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题    目: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专业班级:视觉传达设计2014级4班
*    **黑云摧城****
学    号:
2015年11月25日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企业医生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 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 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
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尤其隋、唐时代。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此后,宋、明时代,中日两国的通商往来也比较频繁。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日两国互相借鉴,共同进步,截至现代西方文明进军亚洲前,日本一方面从属于中国的文明圈,另一方面,又作为岛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
(二)近代时期日本的侵华战争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发生在中国的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两国的历史进入以发展资本主义为内容
的近代史时期。近代发端,中日两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命运。但是由于西方帝国主义侵略重点不同,由于中日两国的当政者面对西方侵略的措施有异,两国的发展道路却截然相反,中日两国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巨大变化。
(1)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开始对中国进行侵略。
(2)甲午战争后日本成为列强的重要成员之一,妄图灭亡并独吞中国。
(3)抗战胜利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闰,中日关系掀开了新的一页。
(三)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往来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并逐渐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日本被美国单独占领后,进行了历史性的民主改革,特别是制定了和平宪法,保证了日本的和平发展。中国的变化亦翻天覆地,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宣告成立,以全新的形象登上世界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在美苏的冷战体制下处于两大不同的阵营中,官方正式关系长期处于断绝状态。但日本民间要求对华友好、开展贸易的呼声很高,日本成立了一大批友好组织。
1972午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偕大平正芳外相访华,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和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从而使战后中日之间持续20余载的冷战型政治隔绝状态宣告结束。
二、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原因
中日关系现在进入了两千多年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强 ”型关系,至少双方已经没有一方是“ 弱者”,这种状态与过去的历史纠葛相联系,很可能出现当双方遇到矛盾的场合谁也不肯示弱的局面,而且当任何一方的政府在双方交涉中采取外交上所必要的妥协时,往往会被部分民众视为“ 软弱”,从而承受巨大压力,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更增强了“民意”对政策的影响 在这种压力面前,双方政府外交部门首当其冲,其权威性和灵活性受到严峻挑战。 但是,中日两国从各自国家乃至亚洲和平发展的利益出发,从维护“与世界潮流和双方国家利益相一致”的中日关系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引导各自国家因两国实力变化所致的不同形式的民族情绪,应该有可能避免两国在相互政策上的 “强强对抗”。然而,2012 年正值中日复交 40 周年,两国关系却未见回暖的迹象,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感情跌到复交以来的最差状态, 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频的表现,中国方面
依然以维护中日关系大局为重,勉为其难,柔中有刚,沉着应对,力求避免两国关系陷入对抗状态其结果,2012年这个本可作为改善两国关系的十年一遇的契机,实际上变成了中国方面与日本的理性力量及有识之士竭力挽救中日关系的“解困之年”。
那么,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趋向强硬? 在这种强硬的姿态后面,日本究竟在想些什么? 日本国内政治与社会思潮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梅森素数第一个原因仍然根源于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由于日本未能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历史并真正认识这段历史的本质,导致很多人特别是政治家倾向以战前的思维模式“ 度中国之心”,担心中国军事力量崛起以后,也会像战前日本军国主义者那走上对外扩张之路,日本对曾遭受过其侵略的中国的崛起不仅感到 威胁 而且感到“恐惧”,这种恐惧驱使日本虚张声势,在事实上进入对中“备战”状态, 其对华强硬政策其实是一种虚弱的表现。
第二个原因是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不愿意看到中日两国走近。因为在美国看来,中日如果团结起来,美国在亚洲的“存在感”和利益就会受到排挤和削弱。而从日本方面看,加强日美同盟关系,对付中国就有了底气,特别是在钓鱼岛问题上有美国做后盾, 就可以对中国强硬, 而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反过来又可获得美国以更明确的防卫支持作为回报
日本对中国强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日本依然受美国操纵。
第三个原因在于当今正值日本国内政治乱局一些政客企图以对华强硬来赢得国内选票,特别是一些地方政治人物异军突起,大胆涉猎外交与国政,各人等都想抓住“乱世出英雄“的机遇,展示一下独特的“英雄”风采.
现代产业体系第四个原因在于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很不适应的纠结心理,日本人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心理特别强烈.对中国军事崛起的恐惧、 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感情加上钓鱼岛领土争端的升温,导致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不是随着中国的发展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差,在部分政客和媒体的炒作下,日本国民的“对华好感度”更降到了复交以来的最低点 这种状况导致掌权者觉得, 越是采取对中国的强硬政策在政治上对自己越有利,同时这种状况也为占据某些地方领导职务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所利用,挖空心思“叉”激怒中国,而中国越是被激怒,他们就越可以借此进一步煽动“中国威胁论”,在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气氛中浑水摸鱼,谋求实现他们自己或后代的个人政治野心。
至2012年年中,钓鱼岛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加严重。中国历来主张不使用军事力量而以和平方式解决钓鱼岛问题。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对使用军事力量解决钓鱼岛问题有所畏
惧。为和平解决钓鱼岛问题,中国必须不断寻机加强对钓鱼岛岛的控制力。中国今后应该且能够采取的措施很多,有一点可以做的就是,中日两国的学者应为解决钓鱼岛问题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同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对解决中日间历史认识问题发挥作用那样。通过两国学者的共同研究,在两国共同发布相关资料及观点主张,使两国民众更多地了解对方的资料和观点,知晓钓鱼岛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委,冷静客观地倾听对方的意见,从而将石原一类狂热的民族主义者边缘化,这样就有可能实现令双方满意的钓鱼岛问题的最终解决。
三、21世纪的经济展望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2008年的岁末,我们迎来了21世纪的第一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其影响力直逼上世纪30年代引发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的“泡沫经济”带来的次贷危机之后,中日两国的经济也陷入发展低潮。那么如何在这不利的大环境下,做好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双赢互惠呢?
胎膜破裂
首先,坚持和平发展, 互为合作伙伴, 互不构成威胁。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经验的相当宝贵的,值得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借鉴。二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关系,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物产资源为两国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日本的高新技术
则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日本至少仍拥有他国尚难以比拟的若干优势:(1) 日本的经济基础雄厚,生产技术先进,其劳动生产率位居世界第一;节约原材料与低能耗堪称世界之最。(2) 日本工业产品更新之快、“一号机进口,二号机国产,三号机出口”生产更新战略,令世人为之折服。(3) 日本的生产全面质量管理闻名遐迩,驰名世界,其名牌产品物美价廉而覆盖国际市场乃不争的事实。(4) 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其环保成效之显着,从其全国犹如一个大花园即可见其一斑。(5) 日本教育百年大计之成效,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人才因素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产建设中,其巨大潜力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者在新世纪的结合,必将创造出一个产品时代的辉煌,很好的抵制经融风暴。而在这期间,我们需要虚心学习,以一个大国的姿态,掌握机密技术,为自身发展打下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81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日本   中国   历史   发展   两国   钓鱼岛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