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烟曲霉菌教学设计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三基荧光粉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认识分子等微粒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常现象获取信息,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
2、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探究能力。
甜菜安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 激发学生对物质微粒的探究兴趣,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阳山实验学校
物质微粒性及分子性质。
   
微观角度认识物质。
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仪器药品
仪器:烧杯、注射器、胶头滴管、滴瓶等。
药品:浓氨水、冷水、热水、酚酞、品红溶液等。
其他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环节一
情景导入
导入:展示图片,引出问题,创设情景
【课件展示】“桂花开了,空气中飘满了香气”、“湿衣服在阳光下比阴凉处易晾干”、“糖在水中消失,水有了甜味”等图片。
师:大家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导言:今天的课将把我们带进一个微观世界,为我们解开其中的奥秘。
板课题: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进入情景
学生看图、思考
用生活中常见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产生探究欲望。引领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彩的微观世界。
环节二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探究活动一
(一)演示实验,激发兴趣
实验3-1,向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加少量品红,静置。
要求请认真观察,并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观察实验,交流讨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加入的品红,在水中慢慢的扩散。
品红可能是由更小的看不见的“品红粒子”构成的,这种粒子还在不停的运动。
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继续让学生感知“物质是由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
(二)科学手段,证实分子存在。
师: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确实是由微小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直接观察到一些分子和原子,还能移走原子。
【课件展示】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观看图片
讨论、思考、归纳。
(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的分析,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通过更科学的手段,才能得出更科学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的重要性。
环节三
探究分子、原子的特征
探究活动二
(一)阅读资料,思考交流,引出性质。
阅读资料卡:教材48页最后一段,完成学案。
想象、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有多小。
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一点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让学生感知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运用具体的数字和拟人化的手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演示实验】教材P49“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溶液颜有什么变化。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有什么现象发生?
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认为分子有哪些基本特征?
设问: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实验
分别向盛有冷水和热水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滴入少量的品红(不要搅动烧杯中的水)静置观察。
小结巩固: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释导入中图片中的生活现象。
(四)【学生分组实验】设计实验
取A、B两支注射器进行实验,分别装入5ML水和空气,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压缩程度有什么区别?
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二点性质。
1.A烧杯中无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试管中溶液变红,说明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说明B烧杯中的氨分子进入到了A烧杯中。
 思考,得出结论分子性质二: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
学生设计实验,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现象:品红在冷水中扩散得慢,品红在热水中扩散得快。
结论:温度升高,分子能量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学生看图解释
对比、思考、交流、讨论,观察现象
归纳总结分子的第三点性质
逐步引导,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对比实验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通过小结联系让学生巩固知识,并学会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化学就在身边。
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
(五)拓展提高:物质存在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有热胀冷缩的现象,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看动画模拟,总结思考问题,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环节四
总结提升
总结评价
1、[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完成达标检测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情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题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对氧气、空气等物质有了初步探究,但只限于在宏观方面,对于微观世界很陌生,甚至是没有什么概念,中学生的智力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对于分子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参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基础,但对于实验探究整个过程还不是很清晰,在各个环节还需要教师去引导。用化学语言表达实验现象等方面还需要培养提高。
《物质由微粒构成》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为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分子等微粒的基本性质。本课首先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和实验现象引起疑问,科学家猜想物质由微粒构成,现代
高科技证实微粒真实存在,引用数据,设计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探究得出分子等微粒的基本特征。
课堂开始设计使用校园中鲜花盛开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运用晒衣服、糖水等生活常见现象引出问题,同学们思考的同时演示实验再次引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现象,引起科学家的猜想——物质由微粒构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语言组织不够流畅,环节过渡不连贯,学生的反应很好,很积极,能够初步建立微粒的概念。
实验探究微粒特征环节,因浓氨水有刺激性,把教材中学生的探究改为教师演示,加入学生分组实验影响分子运动的因素以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探究实验。实验器材、药品简单,但现象明显,实验易操作好完成,学生兴趣高。但是实验过于简单,对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不是很高,有待改进教学方法。
最后设计学生自己总结,展示个人的收获,学生展示的效果看,达到了教学目标。达标测试环节,学生完成的质量很好,学生表现积极,效果很好。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了目标,突出了重点,虽然中间实验环节不到位,学生的知识目标完成良好,效果理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导入、环节一物质微粒性、环节二探究分子的特征和环节四总结提升。课堂中运用生活常见现象图片、视频、模拟动画等教学方法提高学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本课中教师演示实验两次,学生分组实验两次,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中,但也有很多不足,备课准备不够充分,课堂中语言衔接不连贯,实验设计太少,学生展示的机会过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同一个问题,应多让学生展示,在学生展示的时候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将知识点落实到位;教学中要注重留有空白,少讲多学,凡是学生能学的教师不讲,将探究和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
教材分析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三单元第一课题《分子和原子》的第一课时。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化学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由于微观的分子、原子看不见摸不着,难以建立准确的概念,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兴趣,接着以品红的扩散实验引起科学家的情趣来引入微粒存在假设,使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通过高科技技术展示分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使学生认识高科技的重要性,初步认识科技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然后通过超疏水资料、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得出分子的特点。
教材注重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设计了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使学生有兴趣学习,并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等实验素养。对于后面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
达标检测
1、(14年临沂市)1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B)
A.好酒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4:2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实验   分子   现象   物质   探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