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_碳汇及其碳足迹变化分析_王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21(7):133-
141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ttp
:∥xuebao.cau.edu.cnDOI:10.11841/j
.issn.1007-4333.2016.07.17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及其碳足迹变化分析
王梁1 赵杰1,2
 陈守越1
(1.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0;2.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太原030006)摘 要 依据2002—2013年山东省17地市农业投入、播种面积以及作物产量等统计数据,对全省各地市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碳源、碳汇估算,从中分析其变化规律,并探讨造成碳源、碳汇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农田系统具备较强的碳汇能力,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碳排放量,两者的总量之比为4.32∶1;碳吸收量和碳汇量呈
增加趋势,碳排放量和碳足迹呈降低趋势;农田生态系统表现出较大的碳生态盈余,碳足迹占同期耕地面积的比值呈现降低趋势,2002年为27.71%,2013年为20.96%;17地市之间单位面积碳汇量和单位面积碳足迹存在明显差
异,2013年单位面积碳汇量最高的为德州市(6.20t/hm2)、最低为威海市(3.02t/hm2
),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的威海市为0.26hm2/hm2、最低的泰安市为0.08hm2/hm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碳足迹
中图分类号 K 901   文章编号 1007-4333(2016)07-0133-09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5-10-
12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ZR2015DL002);临沂市科技惠民计划(20
15HM004);国家星火计划(2015GA740064)第一作者:王梁,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学研究,E-mail:wangliang
.cn@163.com Analysis of ecosystem carbon sources/sinks and carbonfootprint in farmland ecosystem of Shandong 
ProvinceWANG Liang1,Z
HAO Jie1,
2,CHEN Shou-yue1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Linyi University,Liny
i 276000,China;2.Institute of Loess Plateau,Shanxi University,Taiy
uan 030006,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
tatistical data(agricultural investments,crops areas and crops output)of 17cities from2002to 2013in Shandong Province,the farmland ecosystem carbon and carbon sinks and its changing rules of entireprovince was estimated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caused carbon sources and carbon sinks’spatial and temporalchanging were explored.The results show that:Agricultural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holds a powerful carbon sinkcapacity,the amou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arbon emissions,and the rate of thetotal amount between them is 4.32∶1;The amount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carbon sinks is apparently displayingan increasing tendency,the 
amount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footprint shows a decreasing tendency;The farmlandecosystem displays a promising carbon ecological surplus,while the ratio between footprint area and farmland area isdropping,which was 27.71%in 2002and 20.96%in 2013;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among the 17cities on perunit area of carbon sinks and carbon footprint.In 2013,the highest amount of per unit area carbon sinks is Dezhou City
(6.20t/hm2);the lowest is Weihai City(3.02t/hm2
).The highest per unit area of carbon footprint is Weihai City(0.26hm2/hm2),the lowest is Tai’an City(
0.08hm2/hm2).Keywords farmland ecosystem;carbon source;carbon sink;carbon footp
rint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经人工干预而形成的半自然生态系统,既是重要的碳源也是重要的碳汇。一方面,农业活动作为重要的碳排放源,CO2及
CH4的排放量分别占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1%~25%和57%[2]
;另一方面,全球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巨大的碳储存库,碳储存量占全球碳储存量
100a农田土壤可固定碳40~80Pg4-5
生态系统中农业活动的固碳潜力可达182.10Tg/a(1Tg=106 t)[6]。通过计算、分析农田系统碳源碳汇,有助于掌握农田系统在陆地碳循环中的地位,同时对于促进农田固碳减排,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7]。目前,我国对农田系统碳源碳汇的研究,局限于沿海地区、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河北省、江苏省、重庆市等少数省市[7-13],其研究成果在
计算碳排放量时没有考虑土地翻耕、农用柴油等因素,在计算碳吸收量时也未能将各类作物含水率以及蔬菜作物等纳入计算范围,对计算碳源、碳汇的精确性有一定影响。
碳足迹是指由某种活动(或者某种产品生命周期内累积的)直接或间接引起的CO2排放量的度量。随着大气中CO2浓度的持续提升,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明显,碳足迹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成为国内外生态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14-15]。国外研究主要进行碳足迹的计算和评价,进而提出减少碳足迹的对策和建议以及建立碳足迹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分析[16-17];国内学者对碳足迹概念及核算、碳排放及产业碳足迹核算、土地变化及人均碳足迹测算、碳足迹影响及改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7,18-21],但较少涉及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领域。在农田生态系统领域开展碳足迹研究,对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
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大省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2002—2013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与碳足迹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减轻碳足迹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区域概况
山东省地处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全境东西最宽约为700km,南北最长约为420km,总面积约为15.71万km2。中部地区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东部半岛地区以波状丘陵为主,西部以及北部地区主要属于平原地形,平原约占55%,山地丘陵约占30%。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类型,表现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全国第一。农作物种类较多,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花生、蔬菜等。本研究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对农业活动导致的碳排放量和农作物碳吸收量的测算,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时空分布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2 数据来源
2002—2013年山东省17地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农作物产量以及历年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田灌溉面积等数据,均来源于2003—2014年的《山东省农业统计年报》和《山东省统计年鉴》。
1.3 研究方法
1.3.1 碳源汇概念界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指出,“碳源”是指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气溶胶或者有
排放温室气体前兆的过程或活动,“碳汇”是指移除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任一过程、活动或机制[22]。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受人为控制的开放系统,包括生态过程、技术过程及经济过程,构成农田生产过程的生态系统、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8,9]。本研究在估测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时,以农田生产的技术系统为边界,将农田中农用化学品使用、农业机械使用、农业生产燃料动力、土壤翻耕、农田灌溉作为主要的碳排放途径,将农田作物全生育期碳吸收作为碳吸收的主要途径。
1.3.2 碳足迹概念界定
碳足迹概念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由于各国学者对其内涵的理解程度不同,导致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碳足迹的定义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指由于某种活动(或某种产品生命周期内累积的)直接或者间接引起的CO2排放量或温室气体转化的CO2等价物排放量;第二种定义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CO2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前者指的是碳排放量,后者是指碳排放的占地面积。本研究为便于进行区域性生态承载力的比较以及与其他生态足迹组分的合并,采用后一种定义。1.3.3 碳排放量估算方法
谣言传播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业投入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农业灌溉以及农田翻耕
 第7期王梁等: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及其碳足迹变化分析
等。本研究将碳排放的估算公式定义为:
Et=Ef+Ep+Em+Ee+Ei+Es+Eg(1)
式中:Et为碳排放总量,t;Ef、E
p、E
分别为使用化
肥、农药、农膜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所导致的碳排放量,t;Ee为农业机械运输使用电能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t;Ei为农业灌溉过程中间接耗费化石能源所导致的碳排放量,t;Es为农业机械运输使用柴油直接或者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t;E
汤姆叔叔视频18以上观看
为农田翻耕破坏土壤有机碳库导致的碳排放量,t。
各种碳排放源碳排放的计算公式如下:
Ef=Gi×Ai(2)式中:Gi为i类化肥的使用量,t,主要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四类肥料;Ai是为化肥类型转化系数,4类肥料的转化系数分别为1 740.00、165.09、120.28以及380.97g/kg。
Ep=Gp×B(3)珍珠猪毛菜
式中:G
数值模拟为农药的使用量,kg;B为农药转化系数(4.934 1kg/kg)。
Em=Gm×C(4)式中:Gm为农膜的使用量;C为农膜施用转化系数(5.18kg/kg)。
Ee=(Ae×D)+(We×F)(5)式中:Ae为农作物的种植面积,hm2;D为农田耕作转化系数(16.47kg/hm2);We为农业机械总动力,kW;F为农业用电转化系数(0.18kg/kW)。
Ei=Ai×G(6)式中:Ai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hm2;G为农田灌溉转化系数(266.48kg/hm2)。
Es=Gs×J(7)式中:Gs为农业机械柴油的耗用量,t;J为柴油消耗的转化系数(0.592 7kg/kg)。
Eg=Si×H(8)式中:Si为农作物播种面积,hm2;H为农田翻耕转化系数(312.6kg/hm2)。
农药、磷肥、钾肥和柴油的碳排放系数引自于West等[23]的研究成果;氮肥的碳排放系数引自于逯非等[24]的研究成果;农膜等的碳排放系数引自于田云等的研究成果[25]。公式的编写根据孟成民等[10]、段华平等[26]、周陶等[7]的研究成果修订得到。1.3.4 碳吸收量估算方法
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全生育期对碳的吸收量估算采用谢鸿宇等[27]的方法,计算方法如下:Ct=∑iCd=∑iCfDw=∑iCfYw(1-wi)/Hi
(9)式中:Ct是为区域作物碳吸收总量;i为农作物的种类;Cd为i类农作物全生育期对碳的吸收量;Cf是为i类作物光合作用合成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要吸收的碳,即作物的碳吸收率;Dw为i类作物总生物量;Yw为i类作物的经济产量;Hi为i类作物的经济系数。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13,28]。
表1 我国主要农作物和经济系数、含水率和碳吸收率Table 1 Main crop and economic coefficient,
water cut and carbon uptake rate in China
作物
Crop
经济系数
Economic
coefficient
含水率
Moisture
content
碳吸收率
Carbon
absorption rate
小麦Wheat 0.40 0.12 0.485 3
玉米Maize 0.40 0.13 0.470 9
水稻Rice 0.45 0.12 0.414 4
高粱Sorghum 0.35 0.13 0.450 0
谷子Millet 0.40 0.14 0.450 0
豆类Beans 0.35 0.13 0.450 0
薯类Tubers 0.70 0.70 0.422 6
棉花Cotton 0.10 0.08 0.450 0
花生Peanut 0.43 0.10 0.450 0
蔬菜Vegetables 0.65 0.90 0.450 01.3.5 碳汇估算方法
Nc=Ct-Et(10)
Nu=Nc/Si(11)式中:Nc为农田生态系统的净碳吸收量,t;Ct指农作物全生育期的碳吸收量,t;Et指农业投入带来的碳排放量,t;Nu为单位播种面积碳汇量,t/hm2;Si为农作物播种面积,hm2。
1.3.6 碳足迹估算方法
本研究碳足迹估算采取段华平等[26]的研究方法,计算公式为:
CEF=Et/NEP(12)
NEP=Ct/S(13)式中:CEF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hm2;Et为农田投入碳排放总量,t;NEP为农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的碳吸收能力,即每公顷农田1年的碳吸收量,t/hm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第21卷 
Ct为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有农作物全生育期碳
吸收总量,t
;S为耕地面积,hm2。将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和该区域生态承载力(耕地面积)进行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么将出现生态赤字;反之表现为碳生态盈余,计算公式为:
CED=CEF-CEC(CEF>CEC)
(1
4)CER=CEC-CEF(CEF<CEC)
(1
5)式中:CED为碳生态赤字;CER为碳生态盈余;CEC为生
态承载力(耕地面积)
。2 结果与分析
2.1 山东省农田系统碳排放变化分析
表2示出2002—2013年山东省主要碳排放途径,可见,2
002—2013年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特征。碳排放总量自2002年1 2
26.06万t增加到2007年的1 
284.67万t,增长了58.61万t,年平均增速为0.
94%,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量由2002年的1.11t/hm2上升到2007年的1.20t/hm2
,上升了0.09
t/hm2
,年平均增长率为1.57%,这主要与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持续增加以及农业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有关。2007—2013年期间,
山东省农田系统碳排放总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从2007年的1 284.67万t减少到2013年的1 217.08万t,下降了67.59万t,年平均增速为-0.90%,
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量由2007年的1.20t/hm2
下降到2
013年的1.11t/hm2,减少了0.09t/hm2
,年平均增长率为-1.29%。这表明山东省积极调整农业
结构,在固碳减排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分析山东省2002—2013年农田生态系统七种主要的碳排放途径(表2),结果表明:化肥施用产生的碳排放占整个碳排放过程的比例最大,达到3
1.85%,但是随着年份的推进,该比例呈现出减少的趋势,至2013年降至30.65%;2013年山东省化
肥施用强度为430.61kg/hm2
,远高于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警戒线225kg
/hm2;土壤翻耕和农膜使用的碳源排放量分别占总排放量的27.38%和13.45%,其余途径碳源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27.32%。化肥、农药、农膜引起的碳排放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前期增加是由于农民为提高农作物产量而加大对相关农资的施用,后期减少是因为山东省近年来大力倡导发展无公害农业、绿农业、有机农业的结果。农业机械、农田灌溉导致碳排放量呈现逐步上涨的趋势,这表明山东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表2 2002—2013年山东省主要碳排放途径碳排放量
Table 2 Comparison of major carbon emiss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2to 2013 104 
年份Year化肥Chemicalfertillizer农药Farmchemical农膜Ag
riculturalfilm农机Farmmachinery灌溉Irrigation柴油Diesel翻耕Tillage合计Total2002 400.86 80.77 151.36 19.66 127.84 100.22 345.35 1 226.062003 389.67 84.32 158.35 19.43 126.87 102.06 340.27 1 220.972004 399.70 75.94 169.49 19.32 127.03 99.35 336.86 1 227.692005 411.97 76.77 171.77 19.34 127.64 111.09 335.61 1 254.192006 424.51 84.52 177.93 19.39 128.40 114.07 335.35 1 284.172007 427.74 81.76 176.74 19.45 128.89 114.85 335.24 1 284.672008 388.68 85.61 166.43 19.59 129.69 108.26 336.48 1 234.742009 381.19 83.39 162.55 19.75 130.49 106.22 336.93 1 220.522010 379.23 81.36 167.31 19.91 132.05 110.61 338.18 1 228.652011 373.36 81.31 164.88 20.07 132.89 109.79 339.65 1 221.952012 376.40 79.93 164.78 20.13 132.89 106.43 339.70 1 220.262013 primer3
373.00 
78.16 
165.09 
20.37 
133.83 
103.51 
343.12 
1 
217.08  图1是2内燃机学报
013年山东省各市碳排放总量及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量对比图,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各
地市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较大。排放总量最大的是潍坊市(1
39.59万t),631
 第7期王梁等: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及其碳足迹变化分析碳排放总量最小的是莱芜市(9.19万t);2013年碳排放总量中,潍坊市、菏泽市、临沂市、德州市、聊城市位居前五位,占全省碳排放量的比例接近50%。这主要是由这五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大,
农业化学品
  1.济南市Jinan City;2.青岛市Qingdao City
;3.淄博市ZiboCity;4.枣庄市Zaozhuang City;5.东营市Dongying City;6.烟台市Yantai City;7.潍坊市Weifang City;8.济宁市Jining 
City;9.泰安市Taian City;10.威海市Weihai City;11.日照市Rizhao City;12.莱芜市Laiwu City;13.临沂市Linyi City;14.德州市Dezhou City
;15.聊城市Liaocheng 
City;16.滨州市Binzhou City;17.菏泽市HezeCity
。下图同,the same below.图1 2013年山东省各市碳排放总量及
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量对比
Fig.1 Comp
arison of total carbon emissions andcarbon emissions per-unit sown area inShandong 
Province of 2013的投入以及资源能源消耗总量较大引起的。单位播种面积碳排放量前三位的城市依次为威海市、烟台
市和日照市,分别达到1.76、1.59、1.44t/hm
。后三名分别是泰安市、菏泽市、济南市,依次是0.88、
0.96、0.98t/hm
,这体现出山东省各地市在农业发展方向、发展特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2.
2 山东省农田系统碳吸收变化分析分析2002—2013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碳吸收量的
对比(表3)发现:自2002年开始山东省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2年的4 
423.97万t上升到2013年的5 805.44万t,增长了1 381.47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2.50%;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量自2002年起同
样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由2002年的4.00t/hm
上涨到2013年的5.29t/hm2,上升了1.29t/hm
,年平均增长率为2.57%,这主要是由于山东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推动惠农政策实施,保障粮食播种面积以及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使得在总体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的情况下,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还可稳步提升。
进一步分析2002—2013年山东省各类主要农
作物全生育期碳吸收量的变化(表3),结果表明小麦和玉米的碳吸收量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分别占碳吸收量的38.32%和33.88%,并且自2002年起,
表3 2002—2013年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碳吸收量
Table 3 Carbon uptake of major crops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2002to 2013 104 
年份Year
小麦Wheat
玉米Maize
水稻
Rice高粱
Sorghum谷子
Millet豆类Beans
薯类
Tubers棉花
Cotton花生
Peanut
蔬菜Vegetables合计Total2002 1 651.73 1 347.89 88.62 7.21 12.62 85.29 40.19 298.91 314.44 577.06 4 423.972003 1 670.92 1 445.18 63.12 7.14 12.44 91.85 50.32 363.00 334.95 604.33 4 643.252004 1 691.77 1 535.44 73.41 6.47 11.71 84.78 44.54 454.45 344.06 615.02 4 861.642005 1 922.35 1 777.42 77.63 5.49 10.33 75.97 36.06 350.37 338.98 595.87 5 190.482006 2 01
7.65 1 803.92 86.39 5.59 9.00 73.17 37.88 423.56 334.37 575.26 5 366.792007 2 130.59 1 860.45 89.26 2.54 4.58 47.25 31.96 414.37 306.62 577.55 5 465.172008 2 171.82 1 933.10 89.48 2.46 4.37 46.60 32.41 430.81 317.49 597.81 5 626.362009 2 185.82 1 968.01 90.78 2.34 4.30 46.67 33.75 381.38 311.65 618.73 5 643.422010 2 197.88 1 978.84 86.41 1.73 5.19 45.60 34.29 299.78 319.33 625.21 5 594.262011 2 246.27 2 026.57 84.25 1.73 5.64 48.15 34.07 324.82 318.90 635.60 5 726.022012 2 326.96 2 042.79 83.78 1.77 5.70 44.58 33.65 289.18 328.38 649.80 5 806.582013 2 368.92 2 014.76 83.98 1.67 
5.44 44.82 3
4.53 257.09 325.58 668.64 
5 
805.447
31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12: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7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农田   农业   排放   足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