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的由来——精选推荐

曾⽒的由来
曾⽒族谱
姓⽒何来
曾姓来源⽐较纯正,据有关史料查证,主要出⾃姒姓,为夏禹的后裔。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因梦⾷薏苡⽽⽣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最⼩的⼉⼦曲烈封于⼀个叫“鄫”的地⽅,在今⼭东省苍⼭县西北。少康的这⼀房⼦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约相袭了近两千年,⼀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原国名“鄫”为⽒,后去⾢旁,表⽰离开故城,称曾⽒,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直流传到今天。曾⽒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现在曾姓的中国⼈,都是⼀脉传⾃太⼦巫,系出上古圣君夏禹,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家族⼀向严格禁⽌。曾⽒姒姓后裔具有黄帝⾎统
曾,这个受⼈敬仰的姓⽒,根据考证,是传⾃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孙。因为,治⽔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的颛顼⾼阳⽒的裔孙,⽽颛顼⾼阳⽒,则是黄帝轩辕⽒的嫡孙。这样⼀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当然也是具有最⾼贵⾎统的黄帝⼦孙了。
提起曾⽒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最⼩的⼉⼦曲烈封于⼀个叫作“¤”的地⽅,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国”。然后,少康的这⼀房⼦孙就世代在¤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直到春秋时代,¤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国太⼦巫,
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当曾”,以曾为⾃⼰的姓⽒。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光辉家世源流
关于曾⽒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最古⽼的姓⽒专书《世本》。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曲烈于¤,后为莒灭,¤太⼦巫仕鲁,去⾢为曾⽒”。另外,历来的姓⽒古籍,像《姓纂》、《姓⽒考略》等书,也都同样的记载。
除了拥有这样⼀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家族还有⼀个⽐别⼈更加幸运的地⽅,那就是他们尽管⼀直名⾼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之,天下所有曾姓的⼈,都是⼀脉传⾃春秋时代的¤国太⼦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家族之间是⼀向被严格禁⽌的。
土库曼语
古代的¤国,位置是在现在⼭东省峄县的东⽅。换句话说,曾⽒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个曾姓⼈的⽼家都在⼭东!
依照《姓⽒考略》的记载,曾⽒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为繁衍中⼼。鲁国,就是⼭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望,始⾃曾⼦裔孙
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之,庐陵⼀望始⾃东汉之际。⽬前遍布天下的曾姓⼈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的先祖⼤多是来⾃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南⽅巨姓⼤族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东,⼜是⼀脉相传的曾⽒,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个繁衍中⼼呢?关于这个问题,有⼀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去⾢为⽒,武城之族,盛于⼭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东的曾⽒,是早在⼤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的淫威之下⽣活,就举族搬迁到了
江西,并且在庐陵⼀带开创了另⼀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以庐陵为中⼼,向四⾯⼋⽅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的福建和⼴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标。所以,曾⽒⼀直是南⽅各地的巨姓⼤族。
有关曾⽒在南⽅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两项⽂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族谱》所录《清源曾⽒族谱序》:“曾⽒先出于¤,春秋时并莒,⼦孙散析,在鲁者⾃别为曾⽒。唐僖宗光启间,王潮
由光州国始⼊闽,中原⼠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族谱》⽈:“¤,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年,徙福建宁化县⽯壁下居焉。⽣⼦仲辉,辉⼦桢孙、¤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备受敬仰
上⾯曾经⼀再提到过,曾⽒⾃古以来就是名门⼤姓,在⼀般⼈的⼼⽬中,具有崇⾼的地位。这样的⾄⾼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是由他们的⽆数杰出祖先,⼀点⼀滴地累积⽽成的。⽽提起两千多年来曾⽒的⼀连串光荣历史,头⼀位浮上⼤家脑际的,可能就是⼈⼈都衷⼼敬仰的曾⼦。
曾⼦,名参字⼦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他是⾄圣先师孔⼦的弟⼦,以事亲⾄孝,悟圣道⼀贯之旨,⽽被后世尊称
为“宗圣”。
郡望堂号
1、堂号
“三省堂”:孔⼦弟⼦曾参⾮常注意修⾝,每天从三⽅⾯检查⾃⼰:(1)为⼈做事有没有尽到⼼;(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此外,曾⽒还有堂号“鲁阳”。
2、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东曲⾩)。相当今⼭东曲⾩、滕县、泗⽔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郡:西汉元⿍三年(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肃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肃通渭、秦安、定西、清⽔、庄浪、⽢⾕、张家川等县及天⽔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市)。北魏相当今天⽔、秦安、⽢⾕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阳(今江西吉⽔东北),三国吴移治⾼昌(今江西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鲁⼭县。
姓⽒家谱
全国:武称曾⽒全国通谱七卷、武城曾⽒重修族谱、武城曾⽒族谱⼆卷
江苏:南京武城曾⽒派衍⾦陵族谱(卷数不清)、常熟海虞曾⽒家谱不分卷、常熟海虞曾⽒家谱六卷、常熟曾⽒家乘不分卷
浙江:兰溪⽯坑曾⽒宗谱三⼗⼋卷、常⼭曾⽒续修曾⽂定公族谱⼗⼆卷、常⼭曾⽒族谱不分卷、常⼭定阳曾⽒宗谱三卷、常⼭定阳桂岩曾⽒宗谱九卷⾸⼀卷、常⼭定阳归严曾⽒宗谱(卷数不清)、常⼭曾⽒宗谱(卷数不清)、常⼭前川曾⽒宗谱(卷数不清)、常⼭武城重修族谱不分卷、松阳五岭曾⽒宗谱五卷
安徽:黄⼭太平曾⽒重修族谱⼆⼗九卷⾸⼀卷
迁徙分布
曾⽒出⾃⼭东,孔门著名弟⼦曾参就是⼭东⼈。曾⼦之后曾⼦⽅于西汉时家于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项家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时,曾据率宗族千余⼈⾃⼭东南迁⾄庐陵(治所在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后⼈曾略居于抚州南丰(今江西⼴昌县东),是为抚州房。西晋永嘉⼆年(308年),曾⽒有⼀⽀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此外,曾⽒族⼈还迁居于
韶州(今⼴东韶关)、虔州(今江西赣州)、交州(今⼴州)、蜀郡(今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吴郡(今江苏功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南阳(今属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等地。唐末,曾⽒开始迁往福建。清代,福建⼈曾赐锡移居台南,此后,闽、粤曾⽒不断有⼈迁居台湾,进⽽⼜有迁居海外者。⽬前,曾⽒为台湾第16⼤姓,在全国⼤姓中排第38位。
历史名⼈
曾国藩(1811-1872):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领。原名⼦城,字伯涵,号涤⽣。湖南湘乡⼈,道光进⼠,曾任内阁学⼠、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正公全集》。
曾纪泽(1839-1890):字颉刚,曾国藩长⼦,清末外交官。他留⼼时事,博览籍,通西⽂,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1824-1890):曾国藩弟,字沅甫,号叔纯,贡⽣出⾃。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攻陷天京,受封为⼀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被提⽤,历任陕西、⼭西巡抚,署两⼴总督。1884
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巩(1019-1083):北宋⽂学家,字⼦固,南丰(今属江西)⼈,世称南丰先⽣。嘉佑进⼠,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中书舍⼈,曾为王安⽯所推许。散⽂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家”之⼀,有些⽂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些改易更⾰。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曾⼦: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东费县)⼈,他是孔⼦的弟⼦,以孝著称。相传《⼤学》是他所著,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从可考,《宋史·艺⽂志》记载的曾肇的《曾⽒谱图》⼀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东、⼴西、⼭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多采⽤前序、后跋、中正⽂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或本族名⼈作序,宋代⼤⽂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曾姓家谱⽂献⽬录
[编辑本段]
曾姓家谱⼀:
《温陵曾⽒族谱》
《武城曾⽒重修族谱》
《兴宁曾⽒族谱》
⼴东梅县《曾⽒族谱》
⾹港新界《曾⽒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族谱》
《清源曾⽒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族谱》
《江阴曾⽒续修宗谱》
《海虞曾⽒家谱》
汉寿《武城曾⽒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重修族谱》
极端生命
湘乡《武城曾⽒榔⼭族谱》
湘乡《武城曾⽒榔⼭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曾⽒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重修族谱》(民国三⼗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族谱》
[编辑本段]
曾姓家谱⼆:
曾⽒宗谱⼝⼝卷明隆庆活字印本北京⼤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宗谱⼆卷⾸⼀卷末⼀卷(清)王昌期等续修清光绪⼆⼗九年(1903年)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莲曾⽒六修族谱三⼗⼆卷⾸⼀卷末⼀卷(清)曾⾃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追远堂活字本⼗六册北图、河北⼤学
曾⽒(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照1976年铅印本精装⼀册北⽂献会附注在台曾⽒裔孙谱系
曾⽒族谱⼈事编、谱系编不分卷游有财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册北⽂献会附注在台曾⽒裔孙谱系
武城曾⽒重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间刊本福建师⼤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曾⽒家谱续修(清)曾新修四年(1907年)稿本⼀册福建图
海虞曾⽒家谱不分卷曾达⽂清光绪—⼀册哥伦⽐亚⼤学
海虞曾⽒家谱六卷曾达⽂民国⼗三年清光绪三⼗⼗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四修族谱⼗六卷附曾传着清光绪⼆⼗六年活字本⼗四、⼗六册哥伦⽐亚⼤学
胞嘧啶⼴东潮洲·潮郡九⾢曾氐宗祠祠簿⼀册(清)光绪⼗七年曾董理等纂修民国⼆⼗⼆年(1933年)重刊本⼴东汕头市档
⼴东潮阳、惠来《武城曾⽒潮阳联修族谱》6卷凤岗介福堂曾宪新主编2001年编修
⼴东兴宁·曾⽒族谱不分卷曾庆良民国⼗三年油印本⼀册⼴东兴宁、⽇本静嘉堂
⼴东·蕉岭曾⽒族谱不分卷(清)曾毓郯重修清同治⼗⼀年(1872年)刻本⼴东中⼭图注:版⼼作《武城曾⽒重修族谱》
⼴东·梅县曾⽒祠不分卷(清)曾祖禹、曾景⾏纂修清乾隆四⼗七年(1782年)序刻本⼀册⼴东中⼭图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宗祠谱》
⼴东·南海曾⽒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年)钞本⼴东中⼭图
⼴东·南海曾⽒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年)刻本⼴东中⼭图(清)曾梦鸿等编清光(清)曾毓郯重修清光注:版⼼作《武城曾⽒重
⼴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家谱不分卷(民国)曾清河修民国⼗⼋年(1929年)⽯印本⼀册⼴东中⼭图
武城曾⽒重修族谱⼴西容县⽂管注:残存本载有⼭东嘉祥、湖南宁乡、⼴西容县三地曾⽒
曾⽒族谱不分卷曾⽒族谱编委会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册国史馆附注曾⽒裔孙谱系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族谱不分卷(民国)曾尊椿等修民国⼗九年(1930年)长乐曾⽒⽯印本四册哈尔滨师⼤、福建图注:清乾隆四⼗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家谱不分卷曾达⽂清光绪⼆⼗年⽊活本⼀册哈佛⼤学
怀铁二中曾⽒四修族谱⼗六卷曾传着1967年影印本哈佛⼤学
曾⽒族谱不分卷游有财、曾⽒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册哈佛⼤学
安徽黄⼭·太平曾⽒重修族谱⼆⼗九卷⾸⼀卷(清)曾书之,曾⾼望纂修清嘉庆⼆⼗三年(1818年)守约堂⽊刻本三⼗九册河北⼤学
安徽黄⼭·曾⽒⽂献存征五卷曾⼠璋辑清⽊刻本⼆册河北⼤学注:版⼼作《太平曾⽒通介房谱》湖南衡阳·曾⽒六修族谱(清)曾育才修清道光⼆⼗⼀年(1841年)宗圣堂⽊刻本⼆册河北⼤学⼭东历城·曾⽒家乘略⼆卷(清)曾⾃尚增辑清乾隆⼆⼗年(1755)钞本⼀册河北⼤学
四川成都·曾⽒通谱(清)乾隆五⼗⼀年(1786年)修民国三年(1914年)重镌本⼀册河北⼤学(⼆部)
湖北新洲·武城曾⽒重修族谱(民国)曾百容等续修民国⼗九年(1930年)⽊刻本湖北新洲县⼤渡乡注:清光绪三⼗⼀年曾少衡创修
湖北新洲·武城曾⽒重修族谱⼀卷(民国)曾毓南、曾⼴发重修民国⼗九年(1930)⽊刻本湖北新洲县红旗乡曾寨村注:清咸丰⼗⼀年曾毓楷、曾红万等⾸修(湖北新洲)武城曾⽒宗谱⼋卷(民国)曾志益重修民国⼗⼆年(1923)⽊刻本湖北新洲县徐古镇万岗村
武城曾⽒族谱⼆卷⽊刻本湖南来凤县志办注:该族散居湖南龙⼭、湖北来凤等地
湖南·湘乡曾⽒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嘉⾔、曾⼤型等修,曾林书、曾克能等纂修清嘉庆四年(1799年)刻本⼀册湖南图
湖南·曾⽒⽀谱齿录不分卷清光绪⼗⼋年(1892年)写本湖南图注:该族散居衡⼭、湘乡等地湖南湘
乡·武城曾⽒续修族谱⼝⼝卷⾸⼀卷(清)曾贯之、曾得宗修,曾志坚、曾纪英等纂清同治⼋年(1 869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
纸质材料湖南湘乡·曾⽒⽥宅族谱⼝⼝卷(清)曾瀛、曾尚录等纂清康熙四⼗六年(1707)刻本湖南图存卷1、2、3
湖南·武城曾⽒七修族谱四卷民国三⼗七年(1948年)活字本⼆册湖南图(存卷1、2,⼜⼀部存卷⾸)
刘维尔湖南湘乡·曾⽒四修族谱⼗六卷⾸四卷(清)曾传着、曾怀柳等修,曾毓绪、曾⼴镕等纂清光绪⼆⼗六年(1900年)活字本湖南图(存卷9)、美国
湖南·湘乡⽥⽥曾⽒续修族谱⼝⼝卷⾸⼆卷(民国)曾芸阁、曾茂才纂修民国六年(1917年)武城堂活字本湖南图(存卷⾸上)
湖南益阳·曾⽒四修族谱⼝⼝卷⾸四卷(清)曾昊继纂序清光绪⼗⼋年(1892) 活字本湖南图(存七卷)湖南湘乡)武城曾⽒衍湖南湘乡⼤界五修族族谱⼗九卷⾸⼀卷(民国)曾⼴杰纂修民国三⼗五年(1 946年)活字本湖南图(存⼗七卷)
湖南湘乡·武城曾⽒重修族谱四卷⾸⼀卷(清)曾⼼德、曾连胜修,曾连峰、曾祯祥纂清光绪三⼗三年(1907年)活字本⼗⼆册湖南图(⼜⼀部存⼆册,⼜⼀部存三册)
湖南衡阳·衡西曾⽒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曾祉续修民国三⼗三年(1944年)养志堂活字本七册吉林⼤学
曾⽒宗谱不分卷曾星炳等续修民国五年(1916年)活字本⼀册吉林⼤学
江苏常熟·曾⽒家乘不分卷(清)曾彬⽂辑民国钞本⼀册江苏常熟市图注:曾彬⽂卒于清咸丰⼗年,后⼈增辑记事⾄宣统间
江苏南京·武城曾⽒派衍⾦陵族谱⼝⼝卷苏南京市档(存卷3、4)
江西吉安·梅⼭曾⽒重修族谱⽊刻本记事⾄清光绪⼗六年
江西·曾⽒宗谱四卷江西铜⿎县丰⽥⽊刻本江西档(江西)武城曾⽒重修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三⼗三(1 907年)⽊活字本⼀册江西图残
江西·袁郡曾致昌祠谱⼝⼝卷(民国)曾⼤⽅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鲁国堂⽊活字本江西图
江西吉安·曾⽒族谱不分卷(清)曾世珍等纂修庆三年(1798年)⽊活字本⼀册江西图
江西萍乡·萍⾢曾⽒祠册⼀卷(清)曾元善等纂绪间⽊活字本⼀册江西图清喜清光
江西修⽔·武城曾⽒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照临等纂修清道光⼆⼗三年(1843年)⽊活字本⼆⼗⼋册江西图
江西·袁祠曾⽒族谱四⼗三卷前编⼆卷后编⼀卷(清)曾挺森等纂修清同治元年(1875年)鲁国堂⽊活字本江西图(存七卷)
江苏常熟·海虞曾⽒家谱不分卷(清)曾达⽂纂修清光绪⼆⼗年(1894年)常熟曾⽒义庄活字本⼀册历博、上海图、江苏常熟市图、江苏苏州市图、⽇本、美国注:⾸修于明曾⽟梁
四川成都·曾⽒通谱蜀⽀谱不分卷(民国)曾启濂、曾尔楷等修民国三年(1914年)成都曾⽒墓祠刻本历史所、河北⼤学(⼆部)、南京⼤亨、四川图注:清乾隆五⼗⼋年曾痴园始修曾⽒族谱不分卷游有财1967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精装⼀册林添福附注在台曾⽒裔孙谱系
湖南·武城曾⽒重修族谱不分卷(清)曾容光等重修影印清光绪⼗六年(1890年)刊本四册美国⾹港·新界曾⽒族谱不分卷清光绪⼗七年(1891年)写本⼀册美国
⾹港新界·沙⽥曾⼤屋三利祖族谱不分卷写本⼀册美国
武城曾⽒家乘⼀卷清乾隆四⼗六年(1781年)序⽊活字本美国
武城曾⽒谱原残⼝⼝卷(清)曾⽂王撰清光绪⼆⼗⼆年(1896年)刊本美国(存卷1)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0:2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42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族谱   武城   江西   湖南   重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