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媒介环境下移动音频用户的行为特征

2018.3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学术园地
在网络新媒体的时代来临之前,面向大众、传播声音,这一直是广播的专利。而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受众经历了PC时代,来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于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也遭遇了“大音频时代”的挑战。在这个时代,媒介使用场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观念中人们只有在家里、办公室和其他一些公共场合使用的媒介,如今已扩展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指所有的移动碎片时间。
2016年1月,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在这其中,有1.27亿人只使用手机上网,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5%。这样庞大而蓬勃的发展态势,对于新媒体来说是利好消息,而借助于移动互联获得广泛关注的音频产业,也被多方认定会成为文化产业的下一片蓝海。
这样一个新兴媒介环境下,移动音频用户具有哪些行为特征?超强酸
一、用户规模广泛化
首先,应交代“用户规模”这一背景。以国内在线音频公司的领头企业——蜻蜓FM和喜马拉雅的用户规模为例,截至目前,根据蜻蜓fm数据显示,蜻蜓APP自2011年上线以来,现已拥有超过3亿用户,日
活跃用户量1200万人,每天累计收听时长超过2600万小时;喜马拉雅方面,截至2017年12月已经拥有4.5亿用户,占据了音频市场70%的市场份额。而根据《中国移动音频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显示,2015移动音频市场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月度活跃用户明显提高,尤其是第3季度,月已达
到5444.6万人,较8月增幅18.8%。艾媒咨询从移动支付和内容付费的角度发布数据表示,2017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预计将达5.60亿人,内容付费用户规模预计将达1.88亿人。总的来看,目前音频新媒体对活跃用户的关注度非常高,但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对活跃用户分析,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二、收听时段场景化
在收听时段方面,不同于传统广播黄金时段多位于城市交通早晚高峰的“双峰模式”,根据2016年喜马拉雅发布的“中国移动音频用户收听习惯图谱”之中的“用户24小时收听曲线”,目前移动音频用户的收听高峰分别集中在早上9点、晚上11点两个时段,其中“睡前”当仁不让成为了移动音频的第一使用场景。目前用户主要集中收听有声书、新闻资讯、情感生活类等类别,早上的音频内容偏短,而晚上这个高峰的内容偏长。聚合超过1200万小时的有声内容,内容覆盖音乐、科技、新闻、财经、脱口秀、小说等各种类型。
三、使用方式碎片化
而在使用方式方面,杨蔚《“移动人”的音频世界》一文中,研究者以焦点小组访谈结合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总结出移动音频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文章表明,移动音频用户“更依赖智能终端进行全天信息碎片式接收,睡前和居家休息是最常见的伴随使用场景。”而且“使用音频新媒体的用户对传统广播的依赖不强。”此外,该文还根据用户使用模式的不同,把用户对移动音频产品的使用行为分为“懒人”模式、“自助”模式、“半自助”模式和“定点”模式等四类。当然这篇文章没有对其调查的细节做详细描述,访谈对象也多集中在中年人,因此该文章
新兴媒介环境下移动音频用户的行为特征
杜旸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受众经历了PC时代,来到了移动互联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也遭遇了“大音频时代”的挑战。本文基于新闻传播中受众本位的观点,通过查阅相关的专著和学科论文,梳理我国音频新媒体受众在用户规模、收听时段、使用方式和在传受关系中的地位等特点,力求通过研究如今的音频新媒体用户的行为,一方面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内容生产提供有益借鉴,另一方面为音频新媒体的内容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指出符合传播规律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移动音频;受众;行为;特征
【作者简介】杜旸,中国传媒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节目研究、广播业务研究和网络音频视频产品研究等。北京建筑机械厂
39
2018.3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学术园地
虽然视角新颖敏锐,但其结论仅能停留在“印象”层面,而不能称之为科学的理论结论。
四、传受关系开放化
焦亚硫酸钠最后,在传受关系方面,音频新媒体的开放性、便捷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成为主播,生产音频产品,从而吸引自己的听众。“移动互联的时代特点,彻底突破了传者和受众之间的传播资源不均,以超常的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为使用者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交往频率带来了革命性改变。”王宇《广播新闻
业务》一书中也说到“以传播者向受传者为中心的转移’是互动意识的必然,以互动为节目制作核心与追求也是广播节目生存发展的必然。”
以上是关于移动音频用户特点的分析。此外,笔者认为,目前关于新媒体音频的学术研究,需要探讨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究竟哪些内容是新媒体音频研究的研究范畴?毫无疑问,移动音频是最主要的新媒体音频样态,这在上述的诸多文字中都能得以体现,但是以目前“两微一端”的新媒体主流业态来看,“新媒体音频”这一类型的新媒体内容呈现,笔者认为除了应包括音频新媒体客户端(App ),还应包括和社中的推送语音、的内嵌音频以及微博的微电台等内容。这样才能够完整描述新媒体环境下,声音产品样态的全貌。
其次,传统广播和新媒体音频是什么关系?尹良润认为,通过对欧美的新媒体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理论层面上来说,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适用性新理论;另一种则认为没有必要把新媒体理论独立出来。”以此来观照音频新媒体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体音频是传统广播与互联网融合的产物。如杞姝《广播不“死”: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络音频》中作者认为“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网络音频作为传统广播与互联网相互融合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广播形态,改变了传统广播稍逝的劣势,使广播成为“留得住的声音”,以独特的优势传达更有效的信息,更好地为受众提供服务。”这无疑是把传统广播的内容和
什么是gsp音频新媒体的内容,归为了当下的“音频产品”这一大分类。但是,像芦丹《新媒体挑战下广播生存的思考》等研究,又将传统广播与新媒体放在了相对比较对立的关系之上,为提高广播的竞争力而思考。
最后,音频新媒体的受众能否根据受众的接触行为进行分类?目前各专业调查机构和平台都在以媒介使用频率或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来把音频新媒体受众进行分类,但现有的新闻传播研究给研究者们提了一醒:“受众的分类研究首先要了解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而不是商业消费行为和生活形态。”虽然杨蔚《“移动人”的音频世界》作出
了“懒人”模式、“自助”模式、“半自助”模式和“定点”模式的总结,但相关分类研究仍需更多更科学的调查结果来佐证结论。
结语
总之,在整个传播格局正在进行颠覆的当下,传统广播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如何把握大势?观念的革新必须先行一步。目前传统广播和音频新媒体的“用户观念+产品观念”已得到充分肯定。正如葛文婕在《广播如何应对“大音频”时代挑战》中提出的,“传统广播首先要先扭转一个观念,互联网音频输出的不再是广播节目,而是音频产品。广播只有生产优质的节目,才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忠实受众,才能在市场化与互联网浪潮中立足并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芦丹《新媒体
挑战下广播生存的思考》也强调“改变对听众的界定与认识,将他们视为用户,提升到生产消费者的高度去认识与对待……改变节目或者内容的意识,转化成产品的意识。”也正因如此,音频新媒体的受众研究,也体现出不容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参考文献:
[1]搜狐:CNNIC 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R],2016年2月,mt.sohu/20160226/n438609224.shtml ,2016年2月28日.
[2]投资界:蜻蜓FM 获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领投D
轮融资[R],2016年2月,finance.eastmoney/news/1667,20160226598494746.html ,2016年2月26日.
[3]商业电讯:喜马拉雅研究院首次发布中国移动音频
用户收听习惯图谱[R],2016年2月,www.jianshu/p/2fa2d512d073?nomobile=yes ,2016年2月27日.
[4]杨蔚:“移动人”的音频世界——关于音频新媒体
bbc全景
用户的使用行为与态度的调查[J],中国广播,2015年第12期,第27页.
[5]何其聪、喻国明:移动互联用户的媒介接触:行为特征及研究范式[J],新闻记者,2014年第12期,第38页.
[6]沈菲等: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受众分类:基于
2010全国受众调查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4年第3期,第101页.
[7]张志安、沈飞: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总体特征n-二甲基亚硝胺
及体差异(上)[J],现代传播,2014年第3期,第27-31页.
[8]张志安、沈飞: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总体特征
及体差异(下)[J],现代传播,2014年第4期,第35-40页.
40

本文发布于:2024-09-23 04:28: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1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音频   媒体   用户   广播   受众   移动   研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