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

课时作业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兰州市一模]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餮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  )
A.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
B.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
C.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D.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
2.[2022·潍坊市5月高三模拟]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  )
A.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
新闻出版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文明之初性别分工形成
D集体劳作正在瓦解
3.[2022·河南省六市二模]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一定的认识。该情况(  )
A.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
B.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
C.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D.表明人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
4.[2022·梅州市二模]西周各诸侯国的统治区域有国与野之别,其居民分别称为国微弱信号检测人、野
人。遇有“国危”“国迁”和“立君”等重大事项,国君会征询国人的意见;野人是被征服地区传统居民,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得到保留但身份不同于奴隶。材料反映出西周各诸侯国(  )
A.带有集体统治和部族彩
B.未真正实施宗法制分封制
C.使西周政权趋于松散状态
D.民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主流
5.[2022·南通市大联考]西周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周代普遍建立地方自治政权,各民族也逐渐融合,各诸侯国共尊一主。这加强了人们天下共主、天下同源的观念,还把中心地带文化扩散到了周边地区,保证了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材料意在强调,分封制(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隐含着分裂割据因素
C.推动了文化繁荣
D.有利于统一大国形成
6.[2022·韶关市二模]西周实行乐悬规制,钟、磬等乐器要据规定摆放,歌者象征仁德,歌于堂上,舞者象征成功,舞于堂下。孔子赞其“言而履之”“行而乐之”。乐悬规制的推行(  )
A.传播了儒家的仁德思想
B.提升了西周贵族的文化素养
C.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扩大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影响
7.[2022·烟台市高三三模]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8.[2022·武汉市高三四月调研]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虽同处中原经济中心,但两国间还有着大量被称为“隙地”的荒地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藿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生产的进步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土地兼并的加剧
9.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曾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据《左传》记载,楚人在与他国交往中曾几次引用《诗》中词语,频率高于齐、秦等大国。同时楚人在国内议政也经常以《诗》为证。这说明(  )
A.儒学发源呈现多元趋势
B.华夷有别观念不复存在
C.进步文化影响日益深远
D国家统一已成各国共识
10.[2022·厦门开学考]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子路亦说:“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由此可见,儒家(  )
A.主张节用节葬的思想理念
B.注重礼制的精神实质
C.强调社会生活的等级差异
D.反对礼仪的外在形式
11.春秋后期,劳动人民由于生活所迫,进入贵族禁地从事山泽资源开发,贵族诬其为“盗贼”并出兵镇压;镇压无效后,改用征税的办法;战国初期,各诸侯国主动开放禁地,推行征税制度,美其名曰“赐民”。这种转变反映了(  )
A.贫富差距激化了社会矛盾
B.土地私有化促进社会发展
C.税制改革引发井田制瓦解
D.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转型
12.[2022·东北三省四市高三二模]战国时期的国家形态,已逐渐演变为“跨区域”的地域性国家;列国疆域内的居民,也不再是宗法等级制下的“小国寡民”状态,而表现为“多地域、多族”的特点,人口构成远较前代要复杂得多。这一状况说明(  )
A.宗法分封制的影响已经消除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态正孕育
C经济交流导致政治制度变化
天津信息港D.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逐步形成
13.[2022·湘西自治州三模]下表所示为西周早期至春秋时期“君子”内涵的演变。据表可知,这一时期(  )
西周早期
官员、绅士等贵族阶层
西周中期
有德行的贵族统治者
春秋时期
有德之人
A.官僚政治开始萌芽
电路板识别B.贵族政治开始衰落
C.人文意识得到发展
D礼乐文化走向瓦解
14[2022·宣城市二模]古代中华文化是多元发生的,各地区、各民族因自然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的文化,这种状况在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得到极好的体现。材料表
明,百家争鸣(  )
A.凸显了各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B.结束了中华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
C莲必治.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融和认同
D.开创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特质
15.[2022·临沂市高三二模]《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  )
A.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
C.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
D.慎终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
16.[2022·如皋市一模]下表是关于周、郑关系的一些记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  )
时间汾渭盆地
内容
公元前720年
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
公元前720年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公元前707年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A.兼并战争初露端倪
B.传统纽带关系弱化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
17.(14分)[2022·北京市海淀区期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今天湖北境内,中国的传世文献从来没有记载过周代一个叫曾国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现却证明历史上湖北的随州确实存在着一个姬姓曾国。史籍中明确记载这一地区只有一个随国,但却从未见随国青铜器出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不一致,引发了学者们关于“曾国”和“随国”两个国名关系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曾随为一国,有的学者认为曾国绝不可能是随国。
直到2019年,这场争论才得以平息。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枣树林发现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出土铜器2 000余件,其中礼器近600件。三组大墓的墓主人分别为曾公求及其夫人渔、曾侯宝及其夫人芈加、曾侯得,三组大墓均出土有编钟,同一墓葬均出土带有周文化和楚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因素的铜鼎。以下为曾侯宝夫人、楚王女儿芈加墓出土的部分文物及其铭文:
铭文:楚王媵随仲芈加大意为:楚王嫁女儿芈加到随国的陪嫁。
铭文:伯括受命,師禹之绪,有此南洍。余文王之孙,穆侯元子,出邦于曾……以长辝夏。
大意为:伯括受命,遵循大禹的功业,被分封到南土,在曾地建邦。我是周文王的后裔,穆侯的长子,通过统治曾国,光大“夏”的功业。
(1)考古发现如何解决了“曾随之谜”?(6分)
(2)此次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周代的哪些史实?结合材料加以说明。(8分)
18.(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0年代,王国维发现,甲骨文中的商王名号与史记中的商王世系可以相互对应。王国维进而推论道:“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三民书局《历史(第二册)》
材料二 最早的包含有商王名字的文字记载是出土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然而,这些文字材料中没有任何关于夏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商的世系。夏商世系出现于更晚的战国至汉代文献中,其中引用最为频繁的是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其成书比商王朝晚七百年以上。——许宏、刘莉《关于二里头遗址的省思》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12:22: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227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出土   材料   记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