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

2021年3月
March 2021No.1华侨华人历史研究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第1期
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与特点探析
*
张秀明
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北京 100007)
[关键词]华侨研究;海外侨情;华人社会;国际移民;人口统计;华人散居者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摘 要]论文从华侨华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的差异性与认同的多元性、与祖
籍国联系的密切以及在居住国地位的提高四个方面,分析解读了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生
的巨大变化,并就后疫情时代加强华侨华人研究提出几点思考。论文认为,应该客观理性认识日益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严格界定和区分“华侨”与“华人”的概念,并且审慎思考“华侨华人”与
“华人散居者”这一术语在英文语境中的接轨;应该从国际移民视角审视和看待中国的海外移民和侨
务工作,消除偏见误解,为中国移民正名,为中国侨务工作正名。
[中图分类号]D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162(2021)01-0001-16Chan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Overseas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ZHANG Xiu-ming
(China Institute for Chinses Overseas Studies, Beijing 100007,China)
Key word: overseas Chinese studi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mographic statistics; Chinese Diaspora
Abstract: Focusing on demographic statistics of the Chinese overseas, their diverse identity,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and upward social mobility in host countries, this papers examines significant changes within the overseas 
Chinese society of the 21st century and contemplates the Chinese Diaspora studies in a post-epidemic era. It 
argues that the two terms “Chinese sojourners” and “ethnic Chinese” should be differentia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especially when the two are juxtaposed to the term “Chinese Diaspora” in an English-
language context. Researchers in China may need to take a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studies approach to look 
into and deal with the Chinese overseas and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Doing so may rationalize the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eliminate racial prejudice against new Chinese migrants.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
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1]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过改革开放
40多年的快速发展,迈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
[收稿日期] 2020-05-11; 
[修回日期]2020-12-18[作者简介]张秀明,女,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移民与留学生、侨务政策、国际移民的比较研究。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的我国沿边地区侨情调研”(项目编号:17@
ZH008)之阶段性成果。
强,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不少学者对海外侨情发生的新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如李明欢从国际移民发展的大趋势来审视海外侨情发生的新变化;[2]庄国土对21世纪以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与海外华商的发展进行了专门分析。[3]但是,学界对海外侨情发展变化进行整体分析的还不多。本文从华侨华人的人口统计特征、华侨华人社会内部的差异性与认同的多元性、与祖籍国的联系日益密切及其在居住国的地位不断提高四个方面,详细解读21世纪以来海外侨情的变化,并对后疫情时代加强华侨华人研究进行思考。
作为一个由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构成的庞大体,华侨华人社会具有复杂性、多元性与变动性等特点,要全面把握其变化与特征比较困难。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一、人口统计特征的巨大变化
从人口统计特征来看,华侨华人的人口规模、来源地分布、居住地分布、国籍身份构成、性别构成、移民类型以及教育水平与职业流动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孙大愚
(一)人口规模成倍增长
21世纪以来,华侨华人的人口规模成倍增长,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翻了一番。20世纪90年代,人
小儿垂钓 赏析
们普遍认为,华侨华人规模为3000多万人;根据庄国土估算,2007—2008年,华侨华人人数超过了4543万人;[4]2014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华侨华人人数为6000多万人。[5]
从主要国家来看,明显体现出中国移民人口大规模增长的趋势。以经合组织统计数据为例,无论是澳洲、欧洲还是美洲、亚洲,主要移民接受国的中国移民数量都在不断增长,其中,澳大利亚、英国的增长率超过200%,新西兰、法国、西班牙、韩国超过100%(详见表1)。
表1 2000—2017年部分经合组织国家国籍为中国的外国出生人口流量统计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2000年8055430618111467648221856445585367507528164822 2017年292271220046442659011494580007156530280109763156848增长比例(%)263.46183.32156.4381.18138.37212.4356.99-17.6145.80141.97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合组织网站“国际移民数据库”数据整理,参见:“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atabase”,/viewhtml.aspx?datasetcode=MIG&lang=en,2020年5月20日检索。
注:1.经合组织对外国移民有不同口径、不同类别的统计。比如,按外国人口出生国统计、按外国人口国籍统计、按外国出生人口国籍进行流量和存量的统计等等。不同类别和口径的统计,其结果差距
很大。而按外国出生人口国籍进行流量统计,数据相对完整。因此,本表列出按国籍进行统计的中国移民流量数据。
天文学报
2.原数据库包括2000—2017年每年的数据和所有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为避免繁复,本表只选取2000年和2017年两年的数据以及主要中国移民接受国的数据以反映中国移民的发展趋势。
3.上述国家只有加拿大的数据呈减少的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加拿大的中国移民数量减少了,更有可能是入籍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在不断增长,而保留中国国籍的减少了。
华侨华人人口规模的大幅增长,除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外,新移民体的形成是重要原因。“新移民”,狭义上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的大陆移民。广义上的“新移民”包括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移民国家相继进行移民政策改革后迁移的香港移民和台湾移民。[6]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1990年,中国的国际移民存量为410万人,中国位列移民来源国第七位;2013年,中国的国际移民存量增长到930万人,位列移民来源国第四位;2019年,中国的国
际移民存量达1070万人,位列移民来源国第三位。[7]新移民体的形成不仅扩大了华侨华人社会的规模,而且为华侨华人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改变了其格局和构成,是侨情发生变化的动因之一。
在职攻读硕士
(二)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
近代历史上,中国移民来源地以闽粤沿海地区为主,广东、福建成为海外移民众多、侨务资源丰富的第一、第二大侨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出国政策的日益宽松,一方面,广东人、福建人依靠原有的移民网络,重续海外移民之路;另一方面,随着国门的打开,全国各地民众通过留学、技术、投资、婚姻、务工等渠道走向国外,掀起了经久不衰的移民潮。海外移民现象不再局限于闽粤等地区,而是遍布全国各地。华侨华人的来源地发生了深刻变化。
据相关报道,广东籍华侨华人达30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8]福建籍华侨华人达1580万人,分布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9]除广东、福建这样的传统来源地外,其他省份也都有数量与规模不等的移民。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区市为例。2011年上海市基本侨情调查结果显示,海外沪籍华侨华人、港澳居民和留学生共有102万人;2013年浙江省侨情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籍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有202.04万人;江苏籍海外侨胞A100多万人;江西籍海外侨胞23万人;安徽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45万人;湖北籍华侨华人60多万人;湖南籍海外侨胞50多万人;重庆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30多万人;四川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100多万人;云南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250多万人;贵州籍华侨华人23多万人。[10]
可见,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省份,无论是传统侨乡还是没有移民传统的省份,无论是经济发达省份还是欠发达省份,都出现了规模不等的海外移民体。
(三)地域分布更加广泛
以前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现在则是“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侨华人的分布越来越广泛,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每个角落。根据国务院侨办2014年公布的数据,华侨华人分布在198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东南亚、北美、澳洲等传统移居地华侨华人数量激增,非洲、拉美、欧洲等地中国移民也日益增多;移民目的地也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样吸引着中国移民的目光。据皮尤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1990—2013年,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移民居住地区发生了变化:1990年,408.60万名中国移民中,129.48万人(32%)居住在较发达地区,279.12万人(68%)居住在欠发达地区;2013年,934.25万中国移民中,504.16万人(54%)居住在较发达地区,430.09万人(46%)居住在欠发达的地区。[11]
从地区和国家分布来看,有三个特点:一是东南亚仍然是华侨华人最大的聚居地,70%以上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东南亚。占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最高。根据庄国土教授的研究,迄2007年,东南亚华侨华人总数约3348.6万,约占全球华侨华人总数的73.5%,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12]二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综合相关数据,美国超过550万、[13]加拿大估计已超过190万;[14]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140多万;[15]欧洲估计有250~300万;[16]日本中国籍人数达117万人,在韩国居留的中国人也超过110万人。[17]三是遍布亚非拉地区。21世纪以来,非洲华侨华人人数增长很快。根据各种估算,非洲华侨华人在100万人左右。[18]拉美华侨华人由1999年的近80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21万人,如果再加上华裔,人数则超过340万人。[19]21世纪以来,中东的
中国移民人数成倍增长。2002年中东14国有10多万华侨华人,近几年总体规模已突破50万人。[20](四)国籍身份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
华侨、华人作为中国移民及其后裔组成的体,虽然经常放在一起使用,但是,从法律上而言,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华侨”是指“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而“外籍华人”是指“已加入外国国籍的原中国公民及其外国籍后裔”和“中国公民的外国籍后裔”。[21]前者是中国公民,后者是外国
A各地概念表述不一,在此,笔者尊重原文表述。
公民。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二战后,特别是1955年中国放弃双重国籍政策后,海外华侨,特别是东南亚华侨,纷纷加入所在国国籍,成为当地国公民,华侨社会转变为华人社会。虽然仍有一部分人保留中国国籍,但所占比例不大。此后几十年中,在当地国出生、成长的中国移民后代,一出生就是当地公民,而不是中国的“侨民”。改革开放后,虽然出现了新移民体,但其规模只有1000多万人,而且这一体并不都是“华侨”。几千万华侨华人中,大多数具有所在国国籍,是外籍华人,保留或持有中国国籍的华侨仅为十分之一左右。如2006年,外交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常驻各国的华侨有300多万名。[22]2018年,国务院侨办在有关华侨权益保护的报告中指出,6000多万华侨华人中,华侨约600多万,外籍华人约5000多万。[23]也就是说,90%为外籍华人,华侨只占10%。华侨华人的国籍身份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性别构成上出现“女性化”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移民出现了“女性化”趋势。也就是说,从以男性移民为主,逐渐发展为男女性别比例基本趋于平衡的态势,甚至出现了在有些领域(如家政、护理)、有些国家(如菲律宾)和地区(亚洲)女性移民已经超过男性移民的现象。根据国际移民组织的报告,近年来,国际移民中女性占比近50%。如2015年、2019年,国际移民中52%为男性,48%为女性。[24]中国的新移民也具有相似的特点。近代历史上,中国的海外移民以男性为主,女性移民很少,华人社会的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形成了著名的“单身汉社会”。改革开放以后的出国潮中,女性的存在越来越显著。她们不只是以“家属”等附属身份移居海外,更多的女性以独立移民的身份实现了跨国迁移,从而改变了华侨华人社会的性别构成。
虽然没有系统数据,但不少资料显示,华侨华人社会性别比已趋于平衡。在一些国家女性人数已经超过了男性。以美国为例,1990年,在美的中国男性移民和女性移民数量基本相当,分别为30.28万人和30.69万人;2013年,在美的中国男性移民为97.63万人,女性移民为127.05万人,性别比为77(100名女性对应77名男性)。[25]再以新西兰为例,1991年,华人男女性别比例首次出现持平。之后,女性逐渐超过男性。21世纪以来,女性人数不断增加,远远超过男性。2006年新西兰华人的性别比为92,2013年性别比为89。[26]
(六)移民类型更加多元化
老一代移民以低技术劳工为主,而新移民的类型则日益多元化,涵盖了留学、技术、投资、家庭团聚、婚姻、劳务等国际移民的所有类型。
留学移民:留学热经久不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1978—2018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其中,432.32万人已完成学业,365.14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体的84.46%。[27]
技术移民:由于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调整吸引人才政策,加大吸纳技术移民的力度,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技术移民猛增。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内地取代中国香港成为加拿大技术移民的第一大来源地。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16年的数据,德国的中国移民约有15万人。其中,高达67.1%的人从事信息技术、工程、数学和自然科学等技术类工作。也就是说,德国的中国移民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技术移民,居各国移民之首。[28]
投资移民:2008年以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西方许多国家将吸引优质移民作为提振本国经济、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措施,针对投资移民,普遍实施了较之以往更加积极和富有弹性的政策。中国的投资移民快速发展。据有关研究估计,2008—2014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五国是中国投资移民的主要目的国。五国的中国投资移民总数估计近10万人。[29]近年来,英国
、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拉脱维亚、匈牙利等多个欧洲国家放宽条件,鼓励和吸引投资移民,欧洲成为中国投资移民新的目的地。据报道,2012—2013年,英国投资移民人数为530人,
其中171人,也就是三分之一是中国人。[30]促销策略分析
家庭团聚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传统移民国家,家庭团聚类移民一直占其吸纳移民的首位。这些国家的中国移民,家庭团聚类移民占比也很高。如2010—2016年,新西兰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中,家庭团聚类移民与商业/技术类移民分别为37%,非配额式家庭团聚类移民占24%,人道类移民占2%。家庭团聚类移民占首位,其次是技术移民,投资移民与商业移民稳定增长。[31]婚姻移民:不少新移民,特别是女性,是通过婚姻方式移居国外的。比如,中国移民主要通过结婚、工作签证或留学10年三条途径入籍英国,人数各占约三分之一。而以配偶签证2年获得永居权的华人中,86%是华人女性嫁到英国。[32]
劳务移民: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累计派出各类人员951.4万人。2012年以来,每年外派人数都在50万左右。[33]
再移民:据康晓丽估计,二战后至2014年,东南亚地区华人海外移民总数在345万人左右。[34]新西兰人口普查族分类中,“华人”项下包括“柬埔寨华人”“马来西亚华人”“越南华人”“新加坡华人”等小类。[35]再如,印度华人的再移民也很普遍。由于20世纪60年代印度政府的,再加上印度人口
众多,失业率高,就业机会少,因此,不少印度华人纷纷移民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谋求发展。[36]
(七)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与职业的向上流动
华侨华人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甚至超过当地的平均水平,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是如此。首先是新移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即使从农村出国者大多也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次是通过留学而留居者更是高学历人才,技术移民,包括不少投资移民,也都是高层次人才。再次,由于华人重视教育,出生于当地的华裔教育水平更是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例如,荷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与其他族裔及荷兰本土人士相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华裔第二代的比例高达85%,而荷兰本土人这一比例只有59%。[37]再以美国为例,截止到2019年,美国的约550万华人中,54%的成年华人有大学文凭,远高于美国30%的平均水平;移民美国的华人有27%拥有硕士学位,远高于其他国家移民13%左右的比例和美国当地人12%的比例。[38]教育水平与职业流动密切相关。随着华侨华人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其职业也越来越多元化,实现了向上的流动。以前老华侨主要是靠“三把刀”打天下,现在则有很大比例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以及企业家、科学家等。形象地比喻,就是实现了从“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到“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再到“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的飞跃。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华侨华人中有400多万专业人才。[39]以美
国为例。51%的华人从事专业技术、管理等工作;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文理院四院华人院士共约300余人,美国八大常春藤高校华人教授超过320余人;中国985高校毕业校友20多万在美国高科技企业或高校机构工作。[40]再以意大利为例,2008—2013年,意大利移民企业主占移民总数的14.4%,而华人企业主占华人数量比例则高达29.6%,也就是说,30%的华人为企业主。[41]
二、内部关系的变化:差异性显著与认同多元化
一方面,整体而言,华侨华人社会在人口统计特征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不少新特点;另一方面,其内部的各种差异性也越来越显著。同时,内部的差异性也使华侨华人的认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一)内部的差异性日益显著
几千万华侨华人虽然具有相同的族背景,但他们并不是一个高度同一性的体,而是具有各种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性越来越显著。而对于这种差异性,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居住国社会,认识都不足,都习惯把华侨华人社会看成是同质性社会,是“铁板一块”。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2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259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移民   华人   华侨   中国   社会   国家   数据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