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汾黄土地质灾害

临汾地质概况
临汾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南段的一个断陷盆地, 历史上一直是山西省人口聚居密度较高、经济发达、城镇规模较大的地方之一, 由于其境内地质构造活跃, 有孕育产生多种地质地貌灾害的背景和条件, 是山西省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滑坡、崩塌等时有发生, 且频率高, 强度大, 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橡皮婚姻1]
临汾地质地貌特征
临汾市的地质构造主体--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 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有太岳山、中条山;西部是吕梁山脉, 海拔多在1 000 m以上,使全市主体轮廓呈“凹”字型。临汾盆地是汾河地堑晚新生代断陷盆地之一, 属于鄂尔多斯地块东缘, 山西断陷带中南部。临汾盆地的总体走向为NNE(北东北), 北以灵石横向隆起与太原盆地相隔, 南以峨眉台地与运城盆地为邻。东有霍山断裂, 西有罗云山断裂, 整体展布于近南北向的吕梁山、霍山-浮山隆起带之间, 为一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盆地 [2]。盆地内地形较为平坦, 属于汾河流域东岸二级阶地。新生代以来, 盆地不断下沉, 山区相对上升, 盆地四周特别是东西两侧均被深大断裂控制。盆
地内部构造复杂, 阶梯状断裂发育, 存在有不少地垒和地堑等次一级构造 [3]。盆地周边山地主要出露基岩地层, 由老到新主要包括太古界混合岩化的深变质岩系, 元古界长城系滨湖相碎屑岩系, 晚古生界海陆相交互相煤系,中生界三叠系陆相红地层和沉积厚度达1 800 ~2000 m的新生界地层。临汾凹陷是临汾盆地的主体构造单元, 断陷幅度较大, 轴向为NNE, 是一个地堑式深槽。临汾-浮山断裂把临汾凹陷分为临汾-甘亭沉降中心和龙祠沉降中心[4]
临汾盆地地壳构造格局走向与环太平洋带及鄂尔多斯地块构造线相一致, 此外, 临汾地壳表面构造也表现出NNE向断裂构造。临汾盆地地壳上下部构造格局的一致性反映了西环太平洋构造带和鄂尔多斯地块对其构造的控制作用。展布于临汾盆地的NNE向构造, 一般具有构造活动的继承性, 这种构造都是古构造重新活动的结果。临汾盆地的NNE向断裂主要有:霍山断裂、罗云山山前断裂、高工—北张隐伏断裂、汾河隐伏断裂、汾河凹陷东界断裂、塔尔山北界断裂。此外盆地内部还发育一些横向断裂, 自北向南主要有什林断裂、贾村断裂、团柏断裂、万安断裂、苏堡断裂、张堡断裂、临汾-浮山断裂、塔尔山隆起两侧断裂及紫金山北侧断裂等。这些断裂普遍以下滑为主, 兼具左行水平扭动的特征。
地层岩性特征
临汾地区在中新世晚期形成盆地的雏形,上新世时期开始有沉积地层,土层由老及新为上新统、下更新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以及全新统。其境内第四纪地层发育比较齐全,松散堆积物厚度大。根据各类钻探对地层的揭露情况,200m 深度内的土层为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不同成因堆积物, 但由于沉积环境及沉积物来源的差异, 不同地貌单元土层的岩性组合及其分布表现有明显不同的规律。
tuodu洪积扇区:浅部广泛分布有一层坡(洪) 积成因的湿陷性黄土或黄土状土, 厚度分布不稳定。在东部山前洪积扇区以黄土状土为主, 研究区南部比较发育, 厚度在3 ~ 5m 内; 西部山前洪积扇区的厚度在2 ~ 10 m 内, 在研究区的北部一般为6 ~ 8m 左右, 以次生黄土为主, 中、南部则以黄土状粉土为主, 厚度2 ~ 3 m 左右。表层黄土下伏的土层主要由砂砾石、砂层及粉砂土、粉质粘土等构成, 其岩性组合及分布在不同位置有较大差别, 在后缘及中部以砂砾石层、粗砂层等含水层为主, 而前缘及边缘地带则以粘性土层为主, 砂砾石层厚度减小, 且过渡至中、粗砂层。
二人顶三人打一字级阶地区:地表耕植土或杂填土( 或素填土) 下的浅部广泛分布有一层湿陷性黄土, 其下
伏地层以粉土、粉质粘土等压缩性土层为主, 其间的含水层多为粉细砂~ 中粗砂与粉土互层。上部湿陷性黄土以冲洪积成因为主, 汾河西侧Ⅲ 级阶地内的厚度一般在4 ~ 6 m。在汾河东侧的Ⅲ级阶地, 主要分布于城区以南地带, 厚度在0.5 ~ 9 m, 其中, 城区东部及东南部厚度较大, 一般厚6 ~ 9 m。该层黄土具大孔隙结构(孔隙直径多在0.1 ~ 0.6 m ) 垂直节理发育, 呈硬塑状态, 属自重湿陷性黄土, 其湿陷性等级为Ⅱ级。黄土以下的土层为冲洪积成因的粉质粘土, 普遍含有钙质结核, 硬塑~ 坚硬状态, 低压缩性; 粉土呈可塑性~硬塑状态, 低~ 中等压缩性; 砂层多处于饱和, 密实状态中等, 分布于汾河东西两侧的皿级阶地内表现有明显差异。东侧以薄层~ 中厚层的细砂层为主, 主要分布于30 ~ 50 m 及80 ~ 1 20 m 两个层段; 而西侧则以中粗砂层为主, 厚度明显大于东侧。
Ⅱ级阶地:主要由一套冲洪积成因的粉土、粉质粘土及细、中砂层构成, 且以粘性土层为主, 但岩性组合在不同深度内表现有一定的差异, 细、中砂含水层主要分布于80 m 以下的深度内。根据钻孔所揭露的地层情况, 在汾河东侧Ⅱ 级阶地的50 m 深度内, 上部(20m 以浅) 以粉土为主, 夹有薄层细砂层, 下部以粉质粘土与粘土互层, 局部夹有中厚细砂层; 而汾河西侧的Ⅱ 级阶地主要为粉质粘土层, 粉土及含水层组主要呈互层状分布于中深部。Ⅱ级阶地地下水埋深较( 多在10 m 左右), 水位以下的土层大都处于饱和, 粘性土层呈可塑状态, 含水层密
实程度中等, 各类土层的固结程度普遍较低。
Ⅰ级阶地及漫滩区:工级阶地和河漫滩的地层分布、岩性组合无明显差异。与其它地貌单元内的地层相比,含水层的沉积厚度较大。上部以细~ 中砂为主, 向下多为中~ 粗砂层, 在40 ~ 50 m 深处分布有厚层砂砾石层。在100m 深度内的岩性组合: 50 m 以上主要为砂层夹粘土和粉质粘土,其下以粘土和粉质粘土为主, 夹有中厚层的砂层。该区的土层固结程度较低, 压缩性普遍在中等以上, 粘性土层多为可塑性, 砂性土的密实程度中等[浙西三瀑布记5]
临汾气象特征
临汾位于中国暖温带亚湿润大区的山西,具有显著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特征。由于有河谷、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类型,临汾气候显示一定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南部比北部稍暖,山区降雨大雨平原。年平均气温11.7~13.2ºC,夏季气温高,7月份平均为22.6~26.4ºC;冬季气温较低,1月份平均为-4.3~-1.6ºC,全年封冻期可持续13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0.84m,全年霜冻期自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上旬,无霜期160天左右。年降水453~547mm,降水变率大,具有夏湿、冬春干旱的特征,夏季降水占到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多暴雨或连续降雨;冬春季降水只占年降水量的10~15%,且春季干燥少雨多风
沙,昼夜温差大,特别是冬末春初段极易形成短暂性冻融循环[6]。降水量总的分布是南部多于北部盆地中央降水少于边山地区。
大黄丹水文地质条件
临汾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汾河是其第一大河流。汾河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经灵石峡谷自洪洞县入境,贯穿整个临汾盆地,自河津汇入黄河,在盆地内长约250km。临汾市境内流水受地质、地形、地貌的控制和影响,其径流排泄方式基本上是从东西山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汾河冲积平原。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因其岩性颗粒粗大,富水性强,具有良好的储存条件; 汾河冲积平原区因岩性分布差异较差, 富水区的分布极不均匀,汾河两岸的一、二级阶地含沙层较多,厚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储水条件。所以说,从临汾市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来看,汾河一、二级阶地和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区为富水区[雷达检测7]
根据临汾地区含水层的埋深及水力特征,盆地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划分为潜水、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潜水含水层多呈带状分布,以冲洪积的中细砂为主,有时含砾石,且有上游颗粒粗、下游颗粒细的特点,含水层底板埋深30~100m;中层承压水是该区地下水
的主要开采对象,含水岩组为中更新统冲洪积、湖积砂层,底板埋深为150~200m;深层承压水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规律与中层水基本一致,含水岩组为下更新统,底板埋深350~400m,深层承压水目前不是该区主要开采对象。临汾盆地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包括侧向径流、地表水体渗漏和降水入渗,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为蒸发及人工开采。此外,中层承压水与潜水通过弱透水层存在越流补排关系[8]
地质灾害类型及成因
 根据地质灾害成因分类, 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和二者共同作用的地质灾害 。从3 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与空间分布看, 除自然因素外(降雨、冻融、地震等),多数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经济活动, 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天然平衡状态, 导致地质生态环境退化而发生的.临汾盆地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一部分, 这里人口稠密, 工农业发达, 但也是易于发生破坏性地质灾害的地区.临汾境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以滑坡、崩塌为主。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8:42: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51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盆地   临汾   断裂   分布   构造   为主   汾河   土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