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马克思,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深刻揭示了科技与社会关系的本质。
专家系统本篇:
从社会角度,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
最后探讨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十一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讨论它如何在社会大系统中运行,阐明它运行的特点与机制,并从宏观角度探讨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规律及其保障。
第一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特点
古代、近代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状况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少数人的兴趣和爱好,和社会的关系远。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汇聚,并进入生产过程,成为一种生产力;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始结合,形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
20世纪,科学与技术直接和社会的各个方面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科学技术成为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
以“研究与发展”为基础的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产业。
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呈现下面一些特点:
一、科学技术一体化
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技术化,两个方面含义:
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技术活动;
— 科学研究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研的重大进展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
早期科学:直观、猜测和思辨探索自然,
近代科学:借助实验进行探索,离不开实验技术手段。
工业革命后:尤其是新型动力机如电机的广泛使用,进一步加强了科与技结合。
现代,科学研究进入微观、宇观层次,前沿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等高技术手段的支持
2、技术的科学化,两方面含义:
— 已有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形成系统技术知识体系,上升到技术科学;
— 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技术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研究的成果。越是高技术,包含的科学知识密集程度也越高。
痤疮王此外,科学研究领域交叉、理论方法的移植,边缘性、横断性、综合性学科大量涌现,科学自身日益整体化;技术开发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自身日益综合化。
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综合化的横向与纵向整合,导致现代科学技术日趋一体化、立体化、整体化、综合化。
至此,科学解释世界的功能与技术改造世界的功能相互联系和渗透,追求真理与追求效用相互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各个层面。
二、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
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科技的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
当代科技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除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外,科技与教育、政治、文化、军事、法律、伦理、外交等也都密切相关。同时社会生活又影响制约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科学发展必须与国家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
1、科学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必须为国家产业发展特别是为企业经济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和扩散、企业的研究开发力量的强大。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化的主要表现。”
古代:“生产——技术——科学”;
近代:“科学——技术——生产”;
现代:“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的双向、动态结构模式。
 
外蒙古 2、从小科学到大科学
“小科学”时期:科学家个人智力活动。自由选题,自己解决经费,自造设备。
法拉第、波义耳。
工业化进程深入发展,科学进入资助研究时期。研究经费增长使个人难以承担,仪器设备复杂使个人难以自制,科学家研究工作必须靠企业、财团的资助,选题也不自由。
现代,跨学科、综合性大课题出现,需大规模合作,跨公司、甚至跨国的协作;
项目经费巨大,仪器设备复杂,情报资料众多等等,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科学以“大科学”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大科学,“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
曼哈顿工程、计划,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类基因组计划
“大科学”时期,科学技术不仅成为了重要的社会活动、社会化事业,甚至成为了重要战略产业、带头产业。
促进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使科学、技术及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传统界限日益模糊。在一体化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政府、企业、资本集团、科学技术研发机构等利益单元组成的社会综合体,决定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
一方面,社会各子系统和各种因素对科学技术运行环境、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另方面,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甚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愈益
全面、深刻,显示了社会的科学技术化。
大科学研究中,产生了一系列新学科(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
近年来,正在汇合成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学。
   
3、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指向科学知识增长的研究,基本目的是获得对研究课题(成果)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而不是考虑实际应用;
应用研究,导向知识实际应用的研究;
开发研究,利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成果和相关知识,为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以及生产产品或工程任务所进行的技术研究活动。
王磊晓芬全文阅读工业研究实验室:“在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过程中,适应"科学——技术——生产"三位一体化发展出现的。它作为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同后来出现的各种研发中心一起,成为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形式。”
集研究开发于一身,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直接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目前,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同时,他们也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工业研究实验室的特点:
组织形式:主要由基础研究部门和技术开发部门组成。
基本任务:目标是创新。
发达国家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在推动所在国家的科学发展和产业进步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德国、美国
4、科学技术全球化
“科技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规模下进行,科技成果的评价和应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和流动,工业开发研究的合作与联盟迅速增加,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迅速增加,许多紧迫的科学挑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遵守促进全球科技发展的国际法规。”
可能会导致科技领先国家在科技领域全面占领科技落后国家,也可能会迫使落后国家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本国的又比较优势的科技领域。
因此,科学技术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
ite
第二节  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不平衡性
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特点、显示不同规律。
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它有自身发展的规律,
在社会中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规律性,集中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中心转移”
“在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国际环境不同,会产生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贝尔纳。
汤浅光朝:“科学中心转移的理论”
近代以来400多年时间, 5个国家充当世界科学活动中心。
意大利(1540一1610)、英国(1660一1730)、法国(1770一1830)、德国(1810一1920)、美国(1920一  )
转移情况大致如下:
古代:古希腊亚历山大利亚时期的繁荣。
近代:
意大利:近代世界第一个科学活动中心。
地处地中海,交通发达,当时的商业中心和工业中心;文艺复兴。
达芬奇、布鲁诺、伽利略。
英国:近代世界第二个科学活动中心。岛国环境、新教运动、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运动,欧洲最早的技术专科学校,国家综合教育体制
德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古典哲学兴起科学开始在德国形成体制。
美国:移民国家,社会较为稳定。两次世界大战中不但没有受到损失,经济反而得到了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国家政策;著名大学;开放的人才政策;美国采取多元化的科研组织结构,大学、产业组织、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机构。
天、地、人的优势。
不平衡性,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可以取得重要的科学成就。
例如, DNA双螺旋结构,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
二、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恩格斯:科学的发展“同上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
在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发表以后,“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而且得到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说是与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科学的“加速度”发展原理。
20世纪60年代,普赖斯:科学的指数增长律。
如物理学家、重大科学发现、化学元素、大学生等数目及仪器精密度20年翻一番;
科学期刊、科学文摘、化合物、科学学会会员、学士等数目15年翻一番。
小行星发现数、行列式、非欧几何、伦琴射线、心理学等文献数及交通速度、发电量等10年翻一番,等等。
经验公式:F(t)=Aekt(A为初始量;F(t)为t年后的量;k为年增长率)。
  此外,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上,也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加速增长的趋势。
如,技术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即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美国在20 世纪之初约为25.6%, 20世纪70年代, 75.2%,大约增长3倍。
现在一般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都在60%—80%之间。
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集约;外延—内涵。
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呈现加速增长规律
如, R&D/GDP、科研经费与国民收人的比例的变化。广州双食记
指数增长,促进科学计量学的发展。
科学计量学、科技贡献率等研究成为经济社会进步中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学科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科学自身逻辑和社会外在选择的共同作用。
科学的整体和科学的个体(学科、理论)发展的不平衡性:
前者:科学整体在空间和时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后者:学科发展中的不平衡性,“带头学科”、更替。
恩格斯:“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即天体的和地上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即物理学,紧跟着它、几乎和它同时而且有些地方还先于它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
凯德洛夫:带头学科更替的理论。
“在一定类型的科学革命的每一次循环之后,都有特殊的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确立起来。这个或这些自然科学部门在自然科学中居于首位,即意味着它或它们走在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前头,决定着整个自然科学发展的特征和水平。”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6:4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65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科学   科学技术   发展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