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二期《戏剧艺术》目录

2014年第二期《戏剧艺术》目录
理论探讨
乍看像星星一样静止不动 —— 论泰戈尔的静止戏剧  冉东平
内容摘要:静止戏剧是泰戈尔象征主义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源自于剧作家的诗性情怀、戏剧的叙事方式以及独特的叙事结构。泰戈尔静止戏剧表现出的观念性、抒情性淡化了戏剧的冲突,淡化了戏剧情节,并直接影响着人物性格的塑造。泰戈尔重抒情、重片断式的叙事结构,对戏剧幕次和场次的划分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突破了西方传统戏剧的叙事形态,并按照剧作家自己的创作意图进行编排。
关键词:泰戈尔;静止戏剧;叙事结构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戏剧实践与理论探索  曹南山
内容摘要: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是现代小剧场戏剧的理论先驱和实践者。在欧洲戏剧的变革时期,他不断探索关于现代戏剧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并两次创办自己的剧场。亲密剧场建立以
后,他在戏剧的表演、导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系统地论述了剧作家与演员的关系、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演员与观众以及演员与角的关系,同时深入思考了表演艺术的特点,并将之付诸实践。斯特林堡的剧场理论和实践丰富了20世纪现代戏剧的理论和演出历史。
关键词:斯特林堡  亲密剧场  戏剧理论
身体美学与残酷戏剧 —— 阿尔托戏剧美学思想导论 胡鹏林
内容摘要:身体是人类自我认识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笛卡尔,再到黑格尔以降的现代哲学中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戏剧家阿尔托不仅吸取了先哲们的哲学思想,还尝试通过残酷戏剧的方式寻求一种身体表达方式,虽然其戏剧实践屡遭失败,但是无法改变他追求身体的感官价值、身心合一及其身体的自由意志的决心,并且通过阐述戏剧与瘟疫、炼金术、残酷以及再现与在场等问题,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残酷戏剧理论和身体美学思想,与布莱希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起被誉为20世纪戏剧理论史的三大戏剧家。
关键词:残酷戏剧  李佳霏身心合一  自由意志  在场  身体美学
喜剧研究
契诃夫的笑声来自何处?                               
—— 如何认识契诃夫喜剧中的喜剧性
内容摘要:本文从“笑”的原理出发,以技术分析为入口,以《海鸥》为例,从戏剧人物、戏剧场面、戏剧主题等方面,对契诃夫喜剧的喜剧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契诃夫以其精炼细微的人物心理情感刻画和冷静超然的精神解剖,为我们真实深刻地描写了一部看似美好却实则无能、无奈和无聊的包含着悲剧意味的人生喜剧             
关键词:“笑”的原理    戏剧人物    戏剧场面  戏剧主题 
        南山铝业可转债
“笑”果何来?——黄哲伦新剧《中式英语》解析     
内容摘要:美国华裔剧作家黄哲伦的讽刺喜剧《中式英语》(Chinglish)自2011年被搬上舞台,一直备受好评。美国评论界对此剧最多的评论是“滑稽”、“幽默”、“有趣”、“引人入胜
。此剧到底“笑”果何来?本文拟从语言误用、文化误读、感情误解、政治误信四个方面对《中》剧做出解读,并对其“笑”果中蕴含的“苦涩”加以剖析。
关键词《中式英语》、语言误用、文化误读、感情误解、政治误信
戏剧史论
英国现代戏剧在中国的研究百年史述  张和龙
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期间,英国现代戏剧开始被介绍到中国,迄今为止已有百年的历史。本文将这一百年的研究史分为四个阶段,即“五四”前后、葛万银20-40年代、50-6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并从成果类别、研究特征以及学术影响源头等层面对各个阶段的总体状况进行梳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研究领域的兴衰起伏,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研究范式的不断演变,同时也对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作出学术评述。
关键词:英国戏剧 现代戏剧 戏剧研究 萧伯纳 王尔德
2021世纪之交美国戏剧主题嬗变与艺术创新 (1)  陈爱敏
内容提要: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30余年,美国戏剧与时代合拍,反映现实,针砭时弊,主题多元纷繁,艺术手法开拓创新。这其中老一辈剧作家功不可没,他们一方面延续20世纪早中期的创作主题,如家庭、爱情、道德伦理、美国梦等,另一方面则开拓创新,将其与历史、现代政治和当下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借古喻今,抨击时弊。新一代作家则把握时代脉搏,反映20世纪末商业竞争大潮中,一些人贪婪、自私,为实现腐朽美国梦而不择手段的事实,同时抨击当今美国人因失去挑战与追求而生活迷茫、糜烂甚至疯狂的社会现象。
关键词: 世纪之交 美国戏剧 主题
德国戏剧
另一个布莱希特                焦泊澄 
论歌德魏玛前十年戏剧的创作主题             
——歌德对感伤主义的反思及其对古典主义精神的建构
内容摘要:歌德的“魏玛前十年”,是1775年歌德接受公爵卡尔·奥古斯特的邀请来到魏玛,
1786年逃离魏玛前往意大利旅居这段时期,歌德其间的形象主要是一位魏玛宫廷官员,而文学家的形象较为淡薄;这是歌德从“狂飙突进”时期的感伤主义向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转变的过渡时期,亦是他文学创作的艰难探索时期:魏玛的从政生涯需要培养理性、审慎的品格,这与“狂飙突进”时期的狂躁习气牴触;与施泰因夫人的交往使其认识到感伤主义爱情的残酷和虚幻,使其对爱之情感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加强的对于古代文学及艺术的学习,最终使歌德建构起古典主义的人性理想,《伊菲革涅耶》便是对这一理想人性的诠释。歌德魏玛前十年的戏剧创作反映了他内心的种种矛盾和思考;对感伤主义情感的反思和对古典理性精神的建构遂构成这一时期戏剧创作的主题。
关键词:歌德;感伤主义;古典主义;希腊悲剧;《伊菲革涅耶》
美国戏剧
阿瑟·密勒在中国 韩德星
内容摘要:阿瑟·密勒与中国当代戏剧关系密切,其现实主义的批判立场与现代主义的戏剧艺术对我们甚至具有发生学的意义。要明确这种意义,除考察其对新时期戏剧的影响以外,
考证其文本在我国的传播与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基于此种目的,本文对密勒剧作在我国的译介、研究以及搬演情况做了历时性的梳理。
关键词:密勒;新时期戏剧;译介;传播
话剧《我是怎么学会开车的》:一次成功的诱惑  梁超 张锷 
内容摘要:沃格尔的戏剧《我的怎么学会开车的》以其出的喜剧手段成功地将观众诱出了心理舒适区,促使他们与剧作家一起将一个娈童罪犯“迎回”了人性的共同体。作为对小说《洛丽塔》的致敬之作,该剧与《洛丽塔》共有一个长期为学界所回避的直接意义:法律并不代表着绝对真理,我们应该坚持独立于法律话语之外的文学话语,让文学对位于而不是从属于法律。《开车》一剧还揭示了美国文化的其他集体无意识,例如“伤害指控”文化,暗示了创伤与成长的关系。作品的这种思想深度与作者的戏剧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nf-kb波拉·沃格尔;《我是怎么学会开车的》;《洛丽塔》;戏剧;美国
从家庭剧解析谢泼德两性关系的立场  何雁  赵国锋
内容摘要:作为美国当代剧坛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山姆·谢泼德一直以来都是以表现刚毅粗犷的男子汉气概、揭示丰富的男性世界而备受评论界的关注。本文试从女性主义的批判角度出发,对谢泼德在家庭剧中所揭示的两性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剧作家在这些作品中逐渐超越了男性视阈局限,把关注的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受伤的女性身上,并最终为我们昭示了一条想象的救赎之路:摆脱心灵的谎言,构建一种双性气质的理想状态,一个两性和谐共存的生态世界。
关键词:山姆·谢泼德;家庭剧;女性主义;两性关系;双性气质
田纳西﹒威廉斯剧作中的“南方淑女”形象新论  晏微微
莎士比亚研究
戏曲改编莎剧中的加减法                         熊杰平
—— 从李尔的开场白说开去
内容摘要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搬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般做减法,通过剔除副线、删减台词
、合并人物来满足戏曲“唱念做打”的时空需求。然而实践中往往发生了相反的情形,戏曲改编者会增加源文本中所没有的台词和人物,这种做加法的改编绝非仅仅因为剔除副线和合并人物后的结构调整而是戏曲在改编莎剧时试图展示其自身特,并体现目标语的文化植入。台词加减法在河北丝弦、京剧和湖北汉剧分别改编《李尔王》中李尔的开场白时表现得比较清楚,而增加人物或人物的出场在昆曲改编《麦克白》的《血手记》和京剧改编《驯悍记》的《胭脂虎与狮子狗》中较为典型。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 硫氰酸钠中国戏曲 改编 增加 删减
                     
陌生化理论视野下的镜与灯                    罗益民 杨林贵
——林兆华导演的莎剧《理查三世》与模仿传统的艺术转型
内容摘要:陌生化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操作方式,演出同样需要。林兆华十年前导演的话剧《理查三世》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这出戏通过形象的曲变、距离审美建设、装饰行动和去个性化,成功地实践了这一理论。这个实践说明:镜子说指导下的模仿审美行动,
以灯的理论启发,从一个深层次的侧面,完善和加深了模仿论的美学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也标志着模仿传统的艺术转型和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生动再现,是我国演出史上一大里程碑式的贡献。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0:3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234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戏剧   理论   进行   时期   美国   研究   人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