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一卷文综历史24题解读——“小我”的觉醒

2020年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24题解读-----“小我”的觉醒
【真题呈现】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
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真题探源】《史记·楚世家》: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真题解读】 betterwmf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自我分为“大我”和“小我”,“大我”强调集体意识,“小我”指自我意识。春秋时期,楚国国力日盛,不满足既有秩序,想要提升爵位等级,遭周王的拒绝,楚王熊通突破原有秩序自我封王。“小我”要求改变原有体秩序,开始从原有秩序中觉醒起来,挑战原有秩序,爵位制度代表原有的分封制,所以答案选D。其它选项,A和B的表述过于绝对,C的表述带有“开始”,内容上也需要区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不同。此题难度不大,我们分别从题干,选项,立意三个视角来解读此题。
1. 题干分析:
      两句话+设问,第一句是第二句所叙述事件的背景,第二句是第一句事件的发展,强调问题的发展演变:从向周王请求提升爵等级到自立为王。背后反映了王室的衰微,春秋时期诸侯开始挑战原有统治秩序,社会呈现大变革的时代特征。设问是一个很奇葩的设问,“这表明当时周朝”这个设问在历年高考试题和各种模拟试题中都没有出现过,可谓“设问”创新,不过这个创新总觉得有点为创新而创新,画蛇添足的感觉,“当时”和“周朝”都是指代时间概念的词汇,一般情况下很少有连用,我利用组卷系统搜索,“这表明当时”和“这表明春秋”、“这表明周朝”往年的模拟试题或者高考试题都有涉及,“这表明当时周朝”这种时间表意词的重复类设问,一题也没有。命题者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个设问有这几种问法1.
这表明当时,这样可能会引起歧义,当时是春秋的当时还是《史记》书写的当时?不同的当时指向答案完全不一样了。此类题目曾经在高考试题出现过参见“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这里的意在是司马迁的意在,这里时间词汇的重叠有助于避免歧义。其实只要把题干改为: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问题就不存在了。2.这表明春秋.周朝代替春秋,时间上同类替换,题目难度有所提高,但这种方式过于僵硬,试题的灵性没有了。命题者最终选择这样的一个重叠时间啰嗦的设问方式,算是这个题目的一个瑕疵了。
2.选项分析:
题干设问寻求创新,致使题干灵性不足,设问重复啰嗦,选项设置也那么残暴,“不存在”“消亡”绝对化词语的使用,不给学生做错的机会,大概命题者的“小我”认为学生可能会理解成西汉时期,这样A\B还是有一点迷惑性的。C选项带有“开始”一词,各种解题技巧重
730矿点关注的词汇。当然要排除C,还需要思考:有没有表达开端的叙述,领域范畴是否一致。题干的设置我们只能以为命题者为了降低试题难度才这样设置,笔者认为这样的选项设置,真的不好。
3.立意:
此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变革,属于先秦时期的政治史,题干中有时空(春秋时期楚国),有史料(史记)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表明周朝),唯物史观(发展的观点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革),题目贯穿核心素养。
【最牛模拟】
1.(2017·山西名校高一第二学期期中·1)公元前913年,楚国第一次称王。公元前704年,楚国打败随国,并让周桓王同意其称王。因周桓王不同意,楚君熊通就自立为“楚武王”,此为楚国第二次称王。这说明当时(  )
A.中央集权制已形成 
B.世袭制已不存在
C.君主专制得以确立 
八路足球
D.分封制遭到破坏
【专题训练】
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  )
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
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
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
2.周桓王在位时(前720年—前697年),将王朝大权交给歌公,免去了郑庄公左卿士的职务。郑庄公随即派人将王室的庄稼割走,后来也不再朝见天子。这一现象说明(  )莲文化
A.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南京东方卫报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井田制度走向崩溃 
D.等级制度基本消失
3.楚国是活跃在汉水和长江流域的一个国家。楚国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他们的封号太低,与其强大的国力并不相称。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由此可知(  )
A.楚国在军事上已经具备问鼎中原的实力
B.周楚两国征战给双方都带来深刻的影响
C.楚国“不服周”的态度纯属夜郎自大
D.商周沿袭而来的“天下观”在传播中受阻
4.据记载,周平王(公元前770—前720年)时,王室与郑国互不信任,相互交换质子;后来周桓王上台,起用虢公,剥夺郑伯的权力,郑伯派人割了王室洛邑的庄稼。这说明当时(  )
A.等级制度的丧失 
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土地制度的崩溃
D.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5.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称周边少数民族为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表明当时(  ):历史论文悦读分享
煤矸石砖A.各国严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B.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
C.民族消解了政治纷争 
 D.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
6.北宫錡向孟子请教西周的爵位等级与俸禄制度。孟子回答说详情已不可知,因为诸侯担心妨碍自身而将这方面的典籍销毁了,自己也只是听说过一些大概情况。这说明,当时(  )
A.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B.思想文化领域因循守旧
C.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视
D.中央集权思想开始出现
7.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
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
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8.东周时期,《春秋》等经传动辄将违反政治、文化礼仪的诸侯斥为蛮夷,就连卫、郑、晋、鲁等国也不例外,而一些边缘部族却因为做了符合周礼的事而被赞许为华夏。这反映了当时(  )
A.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思想文化高度繁荣
C.儒家维护礼乐秩序的愿望
D.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
9.东周初期,士人游说出仕四方,但只要还在“华夏”范围内出仕,便不算违背道义。但后来被视为蛮夷戎狄的秦楚吴越广泛招揽人才的现象也不再被非议。这种变化表明(  )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5:2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227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制度   楚国   秩序   爵位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