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诗词鉴赏

【导语】⽑泽东诗词意境⾼远,蕴涵丰富,表达了⽑泽东的⼼路历程、伟岸⼈格和光辉思想。⽑泽东诗词因为“有我”,显得⾃然真切;因为“⽆我”,彰显伟岸崇⾼。下⾯是分享的经典的⽑泽东诗词鉴赏。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的⽑泽东诗词鉴赏
  忆秦娥·娄⼭关
  ⽑泽东〔近现代〕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霜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如海,残阳如⾎。
  赏析
  这⾸《忆秦娥·娄⼭关》是⽑泽东在娄⼭关战役胜利之后所写,最早发表于《诗刊》1957年1⽉号,发表时没有标明写作时间。1963年12⽉⼈民⽂学出版社出版《⽑泽东诗词》时,将写作时间标明为“⼀九三五年⼆⽉”。这⾸词上阕写的是红军向娄⼭关进军的途中,下阕写的是娄⼭关战役胜利之后的景象。
拓扑学  这⾸词以“西风烈”三字起笔,⽓势如虹。在苍茫的云贵⾼原,时常有⼤风吹过。会值清晨,诗⼈置⾝此地,⾸先感觉的就是⽆处不在的西风。⽑泽东在形容西风的时候,⽤了⼀个“烈”字。此处这个“烈”字通“颲”字,《说⽂解字》中释道:“烈,⽕猛也”;“颲,烈风也”。颲、烈,⼆字同源。⽑泽东拿本意形容⽕猛的“烈”字来形容西风,⽣动形象地写出了西风的阔⼤和威猛,像熊熊⼤⽕燎原⽽⾄,成功地烘托出苍茫甚⾄有点悲凉的氛围和基调来。
  第⼆句是“长空雁叫霜晨⽉”。在辽阔的⾼原上,秋风如此之⼤,任何声⾳都可以传得清晰悠远,尤其是声声感发⼈思的雁声。循着雁叫之声,诗⼈抬头望去,只见霜降四野,⽉照⼋荒。“霜晨⽉”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下的情景和氛围。“霜晨⽉”,既可按照字⾯意思解释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空的⽉亮,但如果理解为晨⽉之光皓洁如霜,亦未尝不可。意境浑然,思致动⼈。
  紧接着,按照词牌要求,诗⼈叠韵⽽继⽤“霜晨⽉”。如果说前⾯的“霜晨⽉”写的是皓⽉当空,霜降晨曙的话,第⼆个“霜晨⽉”写的应该是⽉光泻地的意境了。顺应着这个叠韵效果,很⾃然地从天上转到地上,从⽽⾃然地引出了“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以此来收结上⽚,深得作诗“不烦绳削⽽⾃合”(黄庭坚《与王观复书》)之妙。
  上阕这四句写景,实则⾮⾃然之景,实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国维所说的“景中有我”,实在是写情中之景,以表达景中之情,写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这⾥的景物描写其实不过是作者的真实感受的外
化景象,是作者当时的⼼情投射在周围景物时所看到的事物。正因为寒冷,才觉得西风烈,正因为路难⾏,才觉得霜重;正因为⼼情沉郁,才听得雁叫凄苦,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也正是红军当时冬夜⾏军的真实写照。上阕的整体⾊调的灰暗的,天⾊未亮,凄风冷⽉,⾏军困苦,可谓没有⼀点亮⾊。上阕确定的基调是阴沉抑郁的,⼀句“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让⼈变得⼼情沉郁。
  下阕上来起始⼆句,⼀⽚的凄厉悲壮,豪⽓突升,⼀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关激烈的战⽃,⽽是指明即便关⼭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照⼀般的章法写来,下阕可以写⼈之困顿,路之艰难,以抒⾏军艰难之慨,进⽽深化这种基调,写成⼀⾸写长征路难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没有如此,⽽是笔锋⼀转,横空出世,全词的调⼦来了⼀个⼀百⼋⼗度的⼤转弯。
  下阕的开头,虽然语调⽐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作者通过“铁”这⼀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得极妙,让⼈有超现实之感。因⽽已被⼴泛传诵,成为佳句。⽽句中的“漫道”⼆字却⼜展露出藐视艰⾟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的内涵极为丰富。
  “⽽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然延伸。“迈步”就是举⼤步,经过战⽃,“雄关”⽽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的奋发突破之情。这⽀⾰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和⽆畏勇⽓就出来了。激抒⾃⼰⼀腔英雄豪⽓以及对获胜的信⼼。诗⼈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词以“苍⼭如海,残阳如⾎”这两个景句来收笔,极有情味。前⼀句写⼭。“苍⼭”即青⼭。既写出了⼭的颜⾊,也隐约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说⼭峦起伏不尽,就像碧波万顷的⼤海。不仅展现了壮阔的⼭景,也表明了作者是站在⾼处眺望,⼀股雄壮的⽓概萦绕于句中。后⼀句写⼣阳。“如⾎”是说⼣阳像鲜⾎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通过这⼀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反顾、不怕牺牲的伟⼤精神。这也是对词的前阕及后阕⾸句中“真如铁”所蕴含内涵的回应。这两个⾊彩鲜明的⽐喻句既描绘了景物,⼜饱含着感情。写的是黄昏景象,从凌晨写到黄昏,乍看跳跃起伏,前后不太连贯,但作者正是利⽤了这种时空上的错位,描写了这样的⼀幅景象:天亮复天暝,红军经过⼀夜⼜⼀天的急⾏军,早已过了险峻的关⼝,击败敌⼈,占领了娄⼭关,把困难和艰险抛到了⾝后。⼀天激战后,遍地硝烟,⾎流成河,英勇的红军战⼠倒在了战场上,他们的鲜⾎染红了娄⼭关的崇⼭峻岭,⽽红军的旗帜在烈烈西风中飘扬,在⼣阳中显得格外地鲜红。
  此时诗⼈伫⽴于娄⼭关之巅遥看远处连绵起伏的⼭脉莽莽苍苍,如⼤海⼀般深邃,⽽黄昏的⼣阳渐渐落下,剩余的⼀抹霞光如⾎⼀般映红了天际。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写意之境界,⽽这种⼤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类。李⽩《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王国维在《⼈间词话》中评⽈:“寥寥⼋字,遂关千年登临⼝。”⽽⽑泽东这最后⼆⾏博⼤
苍茫之⽓与李⽩有同⽓相呼应之感,同时⽑泽东这⼆⾏还更多⼀些英雄之⽓与壮丽之⽓。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体,⽔融。⽽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调,下阕取暖⾊调,⾊彩对⽐强烈,感情对⽐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代伟⼤指挥若定的⽓魄。通篇只有四⼗六个字,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幅出⾃⼤师⼿笔的简笔画,笔简⽽意⽆穷,勾勒出⼀幅雄浑壮阔的冬夜⾏军图,表现了作者⾯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度和胸怀。
2.经典的⽑泽东诗词鉴赏
  七律·⼈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泽东〔近现代〕三氧化二钴
  钟⼭风⾬起苍黄,百万雄师过⼤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间正道是沧桑。
  赏析
  “钟⼭风⾬起苍黄,百万雄师过⼤江。”钟⼭即紫⾦⼭,在南京市东⾯。苍黄同仓皇,状匆忙、急迫。指南京突然受到⾰命暴风⾬的袭击,因为⼈民解放军的百万⼤军渡过了长江,占领南京。原来南京政府代总统李宗仁派邵⼒⼦、张治中等到北平去参加国共和谈,经过半个⽉的商讨,4⽉15⽇,由中共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4⽉20⽇,南京政府拒绝接受。当时蒋介⽯苦⼼经营了三个半⽉的长江防线,⼈民解放军只⽤三天时间就冲破长江防线,占领南京,显得⾮常突然,故称苍黄。⼜,苍黄,还有由青⾊变为黄⾊的意思。所以“起苍黄”,⼜有形势变化,改朝换代之意。因此这句话是模状格,描写⼈民解放军很快占领南京;是借代格,借钟⼭来代替南京;是⽐喻格,⽤风⾬来⽐战争进攻;是双关格,苍黄既指紧迫,⼜指变化。这⼀句⽤了四种修辞⼿法,⼜有⼤⽓磅礴的⽓势。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慷。”“虎踞龙盘”讲南京形势优异。三国时诸葛亮看到吴国都城建康(在今南京市南)的地势,曾说:“钟⼭龙盘,⽯头虎踞,帝王之宅。”(《太平御览》⼀五六引张勃《吴录》)⽯头城,在今南京市西⽯头⼭后。“今胜昔”,⼈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形势更好了。原来南京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都,反动政府在这⾥发号施令,危害⼈民。现在被⼈民解放军占领,成了为⼈民服务的⼤都市,⾃然胜过从前。⼈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了国民党反动政府,是翻天覆地的⼤事。这⾥作“天翻地覆”,因为要与“虎踞龙盘”相对。“慨⽽慷”,感慨⽽激昂,指⼈民解放军终于*了国民党反动政府,这是他们和全国⼈民的⼼情共同感慨⽽激昂的。本于曹操《短歌⾏》:“慨当以慷。”这
句原来先说“龙盘”,后说“虎踞”,现在把位置倒⼀下,“天翻地覆”,原来说“翻天覆地”,也把字⼉倒⼀下,这是倒装格,适应律诗格律的需要。“慨⽽慷”是引⽤格。
  上⾯四句是历史纪实,着重叙述,写得有声有⾊,⽓势雄壮,凝聚着赞美歌颂的深情。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出要将⾰命进⾏到底。这两句是⽑泽东“将⾰命进⾏到底”战略思想的集中表现,是全诗的灵魂。⽑泽东⼀反《孙⼦》中所提“穷寇勿追”的旧说,进⼀步吹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号⾓,⼀个“宜”字,显得洞察古今,果敢英武、坚决。⽤“剩勇”⽽不⽤”余勇”,不仅造语新鲜,更表明中国解放军尚有⾜够的⼒量去追歼“穷寇”。这是⽑泽东军事思想的艺术化表述。接着⼜从反⾯总结了历悲剧⼈物项⽻的惨痛教训,给读者以明鉴:“不可沽名学霸王”。⼀个“不”字,显得烛照幽深,清配理智、彻底。这⼀联从历史到现实,⼀反⼀正,饱含哲理,巧⽤典故,⽣动形象,告诫及时,教诲深远。
  “天若有情天亦⽼,⼈间正道是沧桑。”揭⽰不断⾰命、不断改⾰、不断前进是⼈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天若有情天亦⽼”⼀句出⾃唐代诗⼈李贺《⾦铜仙⼈辞汉歌》,⽑泽东借⽤它写在这⾸诗⾥赋予了新的意义:⾃然界四季变化,运⾏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命和改⾰,正是⼈类社会的正常规律。这⾥清楚指明了前⾯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即国民党的覆灭和中国⾰命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的规律,揭⽰了“社会主义制
度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个不以⼈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仅这佯,⽽且也指明了前⾯所提出的“将⾰命进⾏到底”的论点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命⼈民响应⽑泽东的号召,将⾰命进⾏到底,彻底消灭国民党*,正是⾏天下之“正道”,是完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本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的多⽅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是典故运⽤⽣动贴切、深刻到位,使历史典故和现实⽃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了七个典故,这⾸诗也是⽑泽东诗词中运⽤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
3.经典的⽑泽东诗词鉴赏
  七律·长征
  ⽑泽东〔近现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
pdh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这是⼀⾸记叙⼆万五千⾥长征这⼀震惊全球的历史事件的⾰命史诗。它不仅以精炼之笔⾼度地概括了红军夺关杀敌的战⽃历程,⽽且⽤⾰命的激情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畏⽓概和⾰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千⼭只等闲。”⾸联开门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
计算机毕业论文
  “不怕”⼆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段⾮凡的历史过程,“万⽔千⼭”则概写
了“难”的内外蕴涵。这⼀联如⾼⼭坠⽯,滚滚⽽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了诗⼈视⾃然之敌若梯⽶,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具有强烈的感情⾊彩。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如,⽆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联展开。
  从⾸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
“万⽔千⼭”之多之险;⼀个是主观的、⼼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反衬,熔铸了全诗浩⼤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和⽔两⽅⾯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千⼭”和“万⽔”⽽来。诗⼈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的天险,⾼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千⼭”。与其他诗词相⽐,以地名⼊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的空间距离也更⼤。尤为不同的是:上⾯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军速度迅猛,⽓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中具有强烈的动感;⽽在该词中诗⼈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来反衬红军的壮举。“腾”、“⾛”两个动词使⼭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般说来,以地名⼊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泽东却运⽤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的诗情。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泥丸。”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绵亘于江西、湖南、⼴西等之间“逶迤”的、峰峦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河⾥泛起的细浪;⽓势“磅礴”,⼴⼤⽆边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只不过像滚动着⼩⼩的“泥丸”。这两句诗既具有王维的“太⼄近天都,连⼭到海隅”、“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终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汉江临泛》)的⽓势,⼜具有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夜浮”(《登岳阳楼》)、孟浩然的“⽓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境界,更具有以上诸⼈因时代、阶级的局限⽽缺乏的战天⽃地的乐观主义精神。王维、孟浩然、杜甫等⼈的诗句,或总揽终南⼭脉,极写它的⽓势磅礴;或鸟瞰汉江,极写它的⽔势浩荡,流域⼴阔;或写洞庭湖的浩⼤、开阔和包容天地的⽓概。⽽⽑泽东这两句诗所表现的不仅是⽓象阔远,磅礴峥嵘,⽽且是以⼭写⼈,含蓄隽永,洋溢着⼀种⾰命豪情。诗⼈居⾼临下,宛如⼀位站在昆仑之巅的巨⼈,极⽬万⾥,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纳⼊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在翻越,在动,⽽五岭、乌蒙⼭是处于静⽌状态的。现在诗⼈不写红军之动,⽽写五岭、乌蒙⼭之动,这种以甲写⼄,此显彼藏,变静为动的艺术表现⼿法,⼤⼤丰富了诗句的内涵,增强了表达能⼒。
  “⾦沙⽔拍云崖暖,⼤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有“不怕远征难”的精神,滩多流急,惊涛拍岸,浪花飞溅,⽔雾蒸腾,势若⼭崩的⾦沙江和只剩下⼗三根铁索的⼤渡河上的泸定桥都先后渡过了,在彼岸企图阻挡我红军渡江过河的敌军被击溃了。颈联这两句是写⾦沙江,写⼤渡河上的泸定桥,实是写红军所进⾏的巧渡⾦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战⽃。1935年5⽉初,中国⼯农红军先头部队到达云南省禄劝县⾦沙江畔。此处除⼏个渡⼝以外,两岸全是悬崖绝壁。要渡过⾦沙江,必须控制渡⼝和船只。在皎平渡附近,红军俘获了两艘敌船,奇袭对岸守敌,胜利前进到泸定县⼤渡河铁索桥附近,⼤渡河两岸全为⾼⼭峻岭,⽔流湍急,其险恶之状⽐起⾦沙江来是有过之⽽⽆不及。为阻⽌我红军前进,敌⼈不仅
加强了对⼤渡河铁索桥的防守,⽽且毁掉了桥上所铺的⽊板。红军⼆⼗⼆名勇⼠,冒着对岸敌⼈射来的密集⼦弹,攀着桥上的铁索抢过去,消灭了守敌。“⽔拍云崖”描绘了⾦沙江⽔流湍急,岩峻浪⾼这种险恶的地理形势,描绘了“惊涛触岸层澜碎”的景象。“云崖暖”之“暖”,既不同于“今⽇天⽓暖,东风杏花坼”(沈千运《汝坟⽰弟妹》)句中表⽰⽓温之“暖”,也不同于“吴宫夜长宫漏款,帘幕四垂灯焰暖”(元稹《冬⽩纻》)句中表⽰热度之“暖”。它具有以下的内涵,⼀是状写红军因江⽔咆哮翻滚,汹涌澎湃,⽔⽯相击,浪花飞溅,⽔雾蒸腾⽽产⽣的江⽔沸腾的感觉;⼆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沙江天险⽽产⽣的欢乐⼼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呼胜利的热烈情景。“铁索寒”之“寒”不⽌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既与“天⼭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路难”(李益《从军北征》)句中⽤来形容⽓温的“寒”不同,也与“飗飗青丝⼯,静听松风寒”(刘长卿《幽琴》)句中⽤来形容有如“松风”的凄清琴声的“寒”有别,它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渡河铁索桥凌空⾼悬,下临⽆地,令懦夫⼼寒的艰险之状,⼜渲染了红军战⼠冒着敌⼈的炮⽕,浴⾎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激烈的战⽃⽓氛。颈联两句虽然只是写江之险,写桥之险,没有从正⾯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渡⾦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所挡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得到了表现。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对反义词,是诗⼈精⼼设计的两个感情⽳位。“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后的回味。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穷之趣于其
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更喜岷⼭千⾥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联的回应。开端⾔“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来,也是对上⽂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沙、抢⼤渡,从敌⼈的重围中杀出⼀条⾎路,⾃然令⼈欣喜。红军⼜翻岷⼭,进陕北,胜利⼤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转移的⽬的已基本实现,与前⾯的种种喜悦相⽐,它⾃然更胜⼀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步的兀现。
  《七律·长征》境界浩⼤,⽓象阔远,意境雄浑,⽓势磅礴,感情奔放,构思奇伟。它是浩瀚诗海中⼀颗熠熠发光的明珠,是中国⽂学⼀⾸不可多得的歌咏重⼤历史事件的史诗。
4.经典的⽑泽东诗词鉴赏
  ⽔调歌头·游泳
  ⽑泽东〔近现代〕
  才饮长沙⽔,⼜⾷武昌鱼。万⾥长江横渡,极⽬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得宽馀。⼦在川上⽈: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西江⽯壁,截断巫⼭云⾬,⾼峡出平湖。神⼥应⽆恙,当惊世界殊。
  赏析
  上⽚:“才饮长沙⽔,⼜⾷武昌鱼。”⽑泽东是先到长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简单地讲这次的旅程,却借三国时代吴国的童谣来加以化⽤,这就与简单的叙述旅程不同了。《三国志·吴书·陆凯传》称: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不⾷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武昌居。”当时孙皓迁都,使百姓服劳役。百姓⽤船运送迁都物资,逆流⽽上,深感烦苦,所以有这童谣。⽽事实上,当时作者已经到了⼀条反映中国客观的经济规律适合中国的路线。所以作者对这个童谣,反其意⽽⽤之,说成“才饮长沙⽔,⼜⾷武昌鱼”。“长沙⽔”是长沙有名的⽩沙井⽔,武昌鱼是古武昌(今鄂城)樊⼝的鳊鱼,为的团头鳊或团头鲂。通过这样的化⽤,正表达出作者从长沙到武昌,⼀路上⾮常愉悦的⼼情,也表达了⼈民的幸福安乐。
  “万⾥长江横渡,极⽬楚天舒。”写出长江奔流到海的⽓势,写出横渡长江的游泳的壮举。“极⽬”,⽤尽⽬⼒望去,表⽰望得远。“楚天”,武昌⼀带是过去战国时代楚国的地⽅。下⼀“舒”字,既写那⾥的天地空阔,⼀望⽆际,感到舒畅;也写出在⼤江游泳的舒适,这⾥也表现作者游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得宽馀。”在长江⾥游泳,是有风浪的。作者⾼超的游泳技能,
可以驾驭风浪,所
以“不管风吹浪打”,不把风浪看做⼀回事。在长江中游泳,胜过在庭院⾥散步,有⼀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因在庭院⾥散步,有院墙围绕,难免感到局促。假如结合作者当时的⼼情,像作者说的“前⼋年照抄外国的经验”,那还有个框框,即以外国经验为框⼦,像在庭院散步那样,有围墙围绕着。“从1956年提出‘⼗⼤关系’起,开始到⾃⼰的⼀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打破了“外国经验”的框框,不正是“今⽇得宽馀”吗?这就想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建设了。
  “今⽇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在川上⽈:逝者如斯夫!”上⼆句是⽑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联想⽽及孔⼦的话,然后⼀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对峥嵘岁⽉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有对⾃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命的感悟,⼜有对世事⼈⽣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是只争朝⼣、催⼈奋进的号⾓。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变⾰。“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两岸景⾊,⼀“动”⼀“静”,相映成趣。⼀“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民建设祖国、改变⼭河的豪迈⽓概。⼜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桥凌空的雄伟形象,⽽且写出了⼀桥贯通⼤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全词运⽤⾰命的现实主义和⾰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法,谱写了⼀曲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
5.经典的⽑泽东诗词鉴赏
  菩萨蛮·⼤柏地
  ⽑泽东〔近现代〕
  ⾚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后复斜阳,关⼭阵阵苍。社会关系网络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今朝更好看。
  赏析
  此词描绘⼤柏地⾬后美丽诱⼈的景⾊,抚今追昔,揭⽰⾰命战争的重⼤意义,热情讴歌⼈民⾰命战争,流露出⼀种胜利后的宽慰和乐观情绪。
  上阕写景。
  “⾚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起⼆句写天上的彩虹,措辞、构思都极为精彩,破空⽽来,突
兀奇妙。上句写彩虹的七⾊,⼀⽓连下七个颜⾊字,⾃有诗词以来,从未见⼈这样写过,的确是创新出“⾊”的神化之笔!下句愈出愈奇。将彩虹⽐作“彩练”,⼀般诗⼈词⼈或也构想得出来,尚不⾜夸,妙的是作者烹炼了⼀个独具匠⼼的“舞”字,遂使本为静态的彩虹活了起来,何等的灵动!这样的语⾔,正是诗词的语⾔,⾮其他任何⼀种艺术样式所能达到。试想,七彩缤纷,长虹如拱,这⼀幅景象,油画、版画、⽔彩画,哪⼀个画种不能摹绘?更不⽤说摄影、电影、电视之可以真实地将它记录下来了。唯虹霓化“彩练”⽽“当空舞”,这样的意境,只能存在于诗⼈或词⼈的形象思维之中。诗词是⽤⽂字符号砌成的艺术建筑,⽽⽂字符号⽆论如何也⽐不上视觉形象来得直观动⼈,因此,欲追求诗词写景之逼真如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取其败。聪明的作家,往往注意扬诗词之长⽽避其短,于“画”之所不能表现处,别出趣味。依照这⼀法则创作出来的诗词,⽅有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庶使其他任何⼀种艺术品类都⽆法替代。⽑泽东这两句词的妙处,正须向这⽅⾯去体认。⼜者,“谁持”云云,是诘问的语⽓,却并不要⼈回答。由于下⽂都是陈述句,这⾥⽤问句开篇,就显得⾮常吃重——有此⼀问,通篇句法便有起伏、变化,不⾄流于呆板、凝滞。假若这句采⽤诸如“天仙彩练当空舞”之类的叙述语⽓,岂不逊⾊多多,何能像现在这样峭拔?
  “⾬后复斜阳,关⼭阵阵苍。”作者已署明词的写作⽇期是“⼀九三三年夏”,注重交代季节的特殊性——“夏”,这⾥更补出词篇切⼊的具体时间和⽓候状况。由于这是夏天的某个傍晚,⼀场雷暴⾬后,⼣阳回光返照,于是才会有彩虹满天的绮丽景观。⼜由于⼤⾬洗尽了空⽓中悬浮的尘埃,斜晖的射线
投注⽆碍,于是远处的⼭才显得格外的苍翠。可见那“⾬后复斜阳”五字,虽只平平说来,并没有什么惊⼈之处,但却束上管下,使前⾯的“⾚橙”⼆句、后⾯的“关⼭”⼀句,都显出了合理和有序,委实是少它不得的。晚唐词⼈、“花间派”的⿐祖温庭筠,有《菩萨蛮》词⽈: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霎清明⾬。⾬后却斜阳,杏花零落⾹。⽆⾔匀睡脸,枕上屏⼭掩。时节欲黄昏,⽆聊独倚门。
  ⽑泽东“⾬后复斜阳”句,即⽤温词中成句,仅改动了⼀个字。然⽽,温词是写闺情,风格绮怨⽽纤柔;⽑词则是写战地,虽借⽤温词之句,但⼀经与下⽂“关⼭阵阵苍”云云搭配,便见得境界阔⼤、⽓象苍茫,风格与温词迥然不同。⽑泽东博览书,熟读了⼤量的古诗词,故时将前⼈成句信⼿拈来,或稍加绳削,⽤⼊⾃⼰的创作。值得称道的是,其所取⽤,⼤都与⼰作浑然化为⼀体,不见痕迹,决⾮⾷古不化者可⽐。这⾥⼜是⼀个典型的例证。
  下阕写抚今追昔的感慨。“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两句追忆1929年2⽉在这⾥发⽣的激战,那次战⽃形势是多么紧张,打得是多么激烈,仅⽤两天时间就消灭了尾随的敌⼈。村前墙壁上⽆数的弹洞,就是当年战⽃留下的痕迹。装点此关⼭,今朝更好看”是说今天看来,那些弹洞,装饰和点缀着阵阵苍翠的关⼭,却别有⼀番风采,使得关⼭更加美丽了。这既是作者对杆⼦打下的江⼭的赞美,也是对美的发现,在作的眼⾥,⼀切都是物随⼼意,作者的乐观喜悦之情溢于⾔表。
  《菩萨蛮·⼤柏地》整⾸词亦画亦诗,情景交融。词描绘的画⾯是:绚丽的彩虹、⾬后的斜阳、苍翠欲滴的关⼭、前村墙壁上的弹洞等,⾼下、⼤⼩、远近、偏正、⽅位等构图适宜,层次感极强。⾊彩是:彩虹的⾚橙黄绿青蓝紫,斜阳的红,村庄墙壁的⽩,但以天宇的湛蓝和⼭的苍翠为主⾊。“舞”字使⼈觉得彩虹在蓝天的映衬下有⼀种飘动感“阵阵苍”让⼈感到⼭的苍翠之⾊有着深浅明暗的变化。真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总之,整个画⾯丰富和谐,⽣机盎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是重游⾃⼰战⽃过的地⽅,回忆往⽇辉煌胜利时的愉悦之情,和对⼈民⾰命战争以及经过战争洗礼的⾰命根据地的赞美之情。这些喜悦赞美的情思⼜是在不露痕迹的⾃然景观和⼈⽂景观的描写中流露出来的。作者把主观的情志美与客观的⾃然美、社会美⾼度统⼀,熔炼成艺术美,情景交融,富有韵味。
  动态地描写景物与巧妙地运⽤联想也是《菩萨蛮·⼤柏地》的突出特点。上阕从彩虹联想到彩⾊绸带“当空舞”,从关⼭联想到⾬后斜阳时“阵阵苍”;下阕从弹洞联想到“装点此关⼭”,以⾄“今朝更好看”,这些动态描写充分体现了在“郁闷”⼼境下的作者乐观的情怀,坚信⾰命⼀定会取得成功的信念。
万苏林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0:48: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76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军   作者   诗词   全诗   表现   历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