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可行性研究

新生儿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可行性研究
胸骨【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可行性。方法: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诸暨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69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对象均采取基因筛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共计检出259例,占比为4.55%,其中GJB2基因235杂合突变检出率最高(2.13%),其次为SLC26A4基因IVS7-2杂合突变(0.89%)。结论:对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对耳聋较早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生儿;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可行性研究
耳聋是人的感觉系统中最为普遍的缺陷之一。我国耳聋体庞大,听力残疾人达2780万人,占全国残疾人总人数的33%。我国每年新出生聋儿3万人左右,再加上迟发聋和药物性聋,每年新出生听力障碍患儿达6万多人[1]。目前,耳聋在我国已经是第二大出生缺陷。先天性的聋患儿会造成其言语发育受阻,继而难以沟通,更有甚者难以融入社会。因此,耳聋患儿早诊断、早干预、早可大大减轻个人、家庭及社会负担,有很大社会意义。据研究显示,遗传因素是新生儿耳聋危险因素的60%。遗传因素中,遗传性耳聋约70%是非综合征
型耳聋(NSHL),其他30%遗传性耳聋为综合征型(SHL)。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表明,国内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主要有GJB2和SLC26A4、GJB3以及线粒体基因12srRNA。施行新生儿耳聋的基因筛查,是为了对耳聋的儿童进行更早期的介入。为此,本次研究对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诸暨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692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上述对象中男性3432例,女性2260例。上述所有新生儿家长均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选择抽取脐带血做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
1.2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抽取脐带血2ml,抗凝血。采用上海凯普医院检验所的耳聋易感基因检测试剂盒(PCR/寡核苷酸探针导流杂交法)。采用DNA低密度芯片导流杂交检测技术,检测人中常见的四个耳聋相关基因(GJB2,SLC26A4,GJB3和mtDNA)的13个突变位点(
包括GJB2基因35delG,176del16,235delC,299del AT,155del TCTG;SLC26 A4基因IVS7-2A>G,2168A>G,1229C>T,mtDNA基因 1494C>T,1555A>G,7445 A>G,12201T>G;GJB3基因538C>T,IVS7-2突变杂合子。
1.3 结果分析
在耳聋基因筛选的基础上,对耳聋基因突变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并对GJB2、SLC26A4、GJB3和线粒体基因12srRNA的检出率进行了统计,进一步对各基因突变种类的检出率进行了分析,其中包括纯合突变、杂合突变和复合杂合检出率。
2结果
经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共计检出259例,占比为4.55%,其中GJB2基因235杂合突变检出率最高(2.13%),其次为SLC26A4基因IVS7-2杂合突变(0.89%)。详见表1
表1基因筛查结果
项目
例数 (n)
GJB2基因176杂合突变
16
GJB2基因235杂合突变
121
GJB2基因299杂合突变
20
GJB3基因538杂合突变
8
SLC26A4基因IVS7-2杂合突变
51姜山实验中学
环氧乙烷SLC26A4基因2168杂合突变
14
SLC26A4基因1229杂合突变
4
SLC26A4基因IVS7-2纯合突变
1
线粒体12201均质突变
1
线粒体1555异质突变+235杂合突变
2
线粒体1555均质突变
16
GJB2基因299杂合突变+迟发性耳聋IVS7-2杂合突变
湖南农业大学综合信息服务系统1
GJB2基因235纯合突变
1
GJB2基因235杂合突变+迟发性耳聋IVS7-2杂合突变
1
药物性敏感性耳聋1555异质突变+迟发性耳聋IVS7-2杂合复合突变
1
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突变1494均质突变
1
合计
259
3.讨论
耳聋为临床常见遗传病。对已经出现的耳聋,尚无办法扭转。因此,减少耳聋的发生更是以防为主,而防治重点又在遗传性耳聋。现已知道,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各区域耳聋热点突变的携带率存在显着性差异[2]。现已鉴定出200个多个SHL及NSHL相关基因,但是有些遗传性耳聋致病基因尚不清楚,其中大部分基因突变极其少见[3]。国内外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多数NSHL多是少数热点基因突变所致,其中GJB2、SLC26A4、GJB3和线粒体基因12srRNA等为核酸检测筛查遗传性耳聋奠定了基础[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经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共计检出259例,占比为4.55%,其中GJB2基因235杂合突变检出率最高(2.13%),其次为SLC26A4基因IVS7-2杂合突变(0.89%)。提示应对上述情况予以警惕。当前,国内已在多地进行了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因遗传背景、地域隔离等的干扰,区域基因突变携带率及突变谱存在差异[5-7]。经对新生儿进行大范围的基因筛查可对当地耳聋基因的致病位点予以了解,并为耳聋防控提供数据支撑。笔者分析认为,为进一步提高防聋效果,需采取以下措施,其一为建立耳聋基因突变的流行病学数据库,以提供防聋治聋的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8]。其二,
建立相关基因档案,促使人生活、婚育等方面逐渐形成阻断遗传性耳聋致残的产生。其三,经大样本筛选及数据积累,对医务人员耳聋的诊断与予以提升。其四,增强全民对耳聋疾病的认知[9]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可行性进行研究分析,可对耳聋较早的早期诊断、预防及提供科学依据。本次研究临床样本量较少,可能结论可信度不高。望后续增加样本量,以对新生儿中耳聋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参考文献
[1]范霞林,樊利春,黄垂灿等.海南省新生儿耳聋基因携带情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22,22(12):1147-1153.
沈禾
[2]赵娟萍,石艳荣,陈璠等.银川市8145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易感基因突变特点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21):4050-4053.
[3]张秀秀,慕容红梅,李盼盼等.黔西南地区99582位新生儿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筛查结果[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20(04):612-619.
口模
[4]薛秀丽,翼楠,张娇等.承德市25,205例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2,20(02):181-187.
[5]吴西静,樊利春.四个常见耳聋基因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21,32(22):2970-2972.
[6]邹婕,黄烁丹,丘建斌等.梅州地区遗传性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智慧健康,2021,7(32):163-165.
[7]李欣欣.张家港市新生儿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特点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0):4730-4733.
[8]郑锦. 河南省洛阳地区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同步筛查临床推广工作现状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9.
[9]王亚男,王亚新,高明雅等.洛阳地区4106例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筛查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26(10):103-106.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6:27: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82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