不见于西方古代世界,应当是本土制造的。它们的存在表明,蜻蜓眼式琉璃珠传入之后,得到了本土文化的强烈共鸣。楚人有强烈的艺术创造意识,从来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楚国利用已经掌握的玻璃工艺仿制了大量的蜻蜒眼式玻璃珠,在仿制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楚人由于自己审美习惯,把自己偏爱的传统纹样也添加一点进去,蜻蜓眼式琉璃珠上醒目的菱形纹就是楚人偏爱的一种纹样。
一般来说,“蜻蜓眼”按胎质不同分为三类:费昂斯(烧结的玻砂)、陶胎及琉璃胎。三种胎质的成型工艺不同:费昂斯胎以浸釉为主;陶胎以彩绘为主;琉璃胎则结合使用了“缠芯法”与“镶嵌法”,具体工艺尚待考证。“蜻蜓眼”的彩基调大多以蓝为主,辅以白勾勒“眼睛”。在珠体上最常见的颜有海水蓝、松石绿、太古白、培恩灰以及褐,也有暖黄做少许点缀。当时掌握的琉璃呈配方并不多,各地因原材料配比差异会有料上的细微不同。
“蜻蜓眼”的眼纹,根据眼圈数量,可分双眼圈、多层眼、复眼,典型纹样是大眼里套贴小眼的复眼星纹珠,根据小眼数目被分成三星纹、五星纹、六星纹、七星纹等,甚至有十二星纹。根据形状,可分平眼、凸眼、角锥眼、乳丁眼;根据排列,可分对称、交错、连续;辅助纹饰也有实线菱形、点状菱形、点线叠合、三角纹、太阳纹、星形纹、闪电纹、蝌蚪纹等多种。此外,春秋时出现的被称作泼墨
纹的珠子,尤其具有水墨大写意的雏形,其纹饰妙绝、配讲究,有勾魂摄魄的惊人美感。如此排列组合,便有了“蜻蜓眼”的千姿百态。战国“蜻蜓眼”在国内外不少博物馆均有收藏,也有部分精品流散民间。
不过战国之后,由于造价昂贵、工艺难度高,同时瓷器、玉器的工艺兴盛,也让统治者逐渐淡忘了古琉璃工艺,古琉璃工艺逐渐失传。自战国以后,“蜻蜓眼”虽偶有发现,如在江苏徐州西汉北洞山汉墓有六枚“蜻蜓眼饰琉璃片”出土及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中
的组玉佩中亦有类似蜻蜓眼珠子发现;1995年在新
城轨疆尼雅遗址曾出土一枚蜻蜓眼式琉璃珠,时代在东汉
末至魏晋;同遗址亦出土一黄白蜻蜓眼式琉璃珠,
年代为东汉中、后期等。但这些零星发现的蜻蜓眼式
珠子在数量上无论如何都不能和战国时期墓葬中出土
的相比。清朝时中国的琉璃工艺又开始兴盛,只不过,
这次工匠使用的材料都是西方的琉璃,和战国古琉璃
人类命运共同体5个内涵已经没有关系。
国内专家对古琉璃乃至战国古琉璃的研究,也
不过是近十几年的事情。比起陶瓷、玉石等古玩,战
国古玻璃珠饰数量少,玩家和藏家体相对来说很小,
完全是个冷门领域。
眼纹图腾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蜻蜓眼”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相融合的产物,
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与西方已有文化、技术
战国几何纹琉璃珠,1981年湖南省益阳市桃花仑出土,益阳市博物馆藏
河南300万人死亡战国七星连珠纹桶形蜻蜓眼琉璃珠及局部
上海玻璃博物馆“灵蛇献瑞——战国蜻蜓眼珠饰”展览作品
战国弯月形琉璃珠
上海玻璃博物馆“灵蛇献瑞——战国蜻蜓眼珠饰”展览作品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9:4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24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琉璃   蜻蜓   战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