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指挥家

中国著名指挥
       
      杨嘉仁 (1912--1966)广东中山县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唯一的男性毕业生。1940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音乐学院研究部,获音乐教育系和理论系的两个硕士学位。回国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和上海音专任教,并出版了《曲式学大纲》等著作。1953年在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他指挥的无伴奏合唱曲《半个月亮爬上来》获得合唱银质奖章,后又应波、德、苏等国邀请访问演出,均获好评。1957年9月被邀请为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艺术竞赛评委会评委。他听觉敏锐,排练风格细致而又风趣,对作品有独特的理解和丰富的指挥经验,常被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等邀请为指挥。1956年任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指挥家樊承武、卞祖善、陈燮阳、夏飞云、钢琴家顾圣婴等曾受教于他。马革顺(1914--)生于江苏南京。从小在教会唱诗班唱歌,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随奥地利音乐博士史达士学习。抗战胜利后,赴美国威士明特合唱音乐学院专攻合唱指挥,获硕士学位。1949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并从事合唱训练,和指挥法的研究,著有《合唱学》一书。他指挥的合
唱作品,音乐形象准确,咬字吐词清晰,声音统一、整齐,并富有"弹性";在指挥技巧上力求达到"用最小的动作,达到最大的效果"。1981年2月,应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邀请,前往美国二十一所大学进行讲学和举行音乐会,并获威十明特合唱音乐院"荣誉院士"称号。
      黎国荃 (1914年--1966)年轻时是国内知名的小提琴家之一,后任中华交响乐团的指挥。四十年代初在国统区参加进步音乐活动。后在陶行知主办的育才学校音乐组任教。建国后任中央歌剧舞剧院首席指挥,先后指挥演出了中、外大型歌剧《白毛女》、《赤叶河》、《草原之歌》、《刘胡兰》、《茶花女》、《蝴蝶夫人》和舞剧《宝莲灯》、《红娘子军》、《天鹅湖》、《海侠》等。1964年任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指挥组组长。曾先后赴苏、波等国访问演出。他的指挥具有内在的真挚情感,处理细腻而准确,善于发挥不同乐队的水平与潜力。黄贻均(1915--)江苏苏州人。出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即接受系统严格的音乐教育。1935年在上海国内音专从黄自学习作曲,兼学小号;1937年同时在上海工局乐队任小号演奏员。1941年毕业后,曾在上海艺术剧团、国风剧团任作曲和指挥。1946年起在当时的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任小号、圆号演奏员。解放后该团改为上海交响乐团,从1950年起正式任该团指挥。五十年代在出访时曾指挥过芬兰、苏联等国家的交响乐团演出,均获得好评。几十年来曾指挥过从古典乐派到现代派的中外作曲家的许多交
响乐作品。1981年曾应卡拉扬领导的柏林交响乐团邀请,在西柏林举行了该团建团九十九年以来第一次与中国指挥家合作的音乐会,并受到了赞赏。他的指挥严谨、细致,层次清晰,线条分明,动作干净利落,是有影响的乐队指挥家。
      陈传熙 (1961--)广西水口关人。193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国立音专,专修钢琴与双簧管。1946年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任双簧管演奏员。1951年随中国青年文工团赴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之后,在苏、匈、保、捷等国访问演出。在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期间,曾演奏过中外作曲家的精品。1958年秋调任上海电影乐团指挥后,已为二百五十余部影片配录了音乐。他实践经验丰富,只要看到总谱,就能根据影片的长度准确地判定乐曲的节奏时值,使乐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配乐任务。
      李德伦 (1917--)北京市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随后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挥。建国后,先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歌剧舞剧院指挥。1953年后,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阿诺索夫指挥班上作研究生。1957年回国,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首席指挥。党在北京及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地举行音乐会,指挥演奏了许多中国新的管弦乐作品和世界著名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他曾先后指挥过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交响乐团
以及捷、芬和古巴等国著名交响乐团的演出,并曾率中央乐团访问过日本和朝鲜。他的指挥刚柔兼备,热情洋溢,富有艺术感染力。
      黄飞立 (1917--)广东番禺人。从小爱好音乐,曾师从吉绍夫斯基等学习小提琴。后于上海沪江大学生物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常参加社会上的音乐活动,或去教堂合唱班指挥。抗战爆发后,应聘任国内福建音专小提琴教师。胜利后,进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从亨德密特学习理论作曲。1951年回国,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管弦系主任,兼管弦乐队和合唱队指挥;1956年任指挥系主任和教授。曾指挥过中外著名的交响乐和歌剧、舞剧作品,如《奥涅金》、《茶花女》、《黑桃皇后》及舞剧《天鹅湖》、《吉赛尔》、《鱼美人》等。指挥风格严谨、细腻,富于感情。厄尔尼诺事件
      秦鹏章 (1919--)原籍江苏无锡,生在上海。八岁开始学习二胡,十五岁从卫仲乐教授学习琵琶和古琴,又从维尔尼克学单簧管,后在上海国立音专随黄自学作曲,随汪显庭学琵琶。曾任大同乐会、国际业余铜管乐团及联华、民华等电影公司单簧管演员、特约作曲及指挥。后任中央歌舞团民乐合奏、舞蹈伴奏的指挥和独奏,1960年起任中央民族乐团指挥、作曲和独奏。曾指挥过舞蹈《荷花舞》、《孔雀舞》、《大茶山》、电影《王更寒》
、《红旗谱》的音乐,及民族管弦乐《广陵散》、《二泉映月》、《翠湖春晓》等作品的演出。他的指挥细致、朴实,处理严谨且有激情,动作明快苍劲。并编配、创作了管弦乐《阿细跳月》(与他人合作),民乐《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金蛇狂舞》等作品。
      韩中杰 (1920--)上海市人。建国前以长笛专业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交响乐团任首席长笛。1951年在世界青年联欢节长笛比赛中获奖。1954--1956年先后任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1957--1961年以研究生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指挥系。回国后继任中央乐团指挥,并兼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和中央歌剧舞剧院管弦乐团指挥。排练演出过中外著名交响乐、协奏曲、歌剧和舞剧作品,常在国内各大城市进行访问演出并和中外著名音乐家合作演出。指挥风格严谨细腻,理智含蓄,富有时代特点。杨桦(1921--)广东南海人。从小就受到广东音乐的熏陶。1942年进入福建音专随里格洛夫学小提琴,随缪天瑞、肖而化学作曲,随黄飞立学指挥,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又随戈斯林学指挥。先后指挥过抗战时期的救亡歌咏队、福建音专的管弦乐队、香港的电影乐队、广州市文工团管弦乐队、广州乐团交响乐队。后任珠影乐团指挥。指挥风格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十分重视队员的人个技巧和集体谐调。曾指挥边中外著名交响乐作
品。作品有《向秀丽交响诗》、《南海之滨组曲》、《凯旋》等作品。
      司徒汉 (1923--)广东开平人。十六岁参加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的众歌咏指挥工作。1941年毕业于广东省艺专音乐第短训班,1942年后在重庆及上海复旦大学旦声合唱团任指挥,并在上海学生运动的集会上多次热情指挥众歌咏。1948年任苏北华中大学文工团的指挥。解放初,曾任上海青年文工团音乐组组长和音协辅导部部长、上海合唱队队长兼指挥、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指挥。1956年毕业于中央乐团杜马舍夫指挥班,后任上海合唱团、上海乐团团长兼指挥。曾指挥过《黄河大合唱》、《幸福河大合唱》、交响合唱《中南海的明灯》以及音乐史诗〈东方红〉等许多大型作品,并创作和指挥了清唱剧《矿山烈火》等八部等声乐作品。此外还指挥过电影《聂耳》、《阿诗玛》等的配乐。他的指挥热情奔放,处理作品深刻细致,手势语言较丰富,关于启发和诱导。作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老汉》等歌曲。
      严良  (1942--)湖北人,生于武汉。1937年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翌年加入孩子剧团,自学乐理、和声。1941年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中华音乐院从事作曲、指挥等教学活动。解放后,在中央歌舞团任指挥;1954年指挥艺术日趋
3721上网助手
成熟。1959年,成功地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受到国内外重视。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指挥千人大合唱。1979年率中央乐团合唱团赴菲律宾参加第一届国际合唱节演出,受到各国音乐家的赞赏。他的指挥动作准确、干净,线条清晰,手势丰富,具有深刻的表现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曹鹏  (1925--)江苏江阳人。1945年参加新四军,入山东大学文系,后任部队文工团指挥。解放后任电影乐团指挥,为《龙须沟》等几十部电影录配了音乐。1955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师从著名指挥家金兹布尔克。这期间曾多次举行交响音乐会,演出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并指挥全苏广播交响乐团演出中国作品专场。1961年回国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经常举行中外交响音乐会,曾指挥歌剧《蝴蝶夫人》、舞剧《三角帽》、《葛蓓莉亚》等的演出。1975年随团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访问演出,都获得好评。他的指挥稳重、清晰而有魄;处理作品细致、深刻,富有激情。
      尹升山 (1925--)山东掖县人。自幼酷爱音乐,先后学过提琴、双簧管和钢琴,转而喜习指挥。后参加哈尔滨市交响乐队。1947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音乐组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乐团的骨干力量,并担任了该团的乐队指挥,为《白毛女》、《董存瑞》、《
银监会
五朵金花》、《刘三》、《冰山上的来客》、《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创业》等二百多部影片配录音乐。并曾指挥过中外著名管弦乐作品的演出。指挥特点严谨朴素,深沉含蓄,忠实原著。胡德风(1926--)江苏沛县人。自幼酷爱艺术。1938年底参加八路军一一五师宣传队,后任随军文艺记者和文工团长等职,排演过《白毛女》、《王秀鸾》等歌剧。建国后,任总政文工团乐队队长及合唱指挥。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并从朝鲜和国内指挥专家学习。排练演出过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祖国颂》、《祖国万岁》、《长征组歌》,无伴奏合唱《回声》、《梦幻曲》等声乐作品及歌剧选曲等,指挥风格热情奔放,明快有力。曾多次去朝、苏、罗、捷、缅等国进行访问演出。
      郑小瑛 (1929--)福建永定人。建国后第一位女指挥家。六岁学习钢琴,十四岁登台演出。1952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并向苏联专家学习合唱指挥。1960--1963年去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并向苏联国家歌剧院指挥海金和莫斯科音乐剧院的指挥依·波·拜因学习歌剧指挥,在指挥歌剧《托斯卡》、《茶花女》中获得好评。回国后曾在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任教,后调中央歌剧舞剧院任乐队首席指挥,先后指挥过中外大型歌剧《阿依古丽》、《护花神》、《夕鹤》、《茶花女》、《第一百个新娘》及音乐会管弦乐作品。指挥风格热情奔放,气魄雄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施明新 (1929--)福建厦门人。少年时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后任抗敌演剧七队和中国歌舞剧艺社指挥。1946年在福建音专作曲系随陆仲任学习。1949年任华南文工团指挥。1955年从苏联专家杜马舍夫学习指挥,后任中央乐团特邀指挥。1957年参加创建广州乐团,任合唱指挥,以严格训练、细致处理、热情指挥见长。指挥合唱队排演了大批中外名曲。1978年任广州乐团交响乐队指挥,排演了许多中外著名作曲家的交响曲。他参加创作的大型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在全国汇演中获一等奖,歌曲《兴修水利为生产》获全国众歌曲评选二等奖。著有《合唱指挥常识》一书。
g20能源部长会议      聂中明 (1930--)江苏无锡人。自幼热爱音乐,曾学习二胡和笛子,并参加歌咏活动。1946年考入南京国立音乐院,从喻宜萱教育学习声乐。建国后,继续在天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同时任天津市业余合唱团指挥。1954年从苏联专家杜马舍夫学习合唱指挥,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后任中央广播合唱团指挥。1957年4月,在北京指挥了我国首次的无伴奏合唱音乐会。他的指挥富于乐感,手势利落,点线清楚而又刚柔相济;既掌握统一的整体,而又不忽视重点的突出,既借鉴了西方的指挥技巧,又继承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彭修文 (1931--)湖北武汉人。从小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1950年到重庆人民广播电台搞音乐工作。1954年调中央广播民族乐团任指挥和作曲,指挥、创作和改编了不少深受众欢迎的作品,如《步步高》、《彩云追月》、《花好月圆》、《丰收锣鼓》、《月儿高》、《瑶舞曲》等。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艺术比赛上,由他指挥的民族乐团获金质奖章。1977年和平共处978年赴南、罗、意、马耳他等国指挥演出,颇受欢迎。樊承武(1932--)浙江温州人。1955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次年转入指挥系,曾受教于杨嘉仁教授和苏联指挥家迪里济也夫。196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上海舞蹈学校和上海歌舞团乐队指挥。除指挥舞剧演出外,也常举行交响音乐会,曾作为客席指挥和上海交响乐团等合作。指挥中擅于提示乐曲感人之处,使听众和演奏员产生感情的共鸣,并能抓住作曲家的意图加以发挥。由他首次指挥并录制唱片的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和芭蕾舞剧《白毛女》等。
五点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4:0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88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指挥   上海   音乐   学习   作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