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物联网产业集人才共生效应及管理跟进

13第2卷 第6期
无锡物联网产业人才共生效应及管理跟进*
方浩军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摘要:在产业集人才聚集环境里,人才显现出成长性特征。因而,研究人才聚集共生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内在机理,有利于区域内产业集的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人才共生成长的协作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信
三星e878
息共享效应和激励效应,分析了无锡物联网产业人才集聚共生现状,并提出发挥产业集人才共生效应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物联网人才;人才共生效应;管理跟进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20)06-0013-03
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于传统产业,领先的技
术水平一直是物联网产业能够高效发展的依靠。科技创新能力是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自然要素禀赋的是,科技创新发挥作用需要充分依靠人才这个主体,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发现:高科技人才的存在对于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共生”是一个生物学领域的概念,是由德国学者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的,他将“共生”定义为不同生物生活在一起,并发展完善成为共生理论。共生理论成为描述生物圈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关系的方法论。20世纪以来,共生理论开始在教育、经济等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应用。我国学者袁纯清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构建“共生理论”框架;胡守均提出“社会共生论”思想,认为共生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
相关调研显示,在产业集的人才聚集环境中,人才的成长性显得比较突出。因而,加强物联网人才引进、培育与管理,研究人才聚集共生对人才成长作用的内在机理,有利于促进地区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 驱动产业集人才成长的人才共生效应在产业集内,人才与人才之间在空间上的集中使得相互联系和交流更加频繁,呈现出向共进化方向发展的人才共生现象,形成了人才共生关系。产业集人才共生互动对人才成长具有促进作用,称为人才共生效应。调查显示,产业集人才共生互动对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协作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信息共享效应和激励效应。
1.1 人才共生、协作效应与工作效率提升
地窖囚禁少女在产业集内,人才集聚为人才之间分工与协作提供了基础。一方面,分工有利于提高人才对自身工作领域的专注度和工作效率,并有助于人才积累相关显形知识和隐性知识等经验。另一方面,人才与人才之间的互动性协作和形式多样的团队协作过程,有利于人才与人才之间交换各自的专有性知识,促进显性知识的共享与隐性知识的碰撞,同时在协作过程中建立的良好友谊能够促进人才更好成长。
依托产业集内各个人才平台,这些专家学者、双创人才、企业工匠之间经常性的交流互动,形成了产业集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文化。比如,在专家学者层面有学术交流与研讨,在企业之间有工程师之间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在企业内部有老员工给予新员工鼓励、建议,以及企业内部各层次人员间的经常性的联系与合作。因此,人才集聚共生使得人才之间的面对面协作更为便捷,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1.2 人才共生、知识溢出效应与人才知识增长
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才自身知识的增长,而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于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和行业知识等显形知识,由于传播和交流相对比较方便,在产业集人才共生互动中比较容易获取,也成为集内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撑。
而对于个人经验、价值观、方法论等个人专属性较强的隐性知识,一般不易在不同人才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传播。但是,产业集背景下人才之间的共生
*基金项目:文章系2018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课题《产业集聚的人才聚集效应——以物联网产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2018SJA0875)。
作者简介:方浩军(1970- ),男,江苏无锡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产业经济等方面研究。
产业科技创新 2020,2(6):13~15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产业科技创新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14Vol.2 No.6
互动以及集内部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可以为人才提供个人经验等隐性知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形成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能够大大加强产业集内隐性知识的交流传播,有利于人才获取先进、实用的隐性知识而促进成长。
1.3 人才共生、信息共享效应与人才信任关系加强
产业集中的企业具有相同的区域文化环境,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渠道,人才之间可以通过大量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建立更好的信任关系,加强信息交流与互动。同时,在产业集区域范围内,企业在空间上相对靠近,可以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形成集体学习与合作的氛围,降低搜集信息的成本和交易成本,促使信息和知识快速流通,形成信息共享效应。产业集内,各种信息的易得性具有重要作用,人才之间基于信任的信息共享成为人才成长的推动力。
1.4 人才共生、激励效应与创新创业氛围激发
产业集人才共生系统中,人才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过程对人才成长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激励效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产业集中成功人士或者优秀的自主创业者,他们的成功会成为集内其他人才学习、效仿的标杆和追求成长的动力,可以促进产业集内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氛围形成。
2)在产业集中形成了相对紧密的人才关系,人才之间的共生关系是即合作又竞争的关系,且就竞争而言多为体性竞争。对于失败者体,往往会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以便在新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和胜利;对于胜利者体,会在竞争胜利中得到激励,继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因此,体性竞争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集内人才整体的能力与水平,促进“激励效应”的产生与发挥。
3)产业集人才之间会在价值观、心理层面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心理层面的积极互动对人才成长起到了激励作用。
2 无锡物联网产业人才集聚共生现状
2.1 无锡物联网人才的总体情况
无锡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推动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打造物联网产业的新地标。到2018年,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的产业规模双双突破千亿元,无锡物联网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 600亿元,集聚2 000多家物联网相关企业。在18万物联网产业从业人员中,3.4万高技能人才,1.3万高层次人才(其中超过1 300人为海归高层次人才)。
近年来,无锡通过“太湖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引进高层次物联网人才累计超过3 000人,其中包括60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0余名省“双创人才”、10余个省“双创团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区域整体也逐渐显现。但就物联网就业人员的总体情况而言,人员结构和专业素质需进一步优化。
2.2 物联网“人才平台”有待创新推动
目前,无锡市物联网有44家重点研发机构,承担120多个省级以上研发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物联网创新中心;新增申请物联网相关专利1 500多件;牵头和参与物联网国际标准制订11项、国家标准49项。
但是,与南京、苏州相比,无锡物联网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还不够强大、物联网专利申请总量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主要原因一是缺乏“航母级”企业带动物联网人才集聚。近年来,无锡物联网产业取得了比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大项目导致人才集聚在规模和层次上尚显不足,人才共生效应发挥不够。二是物联网人才的培养比较滞后。高等院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严重滞后,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2.3 物联网人才集聚的政策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无锡为了有效集聚物联网人才,先后制定了《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020年)》、《太湖人才计划》、《加快发展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三年(2018年-2020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涵盖人才培育、引进、使用等诸多环节和主要方面,初步形成层次比较分明和更加配套的人才政策体系;2020年,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两个文件,继续助力物联网、集成电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无锡物联网人才集聚的政策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3 发挥人才集聚共生效应及管理跟进的对策物联网产业是江苏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形成了以无锡为核心、苏州和南京为支撑,辐射全省的“一体两翼多元”的产业布局,成为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导区。
无锡通过实行“太湖人才计划”等优才政策,加速吸引、集聚物联网高端人才;探索多渠道培养本地人才,利用国内外专家智慧构筑物联网产业新优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才集聚共生效应发挥
15第2卷 第6期
不够的隐忧。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集聚共生效应以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是无锡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1 加强人才管理运行机制
人才共生效应的发挥,取决于产业集内人才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即人才共生度。所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加强人才管理、形成协作互动的集文化,可以促进产业集内人才共生度提高。
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传统产业集区域内,其人才共生效应的发挥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集内企业之间或企业相关部门之间仍然存在分割现象,不利于集内人才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导
秩序作文致人才共生度降低。
因此,要充分发挥无锡物联网产业人才集聚共生对人才成长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要消除传统体制的弊端,促进集内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之间、企业与集公共服务机构、集代理机构之间人才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物联网产业人才服务平台和管理运行机制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并结合产业对人才需求具体情况,在人才管理目标、方式等方面进行管理“跟进”,积极发挥企业自身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中的作用。3.2 发挥产业集的磁场效应
产业集可以看做是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能够吸引人才聚集,并通过对人才在集内的合理配置而促进人才的增值。产业集是人才共生发展的环境,好的共生环境对人才共生系统具有正向激励的作用。对无锡而言,可以从政策、资金、人文等多层面多方面完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发挥产业集的磁场效应,促进人才集聚,充分发挥产业集人才共生效应。
3.3 建立人才信任与承诺的集文化
在产业集内,人才之间的非正式的或者正式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彼此之间的信任及承诺。发挥产业集人才共生效应,需要建立信任与承诺的社会氛围,以提高交流合作的通畅性。产业集成员之间信任和相互理解的氛围,有利于企业之间和人才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所以,需要打破各种限制人才之间自由交流和合作的思想,营造讲信誉、讲合作、讲团结的氛围,建立信任与
承诺的集文化,发挥人才共生效应。
3.4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产业集内部人才流动的作用包括:一是人才流动可以激发人才的创造性;二是人才流动可以增强人才对环境的适应性。三是人才流动可以提高人才的工作效能。因此,需要不断认识和尊重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功能,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集人才内部流动也能够扩大人才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发挥人才共生效应。
参考文献:
[1] 王敏,马敏,鲍毅,等. 以物联网产业链为纽带的软件技
术专业建设探索[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3):25-29.
[2] 张延平,汤萱,樊爱国. 物联网产业集的人力资本效率
分解——对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11家企业2008-2015
年间的跟踪调研[J]. 产经评论,2019,10(1):
127-141.
[3] 王学用. 无锡高新区物联网产业人才集聚对策研究[J]. 科
技经济市场,2017,33(8):190-192.
[4] 陈扬,潘雅芳. 江苏物联网产业集知识竞争力研究[J].
大众投资指南,2017,24(8):257-258.
[5] 庞银霞. 物联网产业集竞争力提升研究[D]. 济南:山东
财经大学,2016.
[6] 姚恒璐. 基于网络视角的产业集创新研究[D]. 南京:南
京邮电大学,2015.
[7] 郑佳春. 厦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 厦门科技,
2014,21(1):11-14.
[8] 钟祥喜. 基于竞争力培育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D]. 南
光电子激光昌:南昌大学,2013.
[9] 董新平. 物联网产业成长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2012.
[10] 周桄召. 我国物联网产业布局及对策研究[D]. 南京:南
京邮电大学,2012.
[11] 杨大春. 无锡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及战略选择
[J]. 江南论坛,2009,17(11):18-21.
[12] 叶娟惠. 产业集聚中的人才集聚问题研究[J]. 经济视
角,2020,39(2):101-108.
[13] 马丽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影视产业集与人哮喘儿童父母必读
才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8,30
(30):76.
[14] 籍家飘,宋然,代芃,等. 产业聚集的人才聚集机制研
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2):122.
[15] 樊振东. 产业聚集与人才集聚相互关系研究[J]. 现代经
济信息,2012,27(21):42,50.
方浩军:无锡物联网产业集人才共生效应及管理跟进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40: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26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才   产业   集群   共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