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大冶镇地理区划

登封市大冶镇地理区划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发表时间:2009-10-21 15:22:47
地 理 区 划
大冶镇属嵩山山脉向东延伸的浅山丘陵地区。境内丘陵蜿蜒,沟壑纵横,峰耸立。纵横中部的丘陵,把河流冲积而成的洪淤土分割成刘碑川和大冶盆地两部分。地质运动构造而形成的多种类型地层中,孕育着丰富的矿藏,给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据大冶出土的文物考证,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先民活动。后逐步发展成为人口众多的大镇。历史上行政区划有过几次大的变动。
第一章  地理概貌建置区划
北京市民卡>dat文件大冶镇位于嵩山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既有海拔600米以上的浅中山,也有海拔300—500米之间的丘陵,地形复杂,形成了山高、岭多、耕地少的特点。
境内居民多以集住而成自然村,以相邻几个自然村而组成行政村。历史上各个时期,行政区域和归属,都随着当时建置而变动。1963年至今,镇域面积无变化。
第一节  位置与概貌
大冶镇位于登封市最东部稍偏南、距市区25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8′至113°31′、北纬34°24′至34°32′。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为大冶镇区,东经113°15′、北纬34°28′。全镇海拔高度在244米(吴庄)至669米(密岵山主峰)之间。东和新密市的牛店镇、平陌镇相邻,西与告成镇毗连,南衔宣化镇之土,北接卢店镇之壤。最东点是周山村的白岗泉,最西边为朝阳沟村的黑鹿沟,东西长14公里;最北端是王家庄村的北沟,最南方系东刘碑村的大桥沟,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98.7平方公里,其中山区16.1平方公里,丘陵58平方公里,平原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1万亩,其中山地0.69万亩,丘陵地1.86万亩,平原地2.26万亩。全镇林地面积9.9491万亩,牧草0.9万亩,水产养殖面积700亩。
大冶地处豫西山地向豫东平原过渡的浅山地区。境内主要山岭有密岵山、香山、熊耳山、马岭山、九顶凤凰山和花椒岭、荆木岭等,主要河流有勺水和洧水。
境内丘陵起伏,山环绕。马岭山横列于镇境北方,最高点马鸣寺海拔523.7米。镇区北五里之距为北五里庙岭,向东隔沁水河谷是荆木岭,一直延伸至新密市平陌镇;香山兀立于镇境的正东方,是大冶镇和新密市平陌镇的分界岭,峰顶的香山庙海拔586米;香山向南有熊耳山和南北走向的密岵山,连绵于宣化镇境内。密岵山最高点(寨里)海拔669米;南部丘陵不断;最西边陲是石淙西岭;西北是花椒岭,此岭向南隔沙沟河谷为窑坡山和尖山;九顶凤凰山和火石岭起伏于镇境的中部,把全镇分成刘碑川、大冶盆地两个山间小平川。石淙西岭、花椒岭、香山、熊
耳山、密岵山是火成岩,其余全是石灰岩地层。全镇山岭多、耕地少,地形复杂,类型繁多,有大河口、川沟、沁水河谷等断层,有南五里庙、松华等地古代冰川形成的喀斯特地形,还有南五里庙到七里庙之间冲积而成的页岩地带。虽皆为地拱形成的山岭,然其状形形,是进行地质考察不可多得的实习园地。
境内河流主要有洧水和勺水。洧水发源于马岭山西南的石板道和紫罗池,两源汇流于西施村的关帝庙,自西向东流经镇境的中部,过新密市到扶沟县流入大沙河。勺水又名平乐涧、石淙河,发源于嵩山北麓的九龙潭,从北向南流经镇境西部到西刘碑村南,向西汇于颍河。两条水流,都是淮河的支流。
境内交通便利。平告(平陌—告成)准轨铁路与地方小铁路并行从镇中部通过,平告铁路东与宋平(宋寨—平陌)铁路相衔,西与登封地方铁路相接,横连京广、焦枝两大铁路干线;地方小铁路西至本镇朝阳沟,东至新郑。禹登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以槐下(登封槐树坪—新密下庄河)公路、大景(大冶—景店)公路为主干,与各村的水泥公路、油渣表处公路,联结成公路交通网,方便了货物的流通和人民众的出行。
全镇山多岭广耕地少,资源丰富,然多变的地形,使土质良好,适宜温带地区的各种植物生长。便于发展工业经济和农、林、牧、渔各业,是一块不可多得的浅山宝地。
第二节  建置沿革
黄帝时期,此处是黄帝古城的京辅之地。春秋时期,大冶一带属于郑国,到了战国归属韩国。秦、汉、三国(魏)归阳邑县,为颍川郡所辖。晋属河南郡,南北朝后魏时归阳城郡,隋属河南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在现镇区西的太古城村,设立洧源县,归于密州(今新密市),武德四年(621年)州县一并撤销,纳入阳邑县为嵩州所属。唐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696年)封祀中岳,礼成之日,改嵩阳县为登封县、阳城县为告成县,大冶归告成县属河南郡辖。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958年)并入登封县,一直到宋通归河南府管。金时属金昌府治辖,元改为河南路,明又复为河南府。明太祖洪武初年,登封设44里;明神宗万历年间并为36里;清设10里8镇;民国时期设区建镇,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设区、成立人民公社、改乡和再次建镇,通归登封县(市)所属。 
第三节  区 划
一、历史上行政区划 
秦统一中国,施行郡县制。秦汉时,县以下的行政单位是乡,乡下为亭,亭下为里,乡、亭是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一直延续到唐及五代。宋代县以下为镇。到了明代,县以下设里,里有里长。洪武十
重奖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110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10户为一长,余100户为10甲,甲凡10人,
志行风格
设里长1人,甲首1人,管一里一甲之事。
明洪武年间,登封划分44里(旧县志失考),万历年间改为36里(保)。大冶保辖沁水、鸿河、东施村、西施村、小冶村、娘子台(杨台);刘碑一里、二里辖山沟、垌头、曹村、马峪、石羊关。
清代行政制度一如明代,区划有所变动,归并为10里8镇。大冶里辖大冶、薄税沟、香山寨、弋家湾、吴家庄、钟家楼、沁水、景家湾、娘子台、岳家楼。刘碑、东施村、西施村、垌头、庄头、柿杭、山沟属卢刘里。大冶镇区(大冶街)属于登封县八镇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实行新政,改镇为区,大冶为第六区。宣统三年(1911年)创办自治,区下设民团,团下设村,村下设甲。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台退位,中华民国成立。1930年,全县并为3个区,大冶归属第二区,区部设在卢店。大冶设联保处,辖有荟萃、七里庙、南五里庙、雅山、南三里庙、大冶南、大冶北、北五里庙等保。1935年大冶设为第四区,下设4个联保处:第八联保处是王村,管王村一带;第九联保处是松华,管火石岭、松华、老井、温沟各保;第十联保处是大冶;第十一联保处为桥板河,管周山、桥板河、刘湾、娘子台、沁水、弋湾、吴庄等保。1941年改为大冶镇,直到1948年辖19个保:第一保弋湾,第二保刘湾,第三保娘子台,第四保周山,第五保七里庙,第六保青石沟,第七保王村,第八保岳窑,第九保钟楼,第十保徐庄,第十一保庙庄,第十二保石羊关,第十三保松华,第十四保川口,第十五保大冶南街,第十六保大冶北街,第十七保北五里庙,第十八保王楼,第十九保沁水。保下设甲,各保大小不一,甲数也不相等。
二、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
1948年6月,大冶解放,被定为登封县第六区,下设28个行政村,有刘湾、弋湾、杨台、周山、七里庙、青石沟、王村、岳窑、钟楼、徐庄、庙庄、石羊关、松华、川口、大冶南街、大冶北街、北五里庙、石岭头、沁水、东施村、西施村、大路北、沙沟、曹村、柿杭、西刘碑、东刘碑、垌头。1949年,徐庄、庙庄和石羊关划入告成;杨台划入密县平陌。村下设闾。
1950年各村合并为17个中心乡(小乡),有沁水、石岭头、大冶、南五里庙、松华、川口、刘碑、垌头、周山、刘湾、七里庙、山沟、王村、佛垌、东施村、大路北、曹村。乡下设片、组。
1955年撤区设大冶、施村、垌头、王村4个中心乡,归县领导。中心乡下辖小乡。1956年恢复区。1958年8月19日成立大冶前进人民公社,
下设大冶、弋湾、施村、垌头、王村5个管理区。1961年7月改大冶前进人民公社为登封县第六区,5个管理区改为5个小公社。
1962年7月又撤区恢复公社,称大冶人民公社;王村从大冶划分出去,另成立公社。1964年,王家庄村从沁水村分出。大冶公社下设大冶、雅山、南五里庙、松华、火石岭、周山、弋湾、沁水、东施村、西施村、大路北、石岭头,王家庄、川口、沙沟、曹村、垌头、刘碑18个大队。1964年周山分为
周山、桥板河2个大队;1965年刘碑分为东刘碑、西刘碑2个大队;1973年朝阳沟水库蓄水后,卢店张家大队油房第五生产队居民迁至大冶,成立新村。1976年前后,大冶大队分为冶南、冶西、冶东3个大队;东施村分为东施村、炮坊沟、新兴沟3个大队;松华分为老井、温沟、松华3个大队;周山又分为周山、塔湾2个大队。1983年12月,改公社为乡人民政府,1993年改镇建制,下设28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1996年7月原弋湾村分为弋湾、粉房、吴庄、陈家沟4个行政村。1999年1月,原垌头村分为垌头、前柿杭、后柿杭、东庄头4个行政村。到2006年底,大冶镇共辖34个行政村341个村民组。
第二章  地 名
大冶境内地形复杂,相对落差425米。丘陵顶部大都平坦,当地人称之为“坪”、“岭”或“岗”。参差的丘陵使冲沟发育,沟深30——50米不等,本地居民多在沟内居住,有些地方用姓氏加地势为名。也有以本地特产、行业、地势、方位定名的。
第一节  大 冶
大冶地区历史悠久,《诗经》中《郑风·溱洧》篇,就是反映春秋时期,洧水一带男女青年踏青修禊、集会共欢的情景。秦汉时期农副业生产非常兴旺,据传,唐初桥板河至太古城不远5里之距,就并存两个集场。又传,唐初弋湾村设有青石镇。武德三年(620年),在现镇区西三里的太古城设立洧源县,
而镇区当时只有零星住户。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白居易任河南府尹,巡视到此,见居民大量伐木烧陶,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甚为忧虑。又发现当地有不少磁炭(煤炭),可以烧陶,遂令民众以煤代木进行陶业生产,促进了烧陶业发展,以冶窑一带最盛行。设瓷场于大冶,民众在此聚居,商贾往来泛繁,逐渐成为集场。大冶的兴起,使桥板河、太古城的集场渐渐匿迹,青石镇迅速没落。由于陶业的兴旺,大冶初定名为陶冶镇。后随着生产发展,铁器成了人们的主要劳动工具,冶铁业更加突出起来。以盛产煤炭、铁矿石著称,冶炼业生产历史悠久的大冶,陶、铁业生产就更加兴旺,故又改名为大冶镇,一直沿用至今。一千多年来,都是大冶地区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大冶的由来无实据可考,但初为陶冶镇后为大冶镇是实。大冶南街的上炉拐和郝家拐(古称铧炉拐),都为古时的冶铁遗址。从弋湾至沙沟村,古称铁冶谷。沙沟的铁铸业和告成的冶铁业共鸣于春秋时期,这都充分说明了大冶悠久的历史。
第二节  行政村和自然村
大冶镇有34个行政村,190个自然村,其名称由来分述于下:
一、冶南村:地处大冶镇区南部而得名。先为大冶南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南沟:因在镇区南边沟内而得名。古称薄税沟。
上炉拐:古时冶铁炉场遗址,久而居民成巷,以古炉而得名。
郝家拐、吴家拐、王:以居民姓氏定名。郝家拐还是古时冶铁铧炉场遗址。郝家拐又名李拐,清时为李姓聚居之地。
预制水泥排水沟 u型槽二、冶东村:地处大冶镇区东部而得名。先为大冶东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桥沟:沟处广济桥下而定名。
菜园:因居民多开菜园而得名。
索尼dsct900
东地:以方位定名。
三、冶西村:地处大冶镇区西部而得名。先为大冶北街、西街,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定为现名。
马庄、冯家沟、王:以姓氏定名。
栗子沟:因村内古有一棵大栗树定名。
四、火石岭村:在镇区西1.5公里处。其岭产一种黑石头,质坚细脆,用钢铁器具击之,火花飞溅,可引燃棉絮和软纸,民称火石;上古黄帝巡视到此,见用石取火,比钻木取火容易,遂让人用之,后岭上居民成村。定名火石岭,至今无改。
太古城:此村为唐洧源县城遗址的一部分。
白土坑:因村头有一白矸土坑而得名。
西三里庙:因东距镇区3华里处一庙得名。
双坑:村头有两个大坑而得名。
茶庵:古时路边设一庵无偿供行人用茶水而得名。
石老婆:其处一石,如老婆状而得名。
上、中、下烟坡沟:以地势定名。
五、松华村:由来有二,其一:古时此处松、桦树并茂,有居民后定为松桦村;其二:古时此处沟壑
纵横交错,地凹而多松树,起名松凹,觉名俗,以嵩山之势,定名嵩华,今称松华。在镇区西南4公里处。
石洞沟:有一石洞通向西北,传说和川口村的扁担眼相连,以洞定名。
铁匠炉:以前此处有一铁匠炉而得名。另,此处有一牛王洞,故又称牛王洞。
官井:因有一公用水井而得名。
砦沟:位于砦下沟内而得名。
孙家、于家:以姓氏定名。
六、老井村:在镇区西南5公里处。因有一眼古老深井得名。井口用青石板券成,供周围村民用水,用坏多少井绳不可知,何时挖成亦无考,绳磨井沿石成沟儿,深寸许,井口四周比比皆是,足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2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77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镇区   得名   居民   沁水   成立   下设   生产   公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