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个案研究

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个案研究
虞洁
(上海市长宁区虹古路第三幼儿园上海200336)
[摘要]在当前融合教育的实践研究中,对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前的铺垫活动和后续的教育活动如何相衔接并没有深入的研究。文章以智障儿童为例,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家庭训练和教育干预,分析和探讨了如何提高其融合教育的有效性。研究建议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要遵循渐进原则,并且要配合一致。心理月刊中文网
[关键词]智障儿童融合教育个案研究
一、研究背景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融合教育的起点。将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放在普通幼儿班里进行融合教育是本研究的一个尝试。本研究中的个案研究采用质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允许选择较小数量的样本,使研究者可以集中精力对个案进行观察、访谈,从而更深入细致地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细节和儿童所产生的变化。本研究主要探讨在融合教育的条件下,自身的成长变化。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家庭感觉统合期、情绪控制期、集体活动融合期、融合集体活动期),由于王同学情绪波动较大,适应环境的能力差,前面两个阶段是为王同学接受融合教育做准备,后面两个阶段才是接受正式的融合教育。个案详细地记录这名智障儿童在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的阶段变化,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出问题的原因,继而采取有效策略,有针对性地干预、指导,使这一儿童某些问题获得一些改善,某些能力得以提高。本研究期望能获得较丰富的智障儿童融合教育有效性的第一手资料,引发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共鸣,为融合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智障儿童的融合教育实践研究,寻恰当的感觉统合训练、家庭训练和教育干预,以提高其在集体环境中的适应性。在整个的融合教育实施中,关注如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其推而广之,使融合教育更为有效。
三、研究意义
在当前融合教育的过程中,融合教育只是通过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级进行的,对进入前的铺垫活动和后续的教育活动如何相衔接并没有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认为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家庭,家
作者简介:虞洁,上海市长宁区虹古路第三幼儿园,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学前特殊幼儿教学研究。
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特殊孩子行为的认识比较具体、深刻;融合教育需要家园共育,实践研究中家园共育的方案给教师和家长提供可操作的帮助,进而给这类孩子的融合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
四、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家庭感觉统合期
时间:2006年9月—2007年8月。
地点:家里。
安置方式:家中训练,机构训练。
意义:在智障儿童中,常伴有感觉统合失调,执行功能损害。感觉统合训练不仅能改善智障儿童注意力和运动协调能力,还能提高其言语能力、记忆能力,为融合做铺垫,做准备。王同学所进行的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运动训练矫正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包括听觉训练、视觉训练、触觉训练、嗅觉训练、触动觉机体平衡训练等。
活动:走楼梯
目标:减少触觉敏感,锻炼腿部力量,同时(脚跟的锻炼)刺激大脑神经。
过程:
第一阶段:双腿部各绑一个500g小沙袋,同时解决触觉的敏感性。从1楼走到7楼一个来回。上下午各一次。
第二阶段:双腿部各绑一个500g小沙袋,从1楼走到7楼三个来回。上下午各一次。
第三阶段:双腿部各绑一个1kg小沙袋,从1楼走到14楼三个来回。上下午各一次。
活动经验:训练时如果孩子不配合,沙袋绑不上去,可以放一些他喜欢的小物件(玩具小汽车、小糖果等)在口袋里,等孩子适应了再绑上沙袋。家长在最初可以全程陪同,然后在单数或双数的楼层检查,直至在1楼、14楼检查。
(二)第二阶段:情绪控制期
时间:2007年9月—2008年8月。
地点:特教班,普通班。
安置方式:生活板块的活动安排在普通班,每周去普通班级参加1—2次的集体活动;感觉统合训练、认知训练、语言训练安排在特教班。
活动经验:良好的情绪是参加任何活动的前提条件,对王同学情绪不稳定这个问题不回避,不放弃。家长与教师配合,物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1.情绪稳定期
外在表现:或在教室里满场大哭大闹,或躲在教室角落不被打扰,听觉敏感(老师教的儿歌回到家都会背出来)。
活动经验:
(1)普教教师的指导:以不影响集体活动为原则,让王同学自己教室中的任何角落坐下来,逐步消除王同学对教室陌生环境的恐惧感。
(2)特教教师的指导:让王同学妈妈在家放置一些和幼儿园相似的玩具,教王同学玩。如扮演游戏娃娃家的玩具:娃娃、小碗、好吃的食物等。
(3)家庭教育:王同学妈妈在家介绍家具用品,并告诉其用途。从生活中学习,对周围世界有个初步的认识,积累生活的经验。
2.情绪反复期
外部环境:季节变化,秋冬交替。
外在表现:情绪时好时坏。睡地板,无故大哭大闹,需要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必要时要求家长惩罚。有时能够听懂成人的一步指令,如“请你拿出红小球”;能够不需要其他方式的辅助,独立完成正确的动作。
活动效果:
生活自理:在教师旁监督下,独立完成洗手、擦毛巾等一系列过程。
游戏参与度:旁观者。在教师的一再提示下能够站在人当中,但不会游戏。
活动经验:
(1)普教教师的指导:教师不停地语言提示,辅助一些动作的示范,教王同学游戏。
(2)特教教师的指导:在集体活动中让王同学在座位前、黑板前不断交换位置回答教师的问题,与周围的孩子、家长互动起来。
气浮导轨(3)家庭教育:在家中妈妈教王同学做扮演角
教育视
的游戏行为,学习游戏语言。
3.情绪趋稳期
外在表现:在操场上无意识地闲逛以及挑剔的饮食习惯,在成人的要求下有所改变。牛奶会喝一点;老师叫王同学过来,他会站到老师的旁边。在集体活动中只有短暂的1分钟的关注,然后会走开。下午与同伴一起睡午觉,无太大的异常。
活动经验:普教教师不断地用语言、动作等帮助、提示王同学做适当的动作行为。
(三)第三阶段:集体活动融合期
时间:2008年9月—2009年8月。
地点:上午在普通班级,下午在特殊班级。
安置方式:每周4—5个半天有选择地参加部分集体活动。
活动经验:这个阶段是考察研究对象适合什么形式的安置,如果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生活的活动板块,就可以考虑一些美工、音乐集体活动或户外体育活动。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训练的要求可以和集体活动的要求相一致。在家中预先模拟上课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注重完成作品的结果,而是要在训练的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表现,及时地发现问题,尽快解决问题。与教师保持联系,共同应对研究对象所出现的问题。
活动1:融合混龄体育活动
1.活动目标
(1)继续借助各种运动器材进行活动,尝试新的内容和玩法,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
(2)通过活动,幼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感,培养关爱特殊儿童的情感。
2.环境创设
(1)材料或器械准备:各种运动器具及辅助材料。
(2)人员安排:大一班、大二班四位教师在前操场;中一班两位教师在小山坡;中二班两位教师在后操场;小二班教师在长廊;小一班教师在沙坑。
3.活动流程
律动→分散活动→放松(整理)→活动后分享。
活动2:“欢欢喜喜迎新年”普特融合活动圣手书生
时间:2009年1月14日上午。
参加人员:特殊幼儿、家长、教师,中大班部分幼儿、教师。
1.活动目标
(1)通过“欢欢喜喜迎新年”主题会,知道新年临近了,期盼新年的到来。
(2)积极参与主题会的准备和庆祝活动,大胆自信地进行表演,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
(3)普班幼儿和特殊幼儿共同游戏、作画分享快乐。
2.活动过程
(1)期待新年。
(2)去年是2008年,今年是几几年?是什么年?(今年出生的宝宝是属什么生肖的?)
(3)介绍参加活动的人员。
今天有许多人来参加迎新活动,有启智班的小朋友、中大班朋友,还有老师和家长,大家欢迎!
(4)才艺表演迎新年。
大合唱:新年好
歌舞表演:中国功夫(大一班)
古诗朗诵:普教班幼儿和特殊幼儿
歌舞表演: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二班)
钢琴独奏:小河的水车(王同学)
集体舞:牛仔很忙
歌舞表演:哈巴狗(中二班)
共同作画喜迎新年
邀请舞
(5)发放新年礼物,致新年贺词。
活动经验:在活动中王同学能够和其他同伴坐在一起观看表演,等待自己节目的表演,自己节目表演结束后,王同学就显得相对不那么安静。一是因为时间已经过去近半个小时;二是因为自己的节目表演结束了,没什么强烈的目标与兴趣了。
活动效果:①王同学的行为还是需要以鼓励为主,教师可以继续要求他再持续一段时间,也可以用一些奖品激励一下②在活动中可以看出王同学的社会性还是得到了锻炼,应该多提供这样的大环境,让王同学得到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四)第四阶段:融合集体活动期
时间:2009年9月—2010年8月。
怎样学好化学地点:普通班级。
安置方式:全天进入普通班级参与一日活动。
意义:这个阶段的活动安排,以前一段时间的教育评估为依据。为了让王同学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活动的场所从熟悉的教室、操场更换到陌生的公共场所,在活动中遵守一定的活动规则,达到回归社会生活的最终目标。
活动1:春游亲子活动
时间:2010年4月17日。
地点:哈哈乐园。
活动内容:哈哈乐翻天、定向寻小动物、彩蛋神手、参观哈哈宠物园等。
1.活动过程
(1)家长和幼儿提前来园进行活动前的准备。
(2)教师重点讲述在去的路上所注意的事项,晕车的孩子及家长及时与教师联系。
2.活动过程指导
(1)提醒幼儿和家长不到危险的地方游玩。
(2)不在景区随地乱扔果皮纸屑,能听从景区人员的安排。
(3)在活动中能与教师紧密联系。
活动经验:王同学在活动中跟随妈妈玩了每个景点,能够遵守社会准则,排队游玩,在活动场所不乱跑。
活动效果:王同学的活动范围可以适当扩大,以提高他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活动2:体育活动——小罐真好玩
1.活动目标
微生物学(1)幼儿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尝试小罐不同玩法,进行跳、滚、爬、平衡等动作的练习,鼓励特殊幼儿能模仿普教班幼儿学做动作。
(2)在活动中能与普教班幼儿有初步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初步培养特殊幼儿与同伴交往的能力。
2.活动准备
小罐人手两个;垫子、竹梯、平衡板、平衡木;长毛绒小动物玩具;小筐若干;录音机、磁带。
体育学刊
3.活动过程
(1)律动:小罐敲敲敲。
小罐小罐敲敲肩;小罐小罐敲敲臂;小罐小罐敲敲腰;小罐小罐敲敲背;小罐小罐敲敲腿;小罐小罐敲敲脚。
提问:
层次一:你用小罐敲了身体哪个部位?
层次二:教师示范敲的部位,幼儿学说名称。
(2)从上往下,从下往上敲身体各部位。
(3)尝试用小罐做游戏。
①幼儿拿小罐尝试不同的玩法。
观察特殊儿童,鼓励他们模仿普通幼儿的玩法,如跳、跨、滚等。
交流分享:你和小罐是怎么玩的?
鼓励特殊儿童能站在指定地方听同伴介绍;模仿说出玩的方法(滚一滚、跳一跳等)。
②滚小罐——比一比,看谁滚得远。
规则:站在线上,听指令滚小罐,并能把小罐捡回来。
特殊儿童能听指令滚、跑、捡小罐。
③合作玩——开小火车。
将小罐拼成长长的铁轨,幼儿在铁轨两侧行进跳。
规则:普通幼儿与特殊幼儿合作搭铁轨,排队双脚并拢在铁轨两侧行进跳。
提醒特殊儿童排队游戏,遵守简单的规则。
(4)游戏:给小动物送饮料。
山上的小动物口渴了,小朋友送饮料给它们喝。有两条路到山上,一条是要走过小桥,另一条是爬过草地,小朋友一定要路上小心,不要把饮料弄丢了,要注意安全,每次只能拿一瓶饮料。
规则:每条路都尝试一下,每次拿一瓶饮料。鼓励特殊儿童参与游戏,能有目的地完成游戏。
活动经验:活动中能够听从教师的指令,合作玩时听从同伴的指令,与同伴一起开火车。有情绪时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活动效果:在户外的体育活动中,王同学已适应室外的环境,不再陌生、恐惧。这需要时间量上的积累,也需要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以及同伴间的帮
教育视
助与学习。
五、研究结果
研究者从2006年9月接触王同学,保证每周观察一次,与王同学妈妈交流孩子的教育反馈。回顾王同学的教育经历,是有一定进步的。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明。
教师评价:王同学最大的进步就是能够控制情绪,情绪愉快,减少了发脾气等类似行为的发生,还在班级中到了一个固定的玩伴。最让教师感到吃惊的是:对于活动课中科普性的问题,还能按照逻辑关系讲述其前因后果。能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模仿同伴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如在操场上听同伴
玩小罐的介绍,并自己试一试,听从指令与同伴一起开火车。
家长评价:王同学注意力比接受教育前明显持久,能够在校外的图画班中完成一节课的作品。情绪方面的变化与教师的评价一致,情绪不再起伏不定。另外,在言语交流上学会了与母亲交谈学校里发生的事情。除此以外,在语言表达表现上,王同学有时告诉妈妈“我累了”“我不高兴”“我要去外婆家”等,有时还能主动对妈妈说“妈妈,想你了”。据王同学母亲讲述,2010年的世博会,王同学去了三次,几乎跑遍了所有的展馆,印象深刻的有:排了六七个小时的队看巨幕电影的沙特馆,有动态体验2030未来汽车的通用汽车馆等。
六、研究反思
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3岁是儿童生长发展的关键期,教育训练在这个儿童发展关键期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水平。虽然智障儿童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个别性,但他的能力发展的顺序还是遵循普通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因此智障儿童的教育干预要尽可能在3岁开始,甚至可以在2岁半左右,在多元完善的教育环境中,教育方式以感觉统合动作训练为主,以学会生活技能为主要内容。
经过四阶段四年的时间,王同学在知觉和认知、语言、社会行为、动作技能等方面随教育时间的增长而有所提高。第一阶段是特教教师评估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感觉统合训练。这个阶段王同学还没有必要接受融合教育。在第二阶段前评估王同学的生活自理能力,情绪、认知、语言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才开始接受初步的融合教育。进入普通班,首先要与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感情,不影响集体活动。这个阶段会有一段时间的反复,这是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采取适当的方式,加强正强化,教育的效果再次出现。在第三阶段中教师让王同学参加普通班内的一切活动,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家长在家庭中模拟可能出现问题的环境,举一反三,减少问题行为出现的次数,或者降低问题行为的程度。在第四阶段中教师对王同学的评估得到满意的结果后,王同学参加了全部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无论是课堂上的还是课堂外的,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家庭教育也深入所有的公共场所,培养孩子遵守生活秩序、行为准则,与学校教育相一致,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总体趋势来看,王同学经过融合教育后,在与他人交流、动作技能、情绪、情感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这说明使用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的融合教育是有效的,并且效果保持较好。从融合教育后的反馈来看,王同学情绪稳定,能与同伴正常交往,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能顺利地升入普通小学学习、生活。
每个智障儿童各有各的特点,不用按部就班地根据王同学的融合教育的四个阶段进行,可以根据能力的评估考虑贴合的安置。融合教育要主动去适应儿童,要按照儿童的需要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并不是坐在普通班级里就能达到接受教育的目的。他们智障儿童在接受教育前,一定要经过认知、情绪、语言、动作技能等方面的评估,只有当他达到一定的标准,才有进行教育干预的可能。在教育的安置方式上,根据个体的差异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不同的选择:半天融合,全天融
合等;在普通班级里,或可在特殊班级和普通班级之间轮换,亦可在操场上、在社区里、在公园里等。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2:3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1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活动   教育   同学   教师   融合   儿童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