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体育述要

149
体育文化导刊 2014年6月 第6期  Sports Culture Guide No.6.Jun.2014
敦煌壁画体育述要
刘铮1 郝凤霞1  王志鹏2
(1.重庆三峡学院体育学院,重庆万州 404100;2.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兰州  730000)摘要:运用敦煌图像文献资料对敦煌石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角抵、射箭、举鼎、拓关、赛马及击鞠竞技项目图像及相关资料分析,勾画我国古代竞技体育的发展面貌,为研究我国体育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史;敦煌;石窟艺术;古代体育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1XZW009)
第1作者简介:刘铮(1979-),男,山东青岛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史。E -mail :******************。
1 敦煌石窟艺术之角抵
本文中的“角抵”为其狭义内容,主指古时二人对抗,合理利用自身力量与技巧进行较量、制服对方的一种类似现代摔跤、相扑、柔道的表演活动。
敦煌作为佛教圣地,在近千年的文化沿袭中,巧妙地将“乐”与角抵密切结合,并将宫廷百戏、角抵与人们的娱乐活动融合在一起,由此逐渐促使角抵转变为舞台表演。在敦煌壁画以及敦煌写卷中都存有大量描述和记载。如敦煌S.1366卷《庚辰(980年)至壬午年间(982年)归义军衙内面油破历》中有“准旧(俗例)相扑汉儿面五斗”的记述。《晋书》之卷九十二《庾阐传》中载:“庾阐字仲初,颍川人也。……父东,以勇力闻名。武帝时,西域健胡趫捷且无敌,晋人则莫敢与之校。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1]其中所记当是“相扑”,是指比赛双方偏重较力斗狠,甚至因此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也说明至少到魏晋时期,西域胡人有相扑趣尚,但其或与今天所流行相扑有所不同。在敦煌石窟壁画以及幡绢画中存有大量相关图画及描述供后人深入探讨。如:莫高窟魏晋早期洞窟的佛龛及
四周壁画下方绘有多幅力士、金刚、药叉的相关壁画,西魏第288窟中心塔柱下有两药叉正在进行竞技的图像(见图1)。
此外,莫高窟北周290窟窟顶西坡的摔跤图,生动表现出角抵二人两臂相缠、彼此博弈的生动画面。其题材虽然为佛传故事,但却具有中国古代民族风格,是中国风土人情的真实体现。据《洛阳伽蓝记》
卷五之“城北”条下记载:“禅虚寺,寺前存有阅武场,农隙岁终,千乘万骑,甲士习战,常于此也。间有羽林马僧善觝角,掷戟与百尺树齐等;掷刀出楼一丈。帝亦观戏在楼,恒令二人对为角戏。”[2]可见角抵比赛在当时,被作为重要的“习战”活动之一广泛开展。
敦煌五代61窟西壁佛传屏风中所绘的角抵图,较为真实的呈现了当时角抵竞技的具体情形。图中两名力士在一块方毯上比赛(见图2、3),所绘竞技情景不单为“力士袒裼,迭与之搏”的单纯摔跤,且画面更为真切:图中力士身着宽袍大袖,所着服装与以前的袒裼搏战也有较大变化。就竞赛规则而言,比赛以方毯为界限,限定竞技范围,似有裁判从中执法,比赛公开,众人围观。敦煌五代61窟画像是反映我国古代摔跤比赛的宝贵资
料。随着角抵运动的不断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竞赛规则也在逐步完善。
2 敦煌石窟艺术之射箭
我国弓与箭的使用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当时多用于狩猎与战争,后来逐渐由其原始的生活实用技术演化为习武竞赛。敦煌地区的弓箭文化在军事、狩猎、射礼与教育的层面上聚积,渗入了竞技、道德、规则等体育因素,并在其孕育下逐渐萌生出竞技体育的雏形。如莫高窟西魏249窟窟项北坡猎手纵马射虎之场景,莫高窟北周290窟窟顶东坡射鹿之场景(见图4)。
人类发展指数
敦煌写卷中保存有很多关于射箭方面的记载,而且也多见于诗词之中。如P.4692卷《曲子望远行》之中载有:“将军佐圣朝,为国荡匡(狂)妖。弯弓似月射双鵰,马蹄到处云尽宵(消)。”[3]
敦煌石窟壁画中绘有大量娱乐性较强的竞技射箭比赛场景。如莫高窟北周290窟窟顶西坡壁画(见图5)。图中三名射手身着规定服饰依次排开,寻最佳位置瞄准前方悬鼓,待两侧裁判发令而射。此为1600年前中国古代射箭比赛的真实场景,其与现代射箭运动比赛形式相比可谓如出一辙。随着该活动的不断发展,历史同时赋予了射箭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国古代,每年都要举办“州社”活动,如说为习射。据《周礼•地官》卷之第12《乡大夫》中载:“若以岁时祭祀州社,则属其民而读灋,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4]可见习射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从普通的日常活动上升到一定的社会礼仪层面,由早期的“弓术”演变为“弓道”。
3 敦煌石窟艺术之举鼎与拓关
春秋战国时期多以扛举铜铸重鼎作为较力比赛或练力手段,随之涌现出乌获、孟说、任鄙等举重力士。如司马迁《史记》卷5之《秦本纪》中载:“武王甚力好戏,力士乌获、孟说、皆为大官。王与孟曰举鼎,绝膑。”[5]敦煌西魏、北魏时期的洞窟中就绘有力士、药叉等举鼎相关图像。如莫高窟西魏285窟壁画北壁绘有兽手人身、手臂生羽、身壮有力、身着短裤的秦始皇时力士形象(见图6),力可扛鼎故有“乌获扛鼎”之语。美国波士顿所藏我国北魏墓志画题为“乌获”,便与285窟形象完全相同。
拓关也称“翘关”或“举关”,指单手擎起城门大闩,以举起次数多少、重量大小来决定胜负,与现代举重运动颇为相似。据《左传》“襄公十年”条载,孔子之父叔梁纥在鲁国攻偪阳的战斗时,曾用双手顶起逾千斤的城关(悬门),营救入城的诸侯士兵[6]。唐代武举列“翘关”为考试内容,考其历史渊源即为先秦的“举关”。
两汉时期,举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举鼎、舞轮、掇石等新的举重形式。敦煌莫高窟北周290窟人字披窟顶东西两面绘有6条长约20米的
佛传故事画,窟顶西坡图中描绘悉达多太子与难陀、图1 相扑图(西魏)
图2 角抵图(五代)图3 
角抵图(五代)图4
 北周狩猎图(射鹿)图5
 射鼓图图6 力士图(西魏)
150
151
伏陀、周达等带着众多随从,进行乐礼射艺的比赛。行至城门,一头大象将门堵住。周达一拳将象打死,难陀将其仍至路旁。太子见状,下马救治大象,并将象举起送至城外(见图7)。莫高窟藏经洞17窟出土约230余件幢幡。幢幡画中,存两幅佛传故事图(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之中),其上绘悉达多幼时习武之场景,共分摔跤较技、著文较技、举重较技三部分。举重较技主要表现其右手提一黑铁钟,正在做上提动作,准备将其举起(见图8)。另有一人,全身赤裸,仅系腰带,仰面朝天,腋下夹一条木门闩,这显然是一幅翘关图(见图9)。
唐代武举科考列有“负重”与“翘关”的项目,从制度上肯定了力量在武艺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推动了该项活动的发展。五代宋元至明清时期,举重不仅继续成为武举取士的主要科考项目之一,且又新出现了石制的举重器械及举重形式。敦煌现存壁画、幡画为世人真实展现了十六国和五代时期的举重实例。
4 敦煌石窟艺术之马上竞技
古代我国中原地区的人们骑马多以代步、快运为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条下有云“左师见夫人之步马者”[7],步马,即习马,含有以马代步之意。据此便知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时期人们便能熟练掌握该项技能。田忌赛马之事,更是家喻户晓。从中可见当时赛马活动已具较高竞技水
平,且常见于王公贵胄取乐之活动中。汉代中原地区大兴骑马,史称“驰逐”、“走马”。除实用之外,该运动已经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带有一定角逐竞技的意味。
随着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相继进入中原,骑术在魏晋南北朝后得到了极大发展。敦煌西魏时期第288窟中心塔柱下的驯马图(见图10),图中再现了驯马人调教烈马的情景:头戴毡帽的胡人面对一匹高头大马,一手执马鞭,一手紧握缰绳。烈马项颈高昂,鬃毛直立,但似乎已是强弩之末,愿供驱驰。
敦煌北周第428窟东壁南侧的赛马图(见图11),生动刻画了山林中两骥飞驰之场面。两骑士身体低俯,腾空飞驰互不相让,所过之处掀起阵阵疾风,将路旁树枝吹得左右摇晃,以表现其速度之快。
随着驯马技术的不断提高,又产生了马球运动。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由于马球水平高低取决于驾驭马匹的能力的高低,推行此项目有利于提高骑马技术,因此在唐代军队中十分盛行。唐时敦煌驻军为更好开展马球活动还专门修筑了球场。如敦煌P.3451卷《张淮深变文》有云:“上下九使,重赍国信,远赴流沙。赐尚书,兼赐金银器皿,琼珍锦绣,毬场罗列,万人称贺。”又云:“到日毬场宣召谕,敕书褒奖更不宁”,“安下既毕,日置歌筵,毬乐宴赏,无日不有。”[8]敦煌五代第61
窟东壁就绘有在马球比赛间隙,队员手
图9 
翘关图(唐)图10
 驯马图(西魏)
图11  赛马图(北周) 图12 
球场休憩图(五代)图13  马球手图(唐) 图14 
马球手图(唐)
图7
 举象图(北周)图8 举铁钟图(唐)
持球杖,在球场边休息、交流之场景(见图12)。
由于马球运动有着很高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因此受到封建帝王贵族的喜爱。敦煌晚唐第156窟南壁及东壁绘有涨议潮出行图,画面自西始共百余人组成。前部仪卫,后部为射骑猎队及球队,其中有窄袖、团花棉袄马球服击球手图案(见图13、14)。敦煌P.3773卷《凡节度使新受旌节仪》其中有云:
“天使上亭子,排比……就毬场断一……”。该卷虽有部分残缺,但仅据残卷,也可了解当时朝廷任命节度使时,该节度使领仪仗出城相迎、奏乐入城便入球场,随宣谕诏命,后颁交旌节。随后天使上球场边亭子(看台),观看州府将士进行马球比赛、军事操练等表演。由此可知,敦煌虽处偏僻西陲,但马球活动亦十分盛行。参考文献: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1]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2385.
[2] 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58:247.
[3][8] 王重民.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57:40,126,123-124.
[4][清]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686-1689,717.
[5]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2559,
209,2162-2163.
[6][7] [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 1988:865,1059.
第二,加快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队伍建设,注重民族民间体育项目骨干人才的培养。通过强化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提升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三,注重民族民间体育旅游的市场开发与营销推广工作,助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市场化复兴。通过加大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市场化探索的力度,大力发展民族民间体育旅游项目,依靠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和创意性民间体育休闲项目,为民族民间体育复兴注入经济动力和市场活力,从根本上突破民族民间体育发展的困局。
第四,推进中国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国际化步伐,提升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通过命名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圣地、民族民间体育技艺传承人、民族民间体育遗产等系列工程,提升民族民间体育对接国际体育文化和历史遗产保护的能力。积极宣传和推广中国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和项目,申报入选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项目、遗产保护计划和旅游景区名录,增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的国际认知度。
4 小结
中国古代的民族民间体育融合、变迁与内向化问题是伴随国家历史演进和民族生态变迁而出现的独特的体育历史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现象及其后续影响一直延展至今。当代的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状况是体育历史和民族民间历史的影子,也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基石。民族民间体育的研究和实践正在成为一个热点,深入推进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和田野调查工作,用体育人类学方法充实已有的理论研究,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要求。民族民间体育的演进过程虽然曲折,现实发展面临各种问题,但其民族特和国家竞争优势依然将促动其可持续发展的前路进程,未来的中国民族民间体育发展将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测井
参考文献:
昭陵被盗[1] 宋昱.中国古代民族民间体育赛事变迁史研究三
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37(3):26-30. [2] 张泽咸.试论五胡诸国和北魏前期的文学[J].中
应用集成
宿州学院学报国史研究, 2009,4.
[3] 黄聪.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体育史考[M].北京:人
民出版社, 2010,3(1):1-8.
[4] 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
版社, 2004,11(1):1-6.
[5] [美]刘子健.南宋中叶马球衰落和文化的变迁[J].
历史研究. 1980(2):99-104.
(上转第148页)
152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17: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3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体育   民族民间   发展   敦煌   比赛   马球   竞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