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新音乐

144
文|付佳文
浅谈中国音乐
摘要:中国新音乐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其音乐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西方音乐理论体系和音乐教育体系作为从西方引入的艺术思潮时下被广为接受。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新音乐真正起步。关键词:新音乐;西乐中用;音乐风格;影响
亚洲卫星
一、新音乐的缘起与发展
“中国新音乐”是指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开始,经“五四运动”、萧
友梅和黄自时代、抗日战争时期、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1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之后的发展,前后整整一个世纪。
除了时间的因素外,“中国新音乐”还有
另一种特别的含义:中国的新音乐是指中国作曲者,运用欧洲18、19或甚至20时间的作曲技巧、风格、体裁和“音乐语言”(和声、对位、配器等)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中国自战争开始,内忧外患,引起了普遍的失望和不满,尤其是知识分子,认为若不奋发图强,将有亡国的灾难!正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曾志忞、李叔同和沈心工率先东赴日本,投身于音乐的学习和活动。这三位中国现代伟大的音乐启蒙者他们从日本带回来欧洲音乐技巧和支持,开始了为欧、美、日本以及中国曲调配词的“学堂乐歌”,为1920、1930年代的“中国歌曲艺术”、1940年代的抗日救亡歌曲以及众
歌曲播下了种子。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新音乐在国民
政府统治区,鼓舞了军队士气,抗日斗争如火如荼;在中共区,除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外,还同时进行众歌咏活动,出现了“军民一家亲”的融洽场面;在日本军队占领的沦陷区,爱国志士百折不挠地从事地下抗日歌咏活动,鼓励人们作为中国人誓死必胜的决心和勇气,对抗日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较为稳定
环境里,音乐教育得到初步的整顿,各地的演出团体和剧院相继成立,音乐活动较前蓬勃。在以声乐为主的基础上,作曲家开始创作歌剧、舞剧、交响乐、大合唱、清唱剧、民族乐队音乐等大型作品。在1956年7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音乐节”上演出了4部歌剧、8部交响乐、12部大合唱和声乐组曲、32部民族管弦乐曲,以及一些器乐
独奏曲、室乐、独唱等作品。
在“”的10年里,整个中国只准听样板戏,所有的剧团只准上演样板戏。“”
于1976年末结束,这以后的10年,新音乐创作又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青年一代作曲家更勇
于创新和敢于表现。1986年6月在香港举行“第
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演了为数不少
的作品,如弦乐四重奏谭盾《风、雅、颂》、民
乐四重奏周龙《空谷流水》等,都是使人耳目一
新的作品。
纵观近百年来的历史,直到近10年,年轻
一代作曲家在创作上才有着突破性的发展。当然,
这种所谓的“突破”是有其一定的基础的,若没
有前辈们的努力,是不会有这一代年轻作曲家的,
而这些作曲家也不可能创作出如此敢于创新、有
个性、有风格的作品。
二、中国新音乐的风格
在音乐上来讲,中国民族传统是指在中华
民族历史发展过程里所形成的一切音乐,包括外
族传入而被吸纳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音乐和乐器、
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以及其他传统音
乐。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里,这些音乐一代
一代地承传下来,同时在承传的过程中,不仅为
人民接受,而且还得到了不同时代的滋养而注入
了新的生命。但中国的新音乐不同,它受欧洲音
乐影响是在一个全无基础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在
一种被动的情况下进行的。曾志忞、沈心工、李
叔同三位“新式”知识分子,他们从日本带回来
的是一些德、奥等欧洲国家和日本的歌曲,配上
中文歌词就成为唱歌教材给中小学生唱。这些流
传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无论是旋律、
伴奏和歌词,与中国的传统音乐完全拉不上关系,
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崭新的音乐体裁,是从外
国移植过来的品种。“五四运动”之后,萧友梅、
黄自、赵元任等人把欧洲的艺术歌曲、合唱带回
中国,并用这些欧洲音乐语言、曲式和技巧培养
中国音乐人才。他们的作品也几乎全盘欧化,谈
不上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如赵元任《教我如何不
想他》里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一句是运用了“西
皮原板”,但他的歌曲大体上都是欧洲味道的;
通信系统概论黄自的歌曲也是如此,既体现了西洋作曲技法的
运用,又散发着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的气息。如
为古诗词编配的歌曲《点绛唇・赋登楼》(宋王
灼词)、《花非花》(唐白居易词)等,还有为
孙子兵法论文现代新诗编配的歌曲《思乡》、《玫瑰三愿》等;
冼星海的歌曲乡土味较浓,但他的《怒吼吧,黄
河》还不是相当欧化的合唱曲么!其他的作曲家
如马思聪、谭小麟、聂耳、刘雪庵等人的作品,
都是欧洲风格的中国新音乐乐曲。
三、新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影响
纵观我国近代,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导
致了我国的经济文化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而西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方国家自文艺复兴之后其音乐文化日渐丰富与多
样,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音乐风格层出不
穷。如果传统就是先前已有的曲调、风格,那其
实就不必再要新的作家,只要新的印刷和新的表
演艺人就够。传统必与继承有关,但继承的尺度
一向灵活,激进派说你是墨守成规,保守者说你
是摒弃传统。然而一切事物都在变,又有哪有是
永恒不变的?因此,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
位置又包含了千变万化之前途的。所以我想,传
统强调的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
盼念、甚至是尊敬与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
恒不变地继承。
中西方文化背景虽存在差异性,也造就了中
西方音乐文化的不同,但如今全球化的社会里各
国之间的音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显得极为重要,
团体操队形两者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学习,形成奇思妙想,
形成多姿多彩的音乐风格与形式。例如我国现当
代作曲家们以我国传统民间歌曲为素材,采用西
方的作曲技法而创作的中国钢琴作品、交响曲等
等,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西方的经典歌曲与歌剧作品也涌入中国,受到了
中国人的欢迎与喜爱,作曲家也在此基础上创作
出一批具有中国特的音乐剧。然而,与此同时,
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我们在接受和吸收西方音
乐文化和创作理念时,不能忘却我们自己本民族
的特,始终保持我们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
心,让中西方音乐文化在平等的对话中相互碰撞
和交流,共同发展和丰富世界音乐文化的舞台。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付佳文(1992~),女,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参考文献
[1]刘靖之:《论中国新音乐》,上海音乐
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年7月第2版。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
乐出版社,1994年版。
[4]汪毓和:《汪毓和谈中国音乐》,湖南少
三里庵派出所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16:4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87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音乐   中国   日本   作品   歌曲   欧洲   传统   创作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