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身份最终版

 
                                      姓名:范俊萌
                                      学号:1434797
                                      年级:2014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的建构
摘要:公民身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是世界史、政治学与教育学中的公民理想。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公民身份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本文从地理纬度、公民神身份要素及
公民教育三个视角阐述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构建,并论证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合理性。
关键字:全球化;多元公民身份;地理纬度;公民要素;公民教育;
“公民身份的本质”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至今都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然而,当今整个世界都不断运用“公民”和公民身份“的术语,这些概念已经成为日常政治的核心话语。在各种政治传统千差万别的世界里,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普遍运用一个详尽的指令是不可能的,“公民身份”、“世界公民身份”等这些这些概念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不严谨地乱套概念只可能产生混淆和破坏。但我们可以就某些最普遍的确切方面达成共识,以促进政治话语与社会教育的健康发展。
1.公民身份与全球化下的民族国家
(1)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
    与民族国家相比,公民身份有着更加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公元前6-4世纪的斯巴达和雅典,公元1世纪左右的罗马共和国,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城市共和国,都曾盛行过“公民”的相关
概念。1789年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颁布的《人权宣言》则标示着现代公民身份的开端。欧洲中世纪末期发生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运动集美大桥,为倒转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确立个体在一切政治架构中的核心地位奠定了思想基础,而英、美、法等国的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则扮演了现代公民身份的助产婆。现代公民身份以民族国家的建制作为出发点,公民身份是民族国家的政治前提,是国家成员资格、公民权利和公民义务的集合体。
首先,公民身份以民族国家的结构作为政治前提,公民身份表示个体在民族国家中的成员资格,只有先建立起民族国家,才谈得上成为民族国家的成员。在这一方面,公民身份与国籍具有相同的含义。“国际法不承认国籍与公民身份之间的任何区别,国籍决定了公民身份。”其次,与这种成员资格相联系,公民身份还意味着民族国家授予其公民的权利,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家,公民身份权利的内容存在差异而已。1949,英国社会学家马歇尔对公民身份权利的内容首次做了清晰的勾勒。在他看来,公民身份权利由三个部分组成: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公民的要素由个人自由所必需的权利组成:包括人身自由,言论、思想和信仰自由,拥有财产和订立有效契约的权利以及司法权利。政治的要素,我指的是公民作为政治权力实体的成员或这个实体的选举者海绵宝宝历险记:海绵出水,参与行使政治权力的权利。社会的要素,我指的是从某种程度的经济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社会遗产并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
等一系列权利。”最后,公民身份还意味着公民对民族国家所应履行的义务。公民身份实际上是权利与义务的集合,代表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互惠关系。我们可以把权利看作是国家对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而把义务看作是个人应当对国家承担的责任。而对于个人对国家所承担义务的主要表现方面,不同的公民身份传统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公民共和主义传统对公民义务通常有着相当高的要求,它强调公民必须具有节制、正义、勇气、智慧、审慎等美德。公民自由主义传统更钟情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要公民义务。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哈耶克认为:“自由与责任不可分”,“个人自由的范围同时也是个人责任的范围”。在现代国家,无论何种公民身份传统处于支配地位,忠诚、兵役、纳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遵守宪法和法律等都被看作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2)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
    “直到20世纪数值孔径80年代晚期,‘全球化’这个词汇才开始得到使用。”学术界有关全球化的论争由来已久,但无论你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一个无可无可改变的事实是,今天,全球化这一引人注目的潮流已经改变了传统经济、政治、文化在同一民族国家边界内同步发展的格局。有学者认为,“全球化指的是社会交往的跨洲际流动和模式在规模上的扩大、在广度上的增加
、在速度上的递增,以及影响力的深入”全国报刊索引。但还必须注意到,全球化还从最微观的层面改变了个人的日常生活模式,改变了个体的政治认同对象和认同方式。当民族国家尚未受到全球化浪潮洗刷的时候,文化传统、主权、民族、领土等因素则充当了政治认同的媒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体认,个体形成了对民族国家的忠诚感和归属感。但是,随着全球时代的来临,传统政治认同媒介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国家作为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想象正遭受着种种挑战和挫折。因为全球化还塑造了另外两种可同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空间结构:全球性空间和地方性空间,公民身份的真正含义面临着这三个层次的拷问。以欧盟为例东北风摄影,欧盟成员国的公民不仅拥有所在国的公民身份,而且还拥有统一的欧盟公民身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成员国都很难就欧盟公民身份做出统一的解释。所以,当今的世界公民与“以前乌托邦式的世界公民概念不同,它可能并不要求一个公民放弃他的国家认同,而是要求他能够超越国家认同,建立一种认同,不仅意识到自己是某个特定国家的公民,而且还要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是这个全球化世界的公民。”的观念开始盛行。
    全球化在促进全球时空融合的同时,还推动了本土化的发展。在今天的民族国家体系中,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着这样的城市,它们虽然坐落在民族国家的领土范围内,但得益于经济贸易和文化传播,它们实际上更是“世界的城市”。发生在这些城市中的细微事件可能对整个
世界造成影响,而世界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能在它们身上得到体现。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中国的香港等都是全球化的推动者和体现者。本土化除了体现在城市从民族国家中被抽离外,还体现在地方自治、地方独立等的发展上。无论本土化以哪一种形式出现,它都使地方身份认同意义增大,挑战着单一公民身份。
2、公民身份与全球教育
人们广泛认为,有效的公民身份依赖于一种严格而可行的公民教育,正是这种公民教育启示了个体的公民权利与责任。美教育事业的繁荣对于公民身份的发展至为重要。美国在学校里开展全球教育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上的。而1996年约翰逊总统利用自己的权威使国会通过了《国际教育法》,以推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进步,但效果令人深感痛心。究其原因:“公民身份教育的传统模式依然存在,很多国家通过自己国家大量的资料来培养年轻人良好的公民思想。‘我们所需要的只不过是关于美国知识更多的课程’,他们中间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可见这些政治和学术活动是多么肤浅,缺乏全球性意识和理念。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公民的相关话语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正像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所说:“在全球化的年代里,一个人的呼吸,足以使世界另一半球的人打喷嚏。人类的苦难没有国界,人类的团结也应同样不分国界。”
20世纪80年代,教育家门一直在寻求一种综合的关于公民身份的全球教育模式,在形成的形成的各种模式当中,世界公民身份教育新理念有着最为重要的五个组成部分:第一:系统意识。公民应当培养系统模式思考的能力,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且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有整体上的把握;第二:观察意识。公民应当认识到自己的世界观不是每个人都认同的,要培养着自身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第三:地域健康意识。公民应该认识和理解全球的整体状况、发展过程以及发展趋势,对正义、人权和责任心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并能将理解运用到全球发展之中,以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地球的健康。第四:参与意识。公民应该意识到他们个人或者集体的决定和行为对整个世界的当前和将来有深远意义。掌握社会和政治行动的技巧,以便将来在当地或全球的层次成为高效率的参与者。第五:过程意识。公民应当认识到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没有固定和永久的终点,要明白看待世界的新方法是令人振奋却充满风险的。这同2011-2012年的全球公民教学大纲的教育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只是在具体内容方面略有差别。郭巍青也因此指出:如果中国仅仅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字而让人惊讶,如果在重大的国际事件中仅仅看到的是政府的姿态和行动,那么中国的形象依然不好。中国可以因为其经济分量而受到重视,中国作为个人本身,还不能赢得尊敬,这种尊敬必须要以中国社会能够产生出像德兰修女,像获得20
0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科尼亚妇女玛塔伊那样的标志性人物才能够获得。这是一位世界公民应负有的责任。
3、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
在各种政治传统千差万别的世界里,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公民身份这个概念背后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我们可以就某些最普遍的确切方面达成共识。事实上,不同的实践要求强化而不是削弱对一个全球适用的公民定义。这样所有的情形都可以用一个准则加以衡量,而特殊情形的效果也可以因此得到评估与检验。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这个普遍适用性的定义之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国家的历史传统和具体情况,以及接受多个世纪前所设计的公民地位和要求的公民需求。因此多元公民身份的三维立体结构分别包括:地理层级、公民身份要素和公民教育。
(1)地理层级
    政府的权利和权威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共存,个体能同时认同它们,事实上已经不是一种新的理念,罗马人当时已经创造性地设计出双重公民身份原则。但在实现的过程中,却
是屡屡受挫。在国家政权与世界政体之间保持平衡是过于微妙且难以实现的一门艺术。这种难度主要表现在:首先,公民的忠诚在国家与世界之间的分配问题;其次,两个层面上行使的权利之间的划分与平衡问题;最后,国家倾向于抓住权力不放,而不是割让其中一部分给一个更高的组织。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建立一个包含亚国家、国家、地区乃至世界层级的公民身份体系的进程得到不断推进,更好地提升了多元公民身份的包容能力。
民族国家层面的公民身份前文已做具体阐述。亚国家层级的公民身份实际上也已经存在着某些成熟的实践。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公民既是较低层级的联邦成员单位的公民,同时也是联邦层级的公民。全球化所造就的的本土化表明,即使在具备了这种双重公民身份结构的国家,亚国家层级的公民身份也应当有更丰富的内容。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中所突显出来的重要性,使它们要求有属于自己的公民身份。我们可以把这一层级的公民身份称作“城市公民身份”。需要注意到,城市公民身份与国家公民身份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后者更着重于作为国家的成员资格,具有强烈的政治彩。城市公民身份则更侧重于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公民对这种文化的认同,因此更强调文化的一面。
滨特尔中国介于国家公民身份与世界公民身份之间的是地区层级的公民身份,主要得益于全球化所带来的地区性组织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欧盟为地区公民身份提供了发展的典范。它在保留传统民族国家公民身份的同时,还授予统一的欧盟公民身份。欧盟公民身份超越了把民族国家作为公民身份唯一参照系的传统做法,从而对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固定关联形成了挑战
世界公民身份在实际中尽管并未存在,但却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的理念。世界公民就是作为人类一员的人性公民。“世界”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共同人类的概念,主要体现为一种普世认同的感情和对人道主义的接受上。在多元公民身份体系的建构中,世界公民身份理应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作为一种人类理想,它的价值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性。如果说类似两次世界大战这些惨烈的事件是民族国家所导致的结果的话,民族国家的公民身份就更应得到世界公民身份的补充。另外,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忠诚于整个人类与星球,也有着实际上纯粹的生存目的,仅此也的确催生了世界公民的进程。
(2)公民身份的要素和性质
    公民身份的本质是认同与公民美德,公民身份还具有法律、政治和社会方面的特性,当
然这五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千差万别,至今依然存在。一个适当平衡的公民身份作为一个整天使社会收益,而一个片面的公民身份则有着排除或者削弱某些个人和体的某种理想,其潜在利益就弱化了。公民身份必须像扩撒其地域影响一样来拓展它在质上的特性。
公民身份具有权利与义务双重性质,真正的公民身份是在寻权利与义务中间的一条道路。没有一定最低限度的教育、生活水平和闲暇时间,无论是形成公民意识,还是平等原则的尊严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公民身份是个体相对于公共领域的一种权利。那么无论是国家还是世界层面的公共领域,必须承担保证公民身份得以行使的最基本条件的职责。另一方面,公民身份在个体独立与私人生活方面尊重公民的权利。如果最低限度的社会公民身份一旦建立下来,国家的干预就是不恰当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3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40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公民   身份   国家   民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