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黑障区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
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第三方物流方案设计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
行政执法体制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csf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 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
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派:“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修大界曾氏族谱时,宣宗成皇帝续赐名派二句十个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元年,孙中生又为曾氏赐名派四句话、二十个字:“建道敦,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武城派
武城派是曾姓重要的一个派系。目前有九成曾姓是以武城与龙山为辈系。许多年来曾姓的辈分与族谱都是有条不紊的。可是自清末民初来。由于国家的动乱,族的遣移与沟通上的失误。出现了许多不通的武城辈字。各个辈系都有其原由与说法。虽然对我代不会有多大的引响。但常远来说,以后要查出个所以然可能便更难了。
为了方便大家的研究,通时更希望能抛砖引玉。我列出我所碰过的不同武城辈系以便大家参考。
东宗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世锡绪昌
湖南(南宗黄埔造船厂)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声
慈禧(客家pm2.5 合肥)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世为朝廷用
案邦定国贤
香港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声 建道敦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
永世锡绪昌
广东五华县
新老派语曰
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杨 建道敦
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锦瑞
永锡赐诸昌 世代朝庭赠
辅阁尽忠良 鼎新开国运
克复振家帮【邦】

曾  氏
曾姓位列我国百家姓第385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一、姓氏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
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
(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7:51: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4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统一   全国   治所   时期   名派   御赐   武城   山东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