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摘要: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性在中国始终是一个不太明朗的议题。其主要原因是,后现代性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实践,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文就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性在中国的缘起、表现与特征,梳理我国的后现代性进程,为我国的加速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后现代性  全球化  中国  后现代主义
纳什均衡点
一、引言
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真理、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和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在中国,后现代性进程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与变化,许多专家学者都为此献言献策,F·詹姆逊在《单一社会性》一文中,谈论了现代性问题研究所要遵循的准则:“任何一种现代性理论,只有当它能和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发生断裂的假定达成妥协时才有意义。”后现代的到来,无论
真假,导致了对现代性的深度反思和对现代性道路进行批判性重构。
二、研究意义
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中国的后现代性进程进行研究,就可以有效的规避现代性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上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后现代化进程扫清障碍。并且,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势必会有不同的解释以及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的后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个指导方向,不至于让更多的人迷失在后现代性的众多论断中。
三、中国的后现代性
(一)中国后现代性的缘起
中国的后现代性是在现代性开创的背景下出现的,后现代性在中国出现的最初时期,它的身份几乎没有任何合法性。与现代性的出现相对比,后现代性既没有新思想出现的历史机遇,又没有改革开放形成的文化局势,更没有文学界创新的共同愿望,与此看来,后现代性在中国的出现显得并不是那么合乎时宜。
此外,比起远为庞大的主流学术活动,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学界只是冰川一角,地位并不是那么稳定。批判、质疑后现代性的文章或者论断并不在少数。在这些批判中,贺奕的批判显得全面而彻底,在他看来,后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精神价值空疏。在《体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一文中指出:“由于缺乏某种终极价值体系作为依托,这种作用最终将流于短促狭隘和浅薄,中国后现代论者鼓吹的某些观念,诸如拆除深度,追求瞬间快感,往往包藏着希求与现实中的恶势力达成妥协的潜台词,主张放弃精神维度和历史维度,暗含着他们推诿责任和自我宽恕的需要,标榜多元化,也背离了强调反叛和创新的初衷,完全沦为对虚伪和丑恶的认同,对平庸和堕落的骄纵。”
郭丹丹 谢敏 然而,在笔者看来,关于后现代主义不过是侥幸成为知识分子失语症自我诊断的一个话题,
日产总统型房车成为20世纪90年代话语阵容中的一个仅有的小小障碍,无的放矢的批判终于有了对象。与其说人们怀着激愤讨伐后现代,不如说是带着狂喜进行鞭笞。这也许就是中国后现代性虽然缺少理论根基但是却仍然获得了很多关注的原因。
(二)中国的后现代性现状
后现代性就是从一个简单的对后现代主义争论,被摔打成现如今的一个庞然大物。关于后现代的话语不断增殖,不管是申辩,贬斥还是颂扬,它都变得不可拒绝。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已经超越了那段怀疑、犹豫和彷徨的历史,但人们好像突然间可以对后现代性泰然处之了。这种接纳并不是从理论上和学理的意义上,更多的是从现实的直接经验。
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思想风格,很难直接的看到它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但可以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外在表象来观察后现代性在我国的发展情况。例如,中国介入全球化的经济现实,中国迅速而大规模的城市化,互联网和电信的普及,全球化的影视传媒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人们接收后现代性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州分公司
(三)中国的后现代性特征
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得知,后现代性的特包括全球化、消费主义、权威的瓦解以及知识的商品化,接下来笔者就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
1.全球化
全球化作为一个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趋势,笔者在此就不做过多赘述了。但仍想要强调一点,全球化是后现代性社会到来的显著标志之一,并且与后现代性的主流思想相互契合,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界限变得越发不明确的趋势。
2.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是近十几年的事,消费主义在我国的主流学者或普通国人中代表的是一个价值批判的对象。消费主义在中国常常和新闻媒体中报道的不良现象相联系,比如有媒体报道北京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奢侈品市场, 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当前的这种不良的消费风气的批判与斥责。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消费主义在我国的流行同中国转型中的主流价值迷失息息相关,正是由于我国发展速度过快,人们的灵魂追不上行走的速度,便迷失了自我,从众心理就发挥了支配性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
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消费主义是中国进步的体现,是我国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体现。
3.权威的瓦解
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范畴,后现代性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作为现代性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例如,后现代性认为,现代性的价值观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两个凡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凡是说的都是对的,凡是的指示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正是基于对这种论述的盲目崇拜,才导致事情的混乱。这叙述丧失可信度和号召力,因此对这一切的彻底质疑,就意味着采取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因此,现代性理论被后现代性理论取代。例如,后现代性试图用平民角度的众声喧哗来取代知识英雄的“宏大叙述”,以顺应现代文明文化重心不断下移的发展趋势;以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来抑制信息和科学技术的膨胀和过度泛滥,以反讽、游戏和策略来破除理性的束缚和限制,等等。
关于权威的瓦解,笔者还想要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帮助读者理解。现如今,各种网络大V逐步跃入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微博大V,他们可以说支配着舆论的导向。各种话题,经
过这些大V们的加工或者转发,再加上各种水军的推波助澜,一个个热门话题就出现了,无论真假,无论什么价值取向,大V们的微博就好像深水,一旦投出,便激起层层巨浪。这种现象,就可以看出现代文明中心不断下移的趋势,曾经的话语权都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可是现如今,话语权呈现出分散化的特点,权力也在逐步下移,也就构成后现代性中国的一个方面。
4.知识的商品化
竹粉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知识以商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文化产业引发的商业链条也在逐渐增加。然而,在笔者看来,知识的商品化和主流价值的缺失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后现代性中,没有所谓的“独创性”这回事,假若说后现代性具有独创性的话,那就是“复制”,所有的东西都是按原本复制出来的。电影就是一个最大的复制品,你并不知道原本是什么,电视中的形象也是一连串的复制品。当今社会的“快餐文化”就是对此一个很好的概括,什么都要求快速、便捷,可是对于电影、电视剧这类文化产品,不经过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雕琢怎么能够成为佳作。
这些复制品在全国各地不断地发展、衍生,其结果是一般人对于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从欣赏转为消费。所以说现在我们身处的时代就是文化大规模的复制、生产和消费的时代。后现代性理论中提到的已经不是一个个人阅读或创作的行为,而是一种集体的大众消费行为。看电影,看书,看电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已经不再是体味其中的美感与思想,更多的是追随一种时代的潮流,快速消化,进而转换战场。
四、中国的后现代性进程遇到的问题与阻碍
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是后现代性社会到来的重要标志。但是,事情却不是如此简单,伴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加入,也就产生了一系列后现代性研究中随全球化问题而来的新的尖锐问题。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两点问题与阻碍:
(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界限问题。
全球化到底使后现代性作为一个摆脱现代性的时期更趋明了,还是被推迟了,如果全球化包含着现代性全球扩张的内在逻辑,或者说,全球化明确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界限,还是模糊了他们的界限?关于这点问题的论述,专家学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笔者认为,
后现代性和现代性之间并没有完全的对立,说的更明确点,后现代性更像是对现代性的一种补充,现代性在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必然会存在很多难以调和的问题。此时,后现代性就作为一种补充性的思潮被我国从西方引入,从而帮助改善我国当前的种种僵局。
(二)全球化的多元性问题
减压渣油全球化趋势的到来,可以说给我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同时带来了挑战。多元性作为全球化的固有属性,就使得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在文化层次上,由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加,各种文化相互冲击与碰撞,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被弱化,再加上有很多人鼓吹文化趋同的趋势,很多国家文化失去了其本土性。但笔者认为,多元化是各种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鉴,但并不是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最终泯灭文化独特性的趋势。除此之外,全球化的多元性也存在一些潜在性问题,比如,民族碰撞、部落冲突等等。
五、小结
一般地说,现代性可以看作是“现代社会或工业文明的缩略语”。所谓对“现代性进行辩护”的
态度,就是立足于现代化对前现代传统的历史性超越,强调现代性作为文明发展目标的自主性和充分性。
关于我国后现代性的讨论,学术界已经有过许多讨论。在某些理论学家,后现代性在中国代表着一个时期,它不仅表面现代性社会同传统社会一样必然走向衰落,也预示着现代性工程的失败。然而,笔者看来,中国的后现代性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西方理论回应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跨国资本时代西方文化植入与西方社会文化现状相结合的产物。
因为首先中国的后现代性表现了一种对于现代性的忧思。它批判现代化进程中环境的恶化、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消费以及以追求数字的绝对增长为目标的经济乐观主义。后现代性作为对与现代性的。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1:26: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6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现代性   中国   文化   全球化   作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