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梵高的艺术人生

师生畸恋下载
浅析梵高的艺术人生
班级:环设132
学号:**********
******
摘  要:本文以梵高的一生为切入点,以其生活与艺术作品历程为主线来叙述他一生跌宕起伏的遭遇和对生命如金阳光般热爱的情感。同时,结合梵高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时期创作的经历,剖析梵高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因素及梵高在艺术创作中表现
绘画语言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 生活 艺术 the sartorialist>偶氮二甲酰胺
一位传奇般的画家,一个精神病患者,一名狂热的偏执人士-----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1890年)。他是19 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作为后印
象主义的先锋派大师不仅有着传奇般的人生,而他的艺术风格和主张也影响了整个19 世纪之后直到现当代的西方艺术。他丑陋的容貌和鲜丽的绘画让梵高极具讽刺意味,他坎坷的经历与孤独的求索,为我们缓缓地拉开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帷幕,也昭示了后现代艺术的终极方向。他超的表达能力和敏锐的精神触觉,把西方绘画的创作提到了极高的层次,而最终和保罗. 塞尚、保罗. 高更一道完成了对后印象主义的解构,攀上了19 世纪欧洲绘画的巅峰。在梵高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他自己却英年早逝,有如一颗自爆的流星,燃烧了自己却给世人带来了启迪般的光明。
梵高年仅37岁,在他孤独而充满焦虑的一生中,在与偏见、贫穷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杰作。尤其在生命的最后三、四年里,他在创作上进入了黄金时代。晚期作品如《向日葵》、《夜间咖啡店》、《星空》、《乌云笼罩的麦田》等都具有鲜明个人风格,撼动着许多人的心灵。
梵高,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家庭。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                                                                                                                                                   
                                                                                                                                                                                                                                                                                                                                                                                                                                                                                                                                                                                                                                                                                                                                                                                                                                                                                                                                                                                                                                                                                                                                                                                                                                                                                                                                                                                                                                                                                    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在1886年以前,他的作品还都处于探索的时期,代表作有《吃土豆的人》、《纺织工》等。1886年梵高随他担任古匹尔画店高级职员的弟弟来到巴黎,结识了图鲁兹一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
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在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1888年2月,他同高更结伴同行,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写生作画,长达一年之久。这是他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南国的强烈阳光和阳光照耀下的市镇、田野、花朵、河流、农舍和教堂,使他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高喊:?“明亮一些,再明亮一些!”?但后因两人意见不合,高更离去,梵高的精神也开始逐渐分裂。梵高于1888年12月23日发病后,病情时好时坏,时重时轻,一次次住进医院。1889年5月他被送进离阿尔一公里的圣雷米神经病院,成了彻头彻尾的精神病人。但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梵高的绘画竟然突飞猛进,风格迅速形成。然而这奇迹的代价却是一个灵魂的自焚。1890年,经过圣雷米的德莫索尔精神病院的长期住院,病势稍有好转后,梵高回到巴黎,住在瓦兹河畔的奥韦尔,接受伽塞医生的专门,并勤奋作画,作有《伽塞医生肖象》、《奥韦尔的教堂》等。但是,在1890年10月27日,在同伽塞医生发生争吵之后,梵高在麦田里开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佛家说“相由心生”而对于梵高来说则是“画由心生想了解梵高只有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或许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他的内心,但我们可以从梵高短暂的一生和他的众多作品中试着去理解他、懂得他。读《梵高传》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他在世时,被人偏见做什么事都失败,视为疯子。然而,这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他还是倾尽自
己的生命,来爱,来描绘这个世界,纵然这个世界把他遗弃。这个不善言辞的人,把他的心,他整个的生命,他一生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的情感都一笔笔绘在画板上。人们看到他对生命的渴望,对这个世界的爱。看到他的梦,那个像他笔下的天空那么蓝的梦。看到了他的躁动,他的强烈的要爆炸,要挣脱这个世界的束缚的渴望。他曾说过:“净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到最高级的蓝,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那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那样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当观众在观看此画时, 沿着那富有节奏的笔触和鲜亮的彩望去,恍如一个懵懂的翩翩少年正背着画具走在田野里,欢笑在蓝天下,奔跑在向日葵中……
但他的画在体现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的同时, 也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特
别在这幅《向日葵》中,在热烈而奔放的氛围中,却有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这似乎暗示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也似乎是暗示着梵高内心中的重重矛盾:心灵对自然与生命的狂热追求,现实中偌大的社会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处。他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但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而这正是后印象画派的画家们对于作画的观念。这画家不同于印象主义的地方,是不满足于客观主义的表现和片面地追求外光与彩,而强调抒发自我感受,表现主观感情和情绪。后印象主义重视形和构成形的线条、块和体、面;强烈的内心化和个性化,是他们创作的特。
但是梵高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有人为他树碑立传,不仅仅的因为他开创了一个画派、他 死后的画价值不菲,而是他拥有伟大的灵魂。凡·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
热仿真分析
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他的画风变低沉为响亮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尼采说“他是太阳,要散发无尽的光和热”,可是尼采没有做到但是梵高却做到了,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就是这一转变,让他创作出了杰出的作品,也同时使他一步步逼近精神崩溃的边缘。这是梵高一生中创作的高峰,也是这样一个伟大灵魂自焚的开始。生活在阿尔的梵高虽然在这期间创作了《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等著作。但经过割耳事件之后梵高被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
洪醒华
那是188年春当时的梵高为寻创作灵感,移居到法国南的阿尔勒,更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
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两位大师对艺术有着不同的见解两个人几乎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吵。性格方面,凡高有着癫痫病人所特有的偏执,而高更则有着超乎常人的冷酷。这使得争吵变得无法调和。高更离开布列塔尼本来就有几分不情愿,见这般光景,遂萌生去意。这让梵高的精神更加紧张。因为他知道,如果高更走了,他建立“南方画室”的梦想就将破灭。一次他们为了一副画争吵得很凶,梵高拿出射向了夕日好友高更的身上,高更带着受伤的身体离开过了许多天,梵高觉得有些想念高更,就去看望他,两人重归旧好。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后由于阿尔民众的排斥梵高被迫离开,并自愿前往距阿尔不远的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
来到圣-保罗精神病院,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红葡萄园》而这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星夜》《柏树》等。
梵高挚爱深夜,在阿尔曾有两件作品描绘星空, 《星夜》和"夜间咖啡屋"。这两件作品中, 闪烁于碧蓝夜空中的交通星星, 格外夺人眼目。在圣-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画的这幅"星光灿烂的夜空"是凡•高深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感受。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个漩涡, 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处向上旋冒; 山腰上, 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 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彩……。
dgs
到1890年5月梵高病情有所好转出院,途经巴黎,稍事休息,适居奥弗,接受保罗•加歇监护;6月创作《加歇医生像》;7月,去巴黎探望提奥一家,会见洛特雷克及阿尔贝•奥里埃;回奥弗后,创作《奥维尔市政厅》。
他最后的一幅油画《麦田鸦》这是一幅预示着死亡的画卷,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
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的小路在黄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下午,他外出作画当,梵高像往常一样,拿着油画写生工具从旅馆走出来,但是在他的手里握着一把骗别人用来赶走乌鸦的手。一位农夫刚好走过麦田小道,听到梵高嘴里嘟囔着:"没办法了,没办法了……"梵高走进麦穗儿摇摆的麦田深处,将弹打入腹部,声在洒满夕阳的大片麦田上空回荡……第二天早上,在提奥的看守中,画家梵高安静的离开了人世。
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
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彩。
参考文献:
【1】《最后的梵高》 冯骥才 摘自百度百科baike.baidu/subview/3521/15202291.htm#viewPageContent   
2002-09-01
【2】《渴望生活梵高传》(美)欧文·斯通 著 常涛 译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版次1  2008-04-01
【3】《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辞典》章宏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07
【4】搜狗百科baike.sogou/v348878.htm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7:2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7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画家   创作   色彩   生命   绘画   有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