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反思
摘要: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从自然界分化出了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广阔性的现实性。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传统的价值观理论存在着很多缺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异化。本文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分析和反思,得出人与自然应建立一种对立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并探讨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m110 sass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根据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实践活动究竟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还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中心,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即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邢钢客商生态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1.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1.1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在这里,人类中心主义又分为强势和弱势两种,强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自然界的存在只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和手段,为实现人类价值最大化,人类可以肆意掠夺和破坏生态资源环境。弱势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类在实现自己目的的同时,也要运用科技的手段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但是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仍是人类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出发点,是促进人类保护自然行为的依据,也是评价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
不管是强势还是弱势人类中心主义,都暴露出人类的功利性。事实不断的证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否定和对抗的关系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形而上学的分离了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并把它们对立起来,使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陷入困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比如0610月末的渤海湾大赤潮,07年夏初的太湖蓝藻事件等,都是由于空气和水体遭受严重污染与破坏,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不利因素,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
随着上世纪中叶的生态危机的突显,非人类中心主义开始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环境伦理流派是:辛格雷根的动物解放论(权利论),施韦泽和泰勒的生物平等主义,以及莱奥波尔德、内斯和罗尔斯顿阐发的生态整体主义。他们的观点虽各不相同,但其矛头却是首先指向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在理论上是理想化的。首先,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没有区别的,否认了人的价值地位。其次,它片面的把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原因归结为“人类”这一概念,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但是,每个人依据其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环境受益、环境损失和承担环境责上是不同的。最后,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而在于近代以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撇开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不谈,忽视现实中所存在的经济差别,抽象的谈论大自然的权利,这在理论上也是比较片面的。
2.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不是夸大了人类的力量,就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并不是完全否定
它们保护自然环境的价值观念。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的思维方式,汲取二者合理的观点,构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确立依赖于对整个生态自然界的认识,其内涵包括:
2.1 遵循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
生态合理性本质上是一种整体合理性的价值观,以整体性、相关性、具体性为原则。生态合理性的价值原理表现为生态整体的合理性、生态因素的平等性、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等几方面。根据以上基本原则,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合理的价值生态的建构。
2.2 在平等的生命交流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界是一个有机体,人和其他生物以及无机环境都是这个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人类承担着协调有机体各部分功能的职责,人类行使调控者的职责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不但要考虑人类的利益、价值,而且也要考虑到其他生物的利益、价值。整个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和谐发展的共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的价值,便决定了人与自然在价值上的平等性。
2.3 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平衡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时间内通过内部和外部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交流,使系统内部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生态系统的平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越具有丰富性、完整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保障。
2.4 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
赵涵漠代内公平又分国内公平和国际公平。要想保持整体发展的持续性,需要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达国家应改变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则应选择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
代际公平也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点上提出来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各代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是均等的。前代人的发展不能靠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维持济增长,这既
损害了自己的长远利益,又阻碍了后代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条件。只有实现了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生态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要协调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从增强公众环境意识、政府加强调控等多角度进行,下面我们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3.1 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对民众实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引导
加强和发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引导人类建立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消费观,指导人们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生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态度与责任感。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是建立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前提和保障。
3.2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及法律法规
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由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并在执行和监督这两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法监督,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真正做到树立并发挥法律的权威,从而给生态文明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3.3 倡导绿科技,树立正确的生产消费观
生态价值观主张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人类在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上进行变革。通过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不能单纯以消费数量增长的指标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唯一标准。
3.4 plmn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歌从心底唱起循环经济的实质是生态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基本特征,它倡导“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主张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这实质上是在技术范式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史娜.《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观及其对当代的启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
2】杨通进.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文明.2000(1)
4】付国琳.关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哲学思考——兼谈“能动与“受动的关系,云南社会科学,2005
4】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5】谢冬慧,王建国.论环境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法学杂志,2008(1)
6】王恩涌主编.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李延瑾,徐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理论月刊,2001(7)程序升温还原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3:36: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264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人类   发展   生态   价值观   环境   中心主义   价值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