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课《开花的课桌》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开花的课桌》教案沪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反衬作用。
领会本文作者流露出来的细腻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来理解本文主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让学生拥有诗的情怀,能用细腻的感情领悟自然中的美。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课题《开花的课桌》的具体含义。
2.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诗歌的点题作用。
三、课文导入:
沙漠中的一片绿洲会给干渴的人带来希望;冲破乌云的太阳会让身处绝境的人看到光明;在料峭春寒的季节里,一撮小草牙,一束毫不起眼的野花,会扫除同学们心中的阴霾,给人们带来春天般的暖意。《开花的课桌》这篇文章也会让我们在的冰凉刺骨的冬天感受到温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四、授课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玛吉阿米的留言簿(1)通读课文,结合课题,在文中划出描写“开花的课桌”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题)
(2)思考:本文的文体是什么?(叙事散文)叙述了什么事情?(叙述了教室里遍插鲜花的故事)
2.再读课文,仔细品味。
(1)请一位同学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交代了时令、地点;
②描绘了早春的景象;
③以野外的缺乏生机、暖意的春景引出教室内孩子们对春的渴望,形成一种反衬、对比的作用。
(2)“第一抹春痕”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明确: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
(3)读课文,从第二、第三、第四段中出具体描写花草的句子,感受春天来临的气息。明确:①蓦然看见,一张课桌的缝隙里,有一撮小草芽,用细细的白线娇娇的扎着。草芽针一样细,顶端嫩绿,往下是鹅黄,根部则嫩白。②刚刚泛青或萌发芽苞的小树枝,还有三五朵小野花。③打碗花、紫地丁、映山红百娇千艳,绚丽多姿。(这些句子反映出教室里春意由淡入浓的变化)
(4)如果用“春意盎然”来形容教室里的春天,哪一段的描写把这种浓浓的春意推到了极至?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描写的内容吗?
明确:第五段:①我的课桌上也长满了青草、绿地、小花。②一个女孩子的头上也扎了朵花。(5)全班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如何理解“这教室该是春天的源头了”?
明确:春天从孩子们的身上产生,先染了他们的课桌,然后漫出窗子,染了山川。
(6)整体阅读文章,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受和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3.想象力拓展:
“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课文以这句话作为结尾,这首诗蕴涵了本文的主题,比较难理解。
明确: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姿势就说明孩子代表了春天,孩子是春天的象征。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把最后一句诗换掉,看谁换得最好。
例如:孩子是春天的另一种风景
灿烂的宋元文化孩子是春天的天使
孩子是春天的翅膀
孩子是春天的第一抹朝霞
孩子是春天的笑脸
4.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教室里插遍鲜花的描述,反映了孩子们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赞颂了师生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进而指出了孩子就是最美的春光:
5.课文小结:
本文立意旷远清新,闪烁着诗意的光芒,让我们感觉到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生活中竟然也充满着诗意,关键在于你要有一颗敏感的诗心。如果缺乏诗的情怀,当课桌上插着迎春花,你也不会感到教室里有暖意,如果缺乏诗的情怀,就算你在开花的课桌间踱步,你也不会感觉这教室是春天的源头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心声》教案鄂教版
中东家具【教学构想】
这是本册教材上出现的第一篇小说,因此把握文章的根本就在于理清小说的思路,即准确梳理情节,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的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组成。小主人公京京很喜欢小说《万卡》,很想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真挚感受,但程老师却以京京嗓子沙哑为由拒绝了他的朗读请求,这是故事的开端;京京无法抑制自己想要读书的欲望,并努力感受朗读此义应该具有的思想感情,但当他真心纠正同学在朗读中的错误时,却遭到了同学的嘲讽,京京感到自尊心受到巨大的伤害,故事进人到曲折的发展之中;公开课上,被安排读书的赵小桢临阵怯场,使课堂陷入僵局,关键时刻,京京举手救场,并以感人至深的朗读征服了所有人,这是故事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即小说的高潮;最后京京有感而发,决定给乡下的爷爷写信,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埋下伏笔.结尾注意照应,并用比较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语串联全文,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另外,文章有两个亮点不得不说,
那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致描摹和对细节的密切关注。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通过细节的点缀,小说情节得以更生动再现。在我们跟中,纯洁、善良的少年京京在数次的情感波折中体验着心灵的成长,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赢得他人的认同和尊重,这种挑战自我、展示自我的做为也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所以回过头来,再细细品味一下文章的标题,我们的视野会豁然开朗,原来小说的主题就暗藏其中: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思念爷爷……这些不就是小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声音吗?鉴于初一的学生善于把握情节性较强的内容,且和文中的主人公年龄相仿,易于引发情感共鸣,我决定在教学中仍应以把握课文梗概作为突破口,将心理活动的分析和小说细节的捕写作为品
读的重点,并紧扣“心声”的标题,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成功和真切的生活感受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想可以采取复述课文,交流感受,个性化创想以及设置对话平台等形式,鼓励学生踊跃思维,积极发表见解,学会互助合作探究质疑,不仅学得一篇好课,更是获得一次心灵的涤荡,在他人的成长中获得启示。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快速阅读,围绕“心声”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心声”在文章中的几层含义。[教学重难点]
体会主人公的成功和真切的生活感受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把握主人公纯洁,善良的思想感情,体会主人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的心情。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实录]
ssl协议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 [师板书课题]:同学们,看到这个标题,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这“心声”来自于谁。
生2:我想知道“心声”到底指的什么。
生3:我猜“心声’’背后一定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那会是怎样一个故事呢?
师:我也和大家一样好奇,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主人公的心灵深处,倾听他的心声吧。(通过激趣质疑,引发学生对新课的主动思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出教学环节。)
二、理清文脉,通过复述文章大意把握主题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然后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关于“心声”的故事。
吕思勉[学生自由阅读,同桌之间互相讲叙“心声”的故事。]
(评:学习小说,理清思路,把握主要情节是基础,要求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形成对小说情节的初步印象,也是在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师:谁愿意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生1.:主人公京京很喜欢小说《万卡》,他从小说里看到自己和爷爷,程老师却以京京的嗓子沙哑
为由拒绝了他的阅读请求。京京很难过,但他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领悟到阅读《万卡》应有的感情,于是试图纠正同学在朗读中的错误,却因此遭到讥笑。公开课上,老师原本安排的朗读的人选赵小桢因怯场不敢举手,正在这时,京京郑重举手要求朗读,在老师的许可下,他投入自己充沛的感情于朗读之中,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京京的努力得到认可。
师:讲得很详细,语言表述也很清晰,说明这位同学读书读得很仔细,很好。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小说,同学们能否试着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人手,简叙这篇文章的大意呢?试试看。
(在教学需要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截取所学内容,自觉总结适合于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这也是对学生组织、概括、适应能力的一种培养。)
生:我想这样梳理情节:“请求读书,无奈遭拒”是小说的开端;“纠正错误,被人讥笑”是小说的发展;“临阵救场,举手读书”是小说的高潮;“朗读感人,获得认肯”是小说的结
局。
师:说得真好。他把小说的情节特都融到了自己的表述之中,而且清晰简洁。感谢你精彩的回答。[生掌声鼓励]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及适合的评价,有利于其他学生的吸收和学习借鉴,同时也能体现师生在
交流上的平等。)
ses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心里的想法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言行中。通过刚才读课文,理文脉,你们能解答开课时那几个同学的疑问吗?
(直入主题,由学生利用文本中的相关内容解析诠释主题。实际也是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做准备。)
生1:文章写的是一个叫李京京的孩子的“心声”。
生2:京京的心声就是想读《万卡》这一课。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2:文章的开头有几处,如:对于发下来的《万卡》的故事,“京京看了好几遍,这个故事他喜欢极了。”还有万卡这个人物也给京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怎么,总是缠在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神情恍惚”,说明京京很同情小万卡的遭遇。但当老师宣布公开课读书的同学的名字时,“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他一定是想参加读书,这里也反映了他渴望读书,并希望老师能给他这个机会。
生3:还有十七段中:“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
生4:还有他放学路过小树林时,见四下无人,京京还悄悄拿出《万卡》来忿。师:正如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心一意读出《万卡》是京京极度的渴望,那我有一个疑问,希望同学们帮我解惑:京京喜欢《万卡》这个故事,仅仅是因为被主人公的遭遇感动了吗?
(将学生从容易获取信息的浅层思维引入更深层的思考,要选对时机,恰到好处帮助学生完成思维的飞跃。)
生:不只是因为这样。京京在万卡的遭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也有一个疼爱自己的爷爷,也和万卡一样万分想念自己的爷爷,文章中有大段写对过去与爷爷生活情节的回忆。
师:那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对乡下爷爷的思念,也是京京通过朗读想表达出的心声?
生1:正是这样。京京将思念之情完全寄托在了朗读课文上。
生2:课文最后有京京直接表达这种思念的句子,足以证明这一点。[指导其他同学到并品读]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3: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337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京京   小说   朗读   孩子   同学   课文   情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