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数码摄像机使用技巧

数码摄像机使用技巧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数码摄像机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家庭,制作家庭数码影片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是,我们在制作过程中,总感觉到自己制作出来的影片没有电视上的画面流畅,没有电视上的画面有感染力。如果您看了下面的内容,下次再编辑影片时,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觉。
结题报告一、摄像技巧
(一) 与不同景别镜头相匹配
镜头长短是指连续拍摄的由很多画幅组成的画面,对被摄场景的气氛和表现效果影响极大。过长的镜头使人感受到拖拉乏味,过短的镜头看不清画面。所以不管是固定拍摄的镜头,还是运动拍摄的镜头,都应恰到好处地掌握镜头长度,通常根据下列依据确定镜头长度。
组接中对景别的变换并没有一个成文的法则,一般主要根据内容需要考虑叙述清晰、表意准确、视觉流畅。例如,在描写事件过程中为了达到层次清楚,常用不同景别的镜头来表达,一般中景、近景和全景、特写和远景的镜头约各占1/3。为了达到画面平稳流畅,既要避免用
相同景别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又要使正常时景别变化不宜太大。同时,远视距景别中的主体动作部分要多留一些画面(约占2/3),近视距景别中主体动作部分的画面可少留一些(约占1/3),防止产生视觉跳动感。为了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气氛,可使用特写一远景或远景一特写的两极镜头组接等。
另外,景别不同所含的内容多少也不同,要看清一个画面所需的时间自然也就不一样。对固定镜头来说,看清一个全景镜头至少约需6s,中景至少要3s,近景约1s,特写1.5~1.8s。当然一个镜头的实际长短要根据内容、节奏、光照条件、动作快慢、景物复杂程度的需要灵活掌握。
(二)与画面主体的位置相匹配
描述只有一个方向(沿水平横向或斜线横向)运动的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保持运动方向一致。描述由相反横向斜线组成环形运动的一个主体,在前后画面中应设有明显标志的参照物,暗示主体运动的方向。而当两个相反方向的主体相向运动时,可用交替出现的方式来描述双方即将相遇的情景,同时可让主体画面分别越来越清晰,画面长度越来越短,以加强冲突的气氛。描述逆向或背向摄像机的主体,画面在纵向无论前进或后退都是一种中性
运动(类似静止画面),可以和任何运动方向画面组接,但动静之间要加暗示改变方向的中性镜头(即运动方向主体的起幅或落幅)过渡。
(三)与摄像机镜头方向相匹配
摄像机镜头的运动相当于画面的画框相对于被摄主体的外部运动,而被摄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连续变化的,是内部运动。若用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拍摄,则屏幕上很容易辨清被摄主体的运动方向。但用镜头语言来描述被摄主体,总是先将一个完整动作在时空上分解,然后通过片段组合连接的方法来反映。所以在屏幕上,主体的运动在空间上会出现跳跃感。如果将不同侧面拍摄的画面组接在一起,屏幕上主体运动的方向还会出现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混乱,摄像机机位必须遵守180°总角规则。即被摄主体运动时,必须将机位选在被摄主体假想运动轴线的同一侧,否则,就会出现“跳轴”。万一前期拍摄中出现这样的“跳轴”镜头,在后期编辑工作中必须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常用的校正方法如下:
一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有运动方向改变动作或人物转身动作的画面,利用动势将运动轴转变过来;二是在两相反方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局部的特写或反映镜头的特写来暂时分散人的注意力,以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三是在两相反方
向运动的画面中间,插入一个有纵深感运动的无方向性的中性镜头,也可减弱相反运动的冲突感;四是利用大全景模糊跳轴镜头或借助人物视线转移镜头,来过渡两相反运动方向的画面等。
(四)与静态主体视线方向相匹配
画面中人在静态时的视向与前后画面中人或景物画面的动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主体在静态和动态时都保持一种设定方向的连续性,才能保证前后画面中主体动向和视向的一致性。在静态屏幕画面中虽没有动态画面中的动作轴线,但处于静态中的人物主体之间却存在着一条假想的关系轴线(与运动轴线不同,它始终是一条直线),摄像机只能在这条关系轴线同一侧180°的一个半圆内移动拍摄,否则,也会造成“跳轴”错误。这时前后画面上人物位置不仅相反,而且人的注视方向也会相反。为了保证前后两画面主体避免造成“跳轴”错误,应注意每个画面的起幅或落幅,特别是落幅主体的视向以及动作、位置一致。因为一个画面的结束就是下一画面的起始,若结束轴线与镜头开始不同,就要在镜头结束前从主体间重新设定一条新轴线。
(五) 与画面中主体动作相匹配
要达到被摄主体本身运动、摄像机的主观运动以及画面组接造成的主体运动的内在协调,关键是寻主体动作最佳的组接点,即“接动作”。由于画面中一个完整的主体动作是被分解为一系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瞬间变化的动作片段后再组成的,所以组接时为了保证主体动作的连贯,最佳组接点的选择应遵循“接动作”原则。否则,主体动作就会产生跳跃感。所谓“接动作”原则:指主体动作最佳组接点通常应选在动作变换的瞬间转折处(静接静),或者在动作过程之中(动接动)进行切换。
固定镜头与固定镜头或固定镜头与运动镜头相同主体的相接,应根据“静接静”和“静动之间加过渡”的原则进行切换。例如,静接动时,由静到动的瞬间应接入一个运动镜头起始动作的静止画面(起幅)过渡,以保持主体由静到动的流畅转换。运动镜头与运动镜头相同主体的相接,应根据“动接动”的原则。动接动、静接静的组接点均不需起幅或落幅过渡。另外,还应注意各种运动镜头组接起来后,要尽量保持运动方向一致,和前后画面两种运动速度的和谐统一,以及掌握好由主体运动、镜头长短和组接形成的事件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即节奏感。
(六)与人们的生活逻辑相匹配
所谓生活逻辑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在时间、空间上连续的纵向关系和事物之间各种内在的横向逻辑关系,诸如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冲突关系、并列关系等。一是时间上要有连贯性,在表现动作或事件时,要把握其变化发展的时间进程安排有关镜头,让观众感受正确的时间概念。如表现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情景,第一个镜头是运动员在起跑线上各就各位;第二个镜头是特写,支撑在红跑道上的运动员的双手;第三个镜头是特写,紧蹬在起跑器上的双脚;第四个镜头是发令举起;第五个镜头是运动员脸部,发令响,起跑;第六个镜头是跑道上激烈争夺;第七个镜头是冲刺。
这7个镜头及连接反映了这一运动过程的时间进程。空间上要有连贯性,事情发展要有同一空间,同一空间是指事件发生的特定空间范围,它是表现一个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事情和它们的活动,这种空间统一感主要是靠环境和参照物提供的。三是建立事物之间的相关性,事物之间往往具有某种关系,在编辑中交替表现两个或更多的注意中心时,应注意清楚地交代线索之间的联系或冲突。
(七)与人们的思维逻辑相匹配
人们观察周围的事物或是观赏艺术作品,都是使自身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有着特定的
心理需求。通过对不同景别、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长度、不同速度、不同调等各种画面镜头的叙事和表意;使人们产生各种不同的视觉感受和连续思维。镜头组接时可以任意伸缩镜头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剪切掉一些过场画面,但是要有助于突出主体,加强视觉感受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不能影响人们对画面段落和场景所反映主题的理解和思维。否则,将出现视觉语言不完整、交待不清的错误。
(八)与日常的艺术逻辑相匹配
电视镜头的组接是以视觉语言的蒙太奇表现形式作为切入点的制作过程。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制作过程不仅仅是为了叙事,而且是为了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表达主题内容所需要的某种意境和情感,即表意功能。例如镜头越来越短,切换越来越快,可以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两组镜头的频繁切换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等。
天狮职业技术学院
诺基亚9500二 、不同拍摄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一)拍摄角度的划分
1、水平角度
(1)正面角度
艾柯卡自传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正面角度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
(3)斜侧角度福楼拜是怎样的老师
混凝土电通量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
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就有这种效果。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主持人焦建成寻陕西民歌手王向荣的段落,用了很多背跟角度拍摄记者寻王向荣的经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突出了该片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23:32: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99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镜头   画面   运动   主体   动作   方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