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史论文

《中国农业发展史》选修课论文
从历史看中国的农业与水利
1983年的武则天三级院系:  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    国际班     
随国姓名:    fellyx     
学号: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五谷丰登乐太平”农业的发展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丰富的水利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着发达的农业,它体现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与制度、畜牧业及作物生产、水利的发展等几方面。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具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火炬得以长明不灭。
难忘的校园
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0年)
夏商西周时期,我国进入阶级社会,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开始从原始农业向逐渐向传统农业过渡,精耕细作农业体系开始萌芽。这一时期,是我国考古学上的青铜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自然是以青铜器为主,但在早期耒耜农具仍然广泛使用。从夏代起耕作制度由撂荒制经营向休闲制和轮作制过渡;商代由撂荒变为连作制和休闲制并存,再到连作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而西周时期连作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休闲制仍有一定地位,撂荒制经营则存在于边缘地区。受涝灾的影响,人们发明了垄作技术,促使栽培技术的进步。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农田水利的代表型式。所谓的沟洫,就是从田间小沟——畎开始,以下依次叫遂、沟、洫、浍,纵横交错,逐级加宽加深,最后通于河川。与沟洫系统相配合的有相应的道路系统。于是,沟洫和道路把田野划分为一块块面积百亩的方田,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在畜牧业方面,西周已发明了马匹去势术牲畜。内外科病症的也积累了初步经验。
在林业方面,西周时注重用养结合,设有“虞人”专司护林工作并对树木采伐年龄及采伐季节作了规定。
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商鞅变法使农业发生变革,下令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可以私有,~可以买卖;提倡个体经济,凡是父子兄弟同家,不得共财,即一家之内如果两个以上男丁全劳动力,必须分开,各立门户,否则加倍赋税;奖励增产,非农业生产者尽量转入农业生产,不得“不作而食” 。在农业上(耕)和家庭副业(织)上取得增产的,可以免服徭役。
铁器的应用和推广也为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和井灌提供了有效手段,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应运而兴。冶铁业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农业生产领域中铁农具的普及和畜力耕作的初步发展,大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相继兴建,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一时期,人们对土壤和农作物有了更多的认识。“五谷”的概念已经形成并注意到了开展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们认识到“地可使肥,又可使棘”给庄稼施肥可增加产量,种庄稼
要深耕、熟耰(碎土)、易耨(除草)才能获得好的收成。周时的起亩作垄技术至战国时因犁耕有了发展,形成“畎亩法”,即在高燥田里将庄稼种于垄沟以防旱,在低温田中将庄稼种在垄青以防涝。实现了耨作制度上的重大转变。
这一时期,园艺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周以前虽然也有蔬菜和果树栽培,但多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春秋战国时,农圃已经分工。当时栽培果树有20种以上食用蔬菜有40余种,其中人工栽培者十余种,独立的园艺业初步建立。
三、秦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飞机配平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秦灭六国后,结束了诸侯纷争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和文字,大规模移民西北和五岭,修筑地方,疏浚河道,这一切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重农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峰,食性轻徭薄赋、垦荒时边、兴修水利、奖励力田、劝业农桑等一系列重农政策,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汉武帝对水利事业的重视,汉代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发展。关中灌区兴建了漕渠、六辅渠、龙首渠、成国渠等水利工程;西北灌区兴建河套、河西、河湟、西域工程;江淮流域灌区有汉水流域、淮河流域、江南地区。
由于冶铁业的迅速发展和冶铁工艺水平的提高,此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大为增加,质量也有较大提高,农具已完全铁器化。北方防旱保墒耕作技术涵盖适时耕作、因时耕作和因土耕作、及时摩压、积雪保墒,使得耕作更有效率。秦汉时期的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搜粟都尉赵过在山西关中推行“代田法”时用的就是“二牛三人”的牛耕。铁犁的广泛应用和牛耕的大力推广是汉代农业发展的两项重大措施,对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汉时期的耕作技术方面改进垄作法,畜牧业方面相蓄术、畜禽良种的选育、牲畜杂交和杂交优势的利用,已经畜禽的饲养管理均有一定进步。
总之,秦汉时期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无论从经营思想、农学理论,还是技术体系均已基本形成。
四、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在剧烈的社会动乱中曲折前进,黄河流域旱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更加完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技术也有提高。
农作制的发展和选种技术是广泛采用禾谷类和豆科轮作,并往往在轮作中加入绿肥作物,形成用地养地结合、灵活多样的轮作体系。
闭环管理
在植物保护方面, 农业防治增加了作物抗虫品种的选育及轮作防病等新内容。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并总结了利用捕食性天敌昆虫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经验, 开创了“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新篇章。
在园艺方面,南方栽培果树有显著增加,如柚、枇杷、频婆子(又名凤眼果)、韶子(又名毛荔枝)、海枣、古度树、枸橡等,而且出现了一些大面积果园。栽培的蔬菜种类也从东汉时期的20多种增加到30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发展了留“本母子瓜’作种、大蒜“条中子”及促使莲子早发芽等方法。窖藏鲜菜的技术较汉代进一步完善。
    畜牧业和畜牧兽在畜牧兽医方面,因征战、驿传及农副业生产的需求旺盛促使养马业蓬勃发展,家畜远缘杂交产生了骡子,相马术已有成套标准,相牛、相猪也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家畜的阉割和兽医内外科均有一定进步。
这一时期我国蚕桑业生产在农业中仍占较大比重。敦煌为丝绸商业交易之地,南方蚕丝业发展更为迅速,其品种也大大增多,如地桑、荆桑、鲁桑等。
五、隋唐五代(公元581~年960年)
隋唐五代时期,隋唐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中唐以后,南方农业生产已稳定地超过北方 。
在农田水利方面,关中水利的恢复和改造,如六门堰、升原渠、三白渠、将军翣等。引洛引黄灌溉工程的成功。南方修建太湖流域塘埔圩田系统它在低洼区筑堤作圩,防洪排水,在高仰处深浚塘浦,引水灌溉 。唐代前期制订的《水部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水利法规,其中对农田灌溉用水制度、灌溉管理的行政组织以及处理灌溉、航运、水利机械和城市供水之间的用水矛盾等,都作了规定。除全国性法规外,各灌区还有各自的管理制度。
在农具方面,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标志着我国南方水田耕作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增加了犁评,可调节深浅,犁壁与犁铧的面不连续,可以起到
碎土和翻土的作用。中国犁自此基本定型。曲辕犁的出现和耖耙的推广促进了耕作技术的发展。经长期实践逐渐形成了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水田耕作技术体系。这一时期,随水田冬作的发展,一年两熟制在南方初步发展。
在园艺方面,此时期我国从国外引进了不少果树和蔬菜品种,新的果树种类如海枣、扁桃、油橄榄、猕猴桃、岑参,蔬菜种类如莴苣、菠菜、西瓜。嫁接理论与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创造了蜡封果蒂的保鲜贮藏技术,开始了食用菌的人工培养。茶叶生产及茶叶栽培技术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在畜牧业方面,相畜术进一步发展。创立了马籍和马印制度,引进了大宛马、康居马和波斯马等国外优良畜种。在兽医方面,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兽医教育机构,仅太仆寺中就有600余位专职兽医。解剖、针灸、脏腑学说及兽医外科等方面均有进展。
隋唐时期,我国蚕桑业也相当发达,生产中心也从黄河流域移至南方。
六、宋(公元960年~1278年)、元(公元1279年~1368年)
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方农业突飞猛进,农业生产水平已远远超过北方。
北方农业在这期间基本上处在停滞状态,但某些地方也有一定进步。
南方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宋代人口高峰时全国人口约1亿。因耕地不足,出现与山争地、与水争田的现象导致梯田、圩田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芜湖万春圩田40万亩江东络官圩80万亩。
宋元时期农具的发展在历史上是空前的。这主要表现在新农具的大量涌现和农具所具备的各种特点上。可以说,传统农具到这时已基本完备且趋于定型。
白细胞介素4
农业方面,多熟制迅速发展,双季稻种植面积扩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三季稻。此期土壤肥料的理论与技术也有一定突破,创立了“地力常新”论。肥源进一步扩大,肥料积制方法不断改进施肥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蔬菜有菘(白菜)、萝卜、胡萝卜、莴苣、菠菜、竹笋、茭白、食用菌;花卉有牡丹、芍药、菊花、梅花、兰花等。
园艺方面,原来主要在岭南种植的橙、橘、香蕉、荔枝、龙眼等,在宋元时分别向闽、浙、赣、川、苏等地推移,扩大了种植区域。
畜牧业在宋代北方汉族地区远不如汉唐,但元代有一定发展。南方畜牧多养牛、羊、猪、
鸡并以猪、鸡最多。此期优良品种“湖羊”培育成功淡水养鱼业也有较快发展。
七、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战争前)
明清是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人口过速的增长使原已紧张的人地矛盾加剧,因而明清时期的山区开发与边疆垦殖的力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在广大平原地区,因可供耕垦的荒地已经告罄,而围湖造田又加剧水患之害人们不得不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充分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因而农业经营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其主要措施之一是大力推行多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这一时期北方黄河流域普遍形成了二年三熟或三年四熟制,多种形式的一年二熟在长江流域渐居主导地位,双季稻栽培由华南扩展至华中、珠江和闽江流域部分地区发展了三季稻栽培。耕作制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促使田间作业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安排与配合更为紧密,也促进了栽培、灌溉、施肥和病虫防治等技术的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2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77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业   发展   技术   生产   方面   时期   耕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