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合理发展

融合教育背景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合理发展
我国融合教育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融合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把残疾儿童安置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目的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限制的环境里接受教育,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普通小学、初中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为5.18万人,在校生27.08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56.60%和55.06%。数据表明,目前超过半数的残疾儿童在普校随班就读。近年来,随着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融合教育日益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和《“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中,均明确提出“大力推行融合教育,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2017年新颁布实施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积极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取普通教育方式”。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明确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当前,各地积极开展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实验,助推融合教育大发展。本文将聚焦国内当前随班就读现状,针对开展随班就读过程中大家关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事业的健康发展。
融合教育的理想之美
gis在物流中的应用
(一)增进残健儿童的彼此接纳
传统的残疾儿童教育形式,是把他们送到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其不同的学习需求,实施专门的盲、聋、培智等教育。我国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080所,这些学校地域分布广,教学对象特殊,极易造成与普校的隔离。特教学校长期封闭管理,易导致残疾儿童在思维、语言、心理、社交等方面发展滞后。普校儿童极少听说或见到这些残疾儿童,残疾儿童也较少有机会与普校儿童接触交往,特教学校与普校恍如两个世界。有研究表明,同伴支持对提升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学业成绩、情感体验以及社会交往非常有效,可使残健儿童均在这个过程中受益。随班就读拉近了残健儿童两个体的距离。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融合“在一起”,内心的自卑、恐惧、忧伤、焦虑、挫败等不良情绪会在普通儿童的关心与帮助下得以释然。普通儿童亲眼目睹了残疾儿童的身残志坚,体悟其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会受到心灵的涤荡。轮椅、拐杖、助听器等残疾儿童的辅助器具也将会被视为平常之物而被接纳,对残疾儿童的冷漠、歧视和拒绝将会随着彼此交往的加深而逐渐淡化和消失。残健儿童在同一个教育环境中一起成长,增进了了解,培养了感情,建立了友谊,分享了经验。融合教育的开展,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有助于普通儿童与残疾儿童在成年后仍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最终实现社会融合。
(二)提升残疾儿童的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包括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状态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与学习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班就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在融合教育的环境中提高残疾儿童的学习效能,真正实现“读得好”的愿望。残疾儿童进入普校班级学习,学校建有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购置了必需的康复设备,配备了资源教师。资源教师根据每位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制订符合其学习特点的一对一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并跟踪其进行教育评估。除了教师等相关专业人员给予残疾儿童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之外,同伴的参与和支持也是提升残疾儿童学习品质的重要因素。残疾儿童在学习中将会得到普通儿童的助学指导,从而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普通儿童在对残疾儿童进行学习指导的同时,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习的责任感。特殊儿童在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下,会树立感恩之心,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体验,更有利于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文化月刊(三)培养残疾儿童的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逐步接受现存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过程。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的各种原因,其对社会的认知、社会化发展与普通儿童相比有明显差距。如在人际交往方面,盲童和聋童交往范围除了教师和家长之外,更多的是盲童族、聋童族,他们之间彼此分享经验与快乐。在获取信息方面,盲童主要依赖听觉,聋童主要依赖视觉。对于智障儿童和自闭症儿童来说,由于他们在语言、思维、行为等方面发展迟缓,在人际交往方面和信息获
取方面更是不及普通儿童。普通儿童则见识广泛,思维活跃,能够充分运用听、说、读、写等先天条件,结交更多的人,获取更多的信息。在随班就读的班级里,残疾儿童少则一名,多则几名,而普通儿童多达几十名,这一个班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残疾儿童可以随时随地目睹和了解这个“社会”,“有机会观察
世界银行投票权到较高级的社会行为和学习行为”,有利于残疾儿童体验人情世故,感悟多彩人生。通过融合教育,有助于残疾儿童自我概念和健康人格的发展,有助于残疾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残疾儿童将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普通人生活奠定基础。
随班就读的现实之困
(一)教师融合理念不到位
教师是随班就读自始至终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对于开展随班就读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查发现,普校教师对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主要有三种不尽人意的表现。一是观念陈旧。这类教师对随班就读认识有限,特别是很多县域普校教师对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知之甚少,有的甚至闻所未闻。很多教师普遍认为随班就读的基本条件起码是智力没问题,肢体残疾儿童适合随班就读,其他类残疾儿童不是“瞎子”“
聋子”,就是“傻子”,让这些孩子和普通儿童同步学习,难以
跟上教学进度,影响班级考核和教师教学评价,最好送到特教学校。
二是疏于管理。学校招收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后,教师因缺乏随班就读的专业知识,对残疾儿童漠不关心,把全部精力花费在普通儿童身上,残疾儿童仅仅是“随班混读”。当遇到残疾儿童在学习、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消极处理。三是态度暧昧。这类教师参加过特教师资培训,所任教的班级中招收了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因学校缺少支持经费和配套资源,虽然让残疾儿童“留下来”了,但无法“管起来”,难以进行个别化教育,残疾儿童只有放任自流。(二)残疾儿童仍受排斥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圭亚那事件融合教育强调残疾儿童在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其本质就是提倡包容、接纳、参与、共享,反对任何排斥与歧视。残疾儿童的生活状况除了受自身残疾的限制和学校环境障碍设施的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与人们对残疾人产生厌恶、嘲弄、害怕、怀疑等消极态度有关。人们对残疾儿童的排斥态度加大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阻力。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无论是隐性残疾还是显性残疾,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歧视。据调查,教师认为如果残疾儿童能跟上学习进度,还能接受和容忍;如果跟不上,只有采取置之不理的冷暴力。普通儿童对于残疾儿童的态度或是冷眼相看,或是欺辱嘲笑。如智障孩子的课桌被单独放置在教室最后,因普通儿童不情愿和他们同桌;课余时间,聋童的助听器会被普通儿童扔到一边玩耍,其他同学则在一旁看笑话;有的普通儿童觉得和残疾儿童交往“丢面子”
和“怕麻烦”。普通儿童的家长或担心自闭症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会威胁到孩子的安全,或担心孩子模仿残疾儿童的不良行为。
两性危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4:3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19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残疾儿童   学习   儿童   就读   随班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