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

DOI:10.13546/jki.tjyjc.2021.10.024
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及溢出效应
蔡海亚Ulb,徐盈之2,赵永亮l a l b
孔莹微博(1.盐城工学院a.经济管理学院;b.盐城产业经济研究院,江苏盐城224051 ;2.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1189)
摘要:文章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格局,并剖析各省份在产业协 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作用、类型、角。研究发现,省际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 应。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净溢出”“经纪人” “主受益”以及“双向溢出”四大板块,板块内部具有 较明显的“等级”属性。
关键词: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21)10-0111-04
〇引言研究设计
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实施先进制造 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布 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然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 平较为落后,尚未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有力支撑。如何加快产业协同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单一 驱动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化,已成为当前政府与 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关于产业协同集聚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 点集中在产业协同集聚的形成机制、产业协同集聚的水平 测度、产业协同集聚的经济效应、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 素、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结构演化等方面|M|。以上研究 为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提供重要借鉴,但仍存在以下 不足之处:第一,虽然部分学者指出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 间关联特征,但区域内部是否具有共同构成的复杂关联网 络还不得而知。第二,部分学者测度了产业协同集聚的整 体相关程度,难以准确衡量其在区域产业协同集聚关联网 络中的地位、作用、类型、角。第三,研究产业协同集聚 空间关联时常常将其禁锢在地理或经济上的“邻近”或“相 邻”效应,难以从全局把握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本文从网络结构视角出发,首先构建修正后的引力模 型计算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关系,然后采用社会网络 分析方法研究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格局,最 后剖析各省份在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作 用、类型、角。1.1空间关联网络的设定
本文借助改进后的引力模型来构建产业协同集聚的 空间关联网络。其计算公式为:
Gravity= kt
V
ppatiCoaggloiLabori ppatjCoagglojLaborj
distance
^PgdPi-pgdp^
Coaggloi
Coaggloi+ Coaggloj
式中,f、y'为省份;Grav办为省份之间的引力大小;p p a f为技术创新;Coagg/o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La6or 为知识溢出;pgrfp为人均GDP;d/rfance为省份/、)之间 的球面距离。&为省份i在省份/、y'之间产业协同集聚 联系中的贡献大小;为省份之 间的“经济地理距离”。依据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网络矩阵Grav办,以各行产业协同集聚的引力均值作为临界点,大于该行均值则令Gravity=1 ,S.^.J3I J^' Gravity=0
1.2 空间关联网络特征
(1)整体网络特征
网络密度为实际存在关系数与最大可能关系数的比 值,主要用来表征空间网络关联节点的紧密程度。其计算 公式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9AJY011);江苏省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GLC018);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项目(2020SJA1899);盐城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xjr2020037)
作者简介:蔡海亚(1991 一),男,江苏盐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徐盈之(1970—),女,浙江杭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
赵永亮(1971—),男,河北定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汇率。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期 111
式中,#为空间网络可连接节点数量;r 为实际关系 数;;v(;v-1)为实际存在的最大关系数;M )为网络密度。
(2)中心性分析
中心性主要用来反映网络中心化程度。目前,中心性可 以通过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以及中间中心度进行测度。
①点度中心度。点度中心度主要依据样本在网络中 的关联数来近似表征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位置程度。其 计算公式为:
式中,W 为空间网络可连接节点数量;n 为网络中某 节点与其他节点直接关联数;P C 为点度中心度。
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主要用来测算节点对资 源控制能力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n c  = J  *________
式中,W 为空间网络可连接节点数量;为样本
经过区域/'的捷径数;S C 为中间中心度。③
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用来表示一个节点不受 其他节点控制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7V 为空间网络可连接节点数量;&为节点“ 7 之间的捷径距离;C C 为接近中心度。
(3)块模型分析
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块模型分析方法主要用来研究网络位置模型,划分标 准如表1所示,其中&代表某个板块中的样本数,g 代表 整体网络的样本数。
表1
块模型板块划分位置内部关系的比例
位置内部关系的比例
位置接收到的关系比例
=»0
>0
>么-物-1)
双向溢出板块主受益板块净溢出板块
经纪人板块
1.3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1)产业协同集聚指数(C 〇agg/〇)。本文采用区位熵 衡量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ftagg/o )和制造业集聚 (Mjg g /〇 )指数,其中〜代表/地区在y 产业的就业人口。北京大学图书馆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本文将“信息传输、计算机 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査业”合并为生产性服务业,通 过产业集聚的相对差异来衡量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水 平|7'计算方法为:
l  iMagglo ^-Psagglo ^
Coagglou  = \ Magglojt  +Psaggloi t
不考虑
Maggloit  +Psaggloit  > 1
^agglo ^+Psagglo ,, < 1(2)
知识溢出U M o r  )。用人力资本来衡量知识溢出
体育学刊
水平,使用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总人口数量的比值来表
示'
(3) 技术创新能力(即加)。选取专利申请授权量来 表征地区技术创新能力。
(4) 经济发展水平(pg办)。用人均G D P 来表征经济
发展水平。
(5) 地理距离()。用省份之间的球面距离来
表征地理距离。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4—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 国城市统计年鉴》,省份地理距离根据ArcGIS计算得到, 研究对象选取我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
2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2.1
整体空间网络特征分析
图1和下页图2为2003年和2019年的网络分布图。 结果显示: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具有显著的网络 结构,网络空间关联联系较多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上海、北
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和广东,在空间上出现显著的
“中心-边缘”发展形态。以2010年为分界点,省际产业
协同集聚联系网络总数增速呈现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在
2003—2010年省际产业协同集聚联系网络总数快速上 升,从2003年的122上升至2010年的170,升幅约39.34%, 而在2010—2019年网络总数开始缓慢上升,从2010年的 170上升至2019年的190,升幅约11.76%。与之相一致的 是,省份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密度增速也呈 现先升后降的发展态势,在2003—2010年快速上升,从 2003年的0.140上升至2010年的0.195,升幅约39.23%,而 在2010—2019年开始缓慢上升,从2010年的0.195上升至 2019 年的 0.218,升幅约 11.79%。
图1 2003年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网络
2.2个体空间网络特征分析
为了进一步反映各省份在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 中的地位和作用,借助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接近中心
度三个指标来分析网络中心性特征,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1)点度中心度。省份点度中心度均值为32.874,仅 有11个省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这11个省份同其他 省份之间的产业协同集聚关联十分紧密,而且除了甘肃、
112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
(W W W t i E
\______________
图2 2019年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网络
表2 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的网络中心性分析
省份
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间中心度点出度点入度中心度排序中心度排序中心度排序
北京51965.517370.73259.0433
天津41344.828664.4446  2.6276
河北51862.069572.5004  5.5455
山西7224.1381556.863150.24515
内蒙古7124.1381556.863150.23216辽宁4217.2412354.717230.08523吉林5217.2412353.704270.14017
黑龙江5317.2412354.717230.06726上海52379.310282.857213.9542
江苏51965.517374.35938.1654
浙江31037.931861.7028  1.6757
安徽5424.1381556.863150.13220福建5934.4831060.41710  1.1079海浪预报
江西6520.6901855.769180.13220
山东8637.931861.70280.96910河南5417.2412353.704270.13220湖北4417.2412354.717230.06726湖南6220.6901855.769180.13418广东281896.552196.667124.4811
广西4420.6901855.769180.13418海南5117.2412354.717230.08523重庆5320.6901855.769180.08025
四川7327.5861258.000120.28014贵州3313.7932953.704270.06726云南2210.3453052.727300.02130陕西4320.6901855.769180.04429甘肃12341.379763.0437  1.1988
青海8127.5861258.000120.47912宁夏10234.4831060.417100.66411新疆8127.5861258.000120.43013均值  6.333  6.33332.874—60.833—  2.414—
山东和宁夏外,其余8个省份都是接收关系明显大于溢出 关系,极化效应大于涓滴效应,具有“虹吸”现象。其中,上 海的点度中心度位居30个省份之首,在产业协同集聚空 间关联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
(2)中间中心度。省际中间中心度均值为2.414,北 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广东6个省份高于均值,表明 上述省份具有显著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在产业协同集 聚的空间网络中对其他省份的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关 系存在有效的控制作用。而黑龙江、云南、贵州、陕西和湖北的中间中心度得分较低,反映出上述省份在产业协同集 聚空间网络的原始形态容易发生变更,易受到中间中心度 较高省份的影响。
(3)接近中心度。省际接近中心度均值为60.833,北 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和甘肃9个省 份高于均值,表明上述省份在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 中处于中心行动者的位置,凭借自身较高的资源流动效率 以及资源获取效率,不断加深自身与周边地区的内在联 系。而接近中心度排在末尾的云南、贵州、河南和吉林的 得分均低于均值,表明上述省份在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 网络中处于边缘行动者的位置,加之自身经济发展和地理 位置处于劣势低位,极其容易被周边其他省份边缘化。
2.3块模型分析
本文借助Ucinet软件的C O N C O R模块揭示省份产业 协同集聚关联网络的空间聚类特征,结果如表3
所示。从 省际层面来看,受益关联关系较高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河 北、上海、江苏和广东,而青海、海南、内蒙古和新疆的受益 关联关系最低。溢出关联关系排在前6位的省份为广东、甘肃、宁夏、山东、青海和新疆,而浙江、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排在末位。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河北以及广东的关联 关系总数相对较高,而海南、辽宁、贵州和云南的关联关系 总数相对较低。从区际层面来看,第I、n板块内的省份 主要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制造业与生产件服务、I k十分密 集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其中有3个省份落在表3省际产*协同集聚关联网络的空间聚类特征
省份受益关联关系溢出关联关系关联关系总数所属板块北京19524I
天津13417I
温州眼镜大王
河北18523m
山西279m
内蒙古178in
辽宁246m
吉林257IV
黑龙江358m
上海23528i
江苏19524n
浙江10313n
安徽459IV
福建9514n
江西5611IV
山东6814IV
河南459IV
湖北448IV
湖南268ID
广东182846n
广西448in
海南156IV
重庆358in
四川3710m
贵州336m
云南224in
陕西347m
甘肃31215in
青海189IV
宁夏21012IV
新腿1s9IV
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期
113
(经济
第i板块内,有4个省份落在第n板块内。第m、iv板块 主要由中西部地区的省份组成,其中落在第in板块内的省 份数量最多,高达13个,而第IV板块内省份的数量为10个。
表4测算了不同板块内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板块 的溢出效应。在样本期内省际产业协同集聚整体网络的 关系总数为190个,其中板块内部关系为20个,仅占板块 关系总数的10.53%,而板块间的关系为170个,占板块关 系总数的89.47%,表明板块间的关系总数远远高于板块 内的关系总数,反映出省际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 关联和溢出效应。通过对四大板块的内部剖析,可以将第 I板块设定为“净溢出”板块,其原因在于该板块成员向其 他板块成员的发出关系明显大于接收关系,表现为该板块 的发出关系数为55,有2个关系隶属于板块内部,接收其 他板块溢出效应的关系数为14,且期望内部关系占比远 远高于实际内部关系占比。第n板块的发出关系数为 56,有3个关系隶属于板块内部,接收其他板块溢出效应 的关系数为41,期望内部关系占比高于实际内部关系占 比,该板块成员在发出关系的同时也接收其他板块的关 系,并且接收关系总数与发出关系总数较为相近,因此可 以将第n板块设定为“双向溢出”板块。第m板块设定为 “经纪人”板块,其原因在于该板块成员的接收关系与发出 关系总数较为相近,且内部关系数量最多,在产业协同集 聚空间关联网络中起着“中介”与“桥
梁”作用,表现在该板 块的发出关系数为49,有11个关系隶属于板块内部,接收 其他板块溢出效应的关系数为71,且期望内部关系占比 远远高于实际内部关系占比。第IV板块的发出关系数为 30,有4个关系隶属于板块内部,接收其他板块溢出效应 的关系数为64,期望内部关系占比远远高于实际内部关 系占比,该板块的内部关系数较少,并且板块发出关系数 远小于接收关系数,因此将第IV板块设定为“主受益”板块。表4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板块的溢出效应
板块接收关系数合计发出关系数合计期望内部
关系比例(%)
实际内部
关系比例(%)
板块类型板块内板块外板块内板块外
I212253  6.90  3.64净溢出
n33835310.34  5.36双向溢出
m1160113841.3822.45经纪人
IV46042631.0313.33主受益注:期望内部关系比例=(板块内省份个数-1)/(网络中所有省份个
數-1);实际内部关系比例=板块内部关系数/板块的溢出关系总数。
为了揭示产业协同集聚在四大板块之间的溢出关系,本文通过计算各板块的密度矩阵,将密度矩阵转化为 像矩阵来分析各板块之间的溢出关系与传递情况。在样 本期内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的平均网络密度为0. 218,若某一板块的网络密度大于0.218,则对其赋值为1, 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溢出关系在该板块内较为集中;反 之,若某一板块的网络密度小于0.218,则对其赋值为0, 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溢出关系在该板块内较为分散。表5 为密度矩阵和像矩阵的计算结果,同时为了明晰四大板 块之间的关联关系,本文还绘制了板块溢出传递示意图表5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板块的密度矩阵与像矩阵
密度矩阵像矩阵
板块I板块n板块in板块IV板块1板块n板块m板块IV
板块I0.3330.0830.2560.0331010
板块n0.1670.2500.3080.5000111
板块ID0.8210.3270.0900.0081100
板块IV0.6330.8750.0540.1111100注:‘T’表示行指向列关联关系,表示没有关联关系。
图3省际产业协同集聚四大板块间的相互关系
(见图3)。
由图3可知,四大板块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闭 合回路,而是呈现一种线性关系传递态势。其中,第I板 块主要与第i d、i v板块具有溢出关系;第n板块主要与第 m、iv板块存在溢出关系;第m板块主要与第I、II板块具 有溢出关系;第iv板块主要与第n板块存在溢出关系。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水平较 高,制造业集聚有效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通过输出的人力、知识资本又反过来推动了 制造业的进步,对自身制造业价值链提升和中西部地区的 知识溢出和技术外溢效应十分显著,而中西部地区资源储 备较为丰富,蕴含大量的风能、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资源,为以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珠三角为首的东部地区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注人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 对东部地区形成反向溢出回流效应,表明在省际产业协同 集聚关联网络中四大板块间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板块 间的联动效应逐步增强。
3结论与启示
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产业协同集聚空间 关联网络的演变格局,并剖析各省份在产业协同集
聚空间 关联网络中的地位、作用、类型、角。研究发现,省际产 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产业协同 集聚的空间关联网络分为“净溢出”“经纪人”“主受益”以及“双向溢出”四大板块,并且板块内部具有明显的“等级”属性。本文的启示在于:
(1)深人了解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关系及其网络结 构特征。考虑到省份之间产业协同集聚存在较强的空间 关联性,并且空间关联关系不仅包括简单的“一对一”省份 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存在“一对多”和“多对多”省份之间的 复杂网络关系,致使各省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与周边地区 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双轮驱动”战略的
1 14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10期•总第574
DOI : 10.13546/j ki .tjyjc .2021.10.025
丨i 胥实证\______
_________长江经济带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
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性研究
孙成、赵琢徽2
(1.武昌理工学院商学院,武汉43022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430073)
摘要:文章基于2009—2017年长江经济带11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评
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结合两者动 态演进特点和耦合协调度发展状况,从剖析协调发展实质、发挥创新驱动作用、贯彻全面发展理念等角度出发,
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经济发展;耦合协调中图分类号:F 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1) 10-0115-05
〇引言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 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份,是中国新一轮改 革开放转型和实施新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之一。根
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长江经济带中有9 个省份当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处在全国综合科技创 新水平指数69.63%以下,在实力指标、效率指标等多项重 要指标综合排名榜上,长江经济带中有7个省份均排名在 十位之后。甚至在长江经济带内部,由于一些省份研究投 人不足、研发人才相对稀缺以及产学研脱节,出现了创新
能力与经济发展错位的现象m ,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合
作网络战略孤立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受阻导致创新对经济 发展的带动作用减弱,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区域开放开发战 略的有效实施|21。显然,长江经济带必须充分发挥科技人 才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构建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并进 的发展机制,才能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 重要牵引。
因此,探讨长江经济带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 的演进特点,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对于推
动国家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人实施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对于建立两者之间科学合理的协调机制也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之上|M81,
作者简介:孙成(1989—),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分析。
赵琛徽(1970—),男,湖北大悟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区域经济分析。
实施难度。
(2)
虽然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显著的地理邻近效应,周 边省份可以借助地理邻近效应为地区产业协同集聚贡献 力量,但是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关联关系具有复杂的 网络结构特征。目前,省际产业协同集聚网络关联数和网 络密度还不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协同集聚的空 间关联网络结构,提升产业协同集聚空间配置效率。
(3)
产业协同集聚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板块结构特征, 在制定并推行“双轮驱动”战略的同时,需要因地制宜、实 施差别化的方针政策,实现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分类管 理。政府部门在制定产业协同集聚发
展规划时要做到统 筹兼顾,既要从全局角度出发,考虑区域的整体性,加强政 府的宏观调控力度,也要结合各省份的发展特点,同周边 省份进行协调互助。
参考文献:
[l]Mukim M. Coagglomer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Industry: Evi-
dence From India [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4,(2).
[2] Gabe T M, Abel J R. Shared Knowledge and the Coagglomeration of
Occupations [J].Regional Studies,2016,(8).
[3] 李红,卢万国,韦永贵.城市效率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
的作用机制—
以广东广西为例[J].城市问题,2018,(3).
[4] 唐晓华,张欣钰,李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对制造效率
影响的差异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3).
【5]伍先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
吗?[J]•财经论丛,2018,(12).
[6]陈国亮.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与空间外溢效应[J].经济地理, 2015,35(7).
[71宣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与制造业效率提升—
基于空间外
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4).
[8] 蔡海亚,徐盈之.产业协同集聚、贸易开放与雾霾污染[J ].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18,28(6).
[9] 蔡海亚,徐盈之.贸易开放是否影响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 ].数量
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34(10).
(责任编辑/方思)
统计与决策202丨年第10期•总第574期 115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21:11: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42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集聚   协同   产业   关联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