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视角诗意的守望_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_陈昕

弧面凸轮
◆女性文学论
独特的视角 诗意的守望
———论迟子建的小说创作
四平王宇陈 昕
2003年3月,东北女作家迟子建获得了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
该世界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的确,迟子建小说打动人
心的,不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不是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而是作品中
散发出的那种浓郁的诗情和人性的温情之光。她总是以自己对生活和艺术
的朴素而又独特的审美理解,以孩童般率真自然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
中挖掘情趣和诗意,为我们创造一个蕴涵诗性和温情的乡土世界。
对于迟子建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温情和诗性的品质,不同的研究者
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迟子建小说的诗意在很大
程度上来自于作者独特的叙事视角。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诗意并不是来自
于它所叙述的对象世界。也就是说,对象世界本身无所谓是不是具有诗意,
诗意来自于它的观照者和阐释者,在小说中则来自于小说家拟设的叙事者,
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叙述方式、语言和结构等。
视角,作为一个叙述学的概念,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待外部世界
和内心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著名语言大师托多罗夫指出:“构成故事环
境的各种事实从来不是`以它们自身'出现,而总是根据某种眼光,某处观察
点出现在我们面前。……视点问题具有头等重要性确是事实,在文学方面,
我们所要研究的从来不是原始的事实或事件,而是以某种方式被描写出来
的事实或事件。从两个不同的视点观察同一个事实就会写出两种截然不同
的事实。”①叙事视角的选择直接关系着文本的审美效果。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以儿童和少年为叙事人的小说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因而儿童视角成为迟子建小说的一个重要叙事角度。
儿童视角,指的是让儿童来担负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通过儿童的眼3d打印龟壳
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对世界做出符合儿童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
揭示和审美评价。小说的叙述调子、语言、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等均受制于
作者所选定的儿童叙事者。迟子建的小说,有的采用较纯粹的儿童视角,如
《北极村童话》(小女孩“我”)、《麦穗》(男孩麦穗)、《清水洗尘》(男孩天灶)、《疯人院的小磨盘》(小磨盘)等,都是由一个女孩或男孩的眼睛来看,以他们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有的则是多重视角中插入儿童生活和儿童视角,如《沉睡的大固其固》中的小女孩楠楠,《鱼骨》中的小女孩旗旗,《朋友们来看雪吧》中的鱼纹,《日落碗窑》中的关小明等。
对儿童视角的偏爱,迟子建是这样解释的:“我喜欢采取童年视角叙述故事。童年视角使我觉得,清新、天真、朴素的文学气息能够像晨雾一样自如地弥漫,当太阳把它们照散的那一瞬间,它们已经自成气候。当然,这大约与我的童年经历有关系。我生在北极村———中国最北的小村子,再多走几步就是俄罗斯了。童年时我远离父母,与外祖母生活在一起。我不明白那个时代的儿童何以如此少,……所以说童年生活给我的人生和创作都注入了一种活力,我是不由自主地用这种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讲,这种视角更接近`天籁'。”②童年是一个人生命的初始阶段,是全部人性展开的起点。童年经验可以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家童年经历对创作的影响有时是决定性的。“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创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一般地说,作家面对生活时的感知方式、情感态度、想象能力、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制于他的先在意向结构。对作家而言,所谓先在意向结构,就是他创作前的意向性准备,也可理解为他写作的心理定势。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先在意向结构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建立。整个童年的经验是其先在意向结构的奠基物。就作家而言,他的童年的种种遭遇,他自己无法选择的出生环境,包括他自己的家庭,他的父母,以及其后他的必然和偶然的不幸、痛苦、幸福、欢乐,……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自然的条件对他的幼小生命的折射,这一切以整合的方式,在作家的心灵里,形成了最初的却又是最深刻的先在意向结构的核心。”③迟子建正是由于浓厚的童年情结而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儿童视角。她的许多作品往往是从童年记忆出发,以童心去捕捉灵感、观照世界、表现自我。
与完全社会化了的成年人相比,儿童尚未被污浊的世俗所浸染,他们的天性中更多一些明朗质朴,更多一些可爱稚拙和迷人的纯真。儿童单纯和重直觉的心理特征,使他们更容易把握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儿童的思维与原始人类的思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具有接近自然人的主体特征,象征着人类生存的本初状态,是人类生活诗的渊源。儿童思维的特点带来了儿童视角的“诗化”特征。
通过儿童的眼睛来观察,一切便都罩上了一层诗意的光芒。
  “天边飞着晚霞,深一块,浅一块的。它们
有的大红,有的则金黄。那大红的像炉膛的火,
粉红的像小猫的舌头,金黄的像大公鸡的尾
巴。”(《北极村童话》)
“我背着一个白的桦皮篓去冰面上拾月光。冰面上月光浓厚,我用一只小铲子去铲,月
光就像奶油那样堆卷在一起,然后我把它们抬
起来装在桦皮篓中,背回去用它来当柴烧。月
光燃烧得无声无息,火焰温存,它散发的春意持
之永恒。”(《原始风景》)
“天非常寒冷,我站在火炉旁不停地往里面添柴。……火苗像一金发小矮人一样甩着胳
臂有力地踏着脚跳舞,好像它们生活在一个原
始部落中一样,而火星则像蜜蜂一样嗡嗡地在
炉壁周围飞旋。”(《白雪的墓园》)
不论是所用比喻、拟人的浅近贴切,还是所用语言的朴素简洁,不论是彩的鲜明绚丽,还是情态的稚拙活泼,都十分符合儿童的欣赏趣味,都有一种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气,体现出儿童的观察和思维特点。儿童视角下充满了童趣的景和物的描写,冲淡了童年所目睹的苦难的描写给作品带来的沉闷和凄凉,使作品具有了一种柔美婉约的抒情风格。
作者以孩童般率真、朴素、自然的笔调营造出一个诗意盎然而又纯真稚拙的童话世界。晚霞、月光、炉火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景物,在迟子建笔下的女孩眼中,变得可感可触,奇异无比,使人甚感亲切和神奇。儿童直觉思维的单纯性、原始性、灵异性的特点,打通了人与自然间的界限,使自然的一切,
不但充满了灵动飞扬的生命活力和绚烂美妙的幻想彩,而且体现着儿童无拘无束的自由天性,赋予了作品一种盎然的诗意境界。
马钱子散
我们再来看《清水洗尘》中的几段描写:
  灶坑里的炉火是多嘴的,它们用金黄的
小舌头贪馋地舔着乌黑的锅底,把锅里的水吵
直叫。
天灶笑了,他拨了拨柴禾,再次重温金的火星飞舞的辉煌情景。在他看来,灶坑就是一
个永无白昼的夜空,而火星则是满天的繁星。
这个星空带给人的永远是温暖的感觉。
锅里的水开始热情洋溢地唱歌了。柴禾也烧得毕剥有声。
他在要进入梦乡的时候听见自己的清水在锅里引吭高歌,而他的脑海中则浮现着粉红
的云霓。天灶不知不觉睡着了。他在梦中看见
f420
了一条金光灿灿的龙,它在银河畔洗浴。这条
龙很调皮,它常常用尾去拍银河的水,溅起一阵
灿烂的水花。后来这龙大约把尾拍在了天灶的
头上,他觉得头疼,当他睁开眼睛时,发觉自己
磕在了灶台上。
《清水洗尘》写的是礼镇郑家一年一次的年前洗澡的故事。男孩天灶负责为一家人烧洗澡水,围绕着天灶、妹妹天云、父亲、母亲、奶奶和蛇寡妇之间由洗澡而引发的“小摩擦”,抒写了温馨而浓郁的亲情。十四岁的天灶第一次没有将就着用别人洗过的水,而是给自己单独烧了满满一桶清水;躺在刷洗干净的澡盆中,“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课本中所学过的淡
黄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预备着为他除去一年的风尘。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是好极了,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通过天灶的眼睛和感觉,迟子建把洗澡这样一个平常凡俗的故事演绎得趣味横生,诗意盎然。
叙述方式、叙述视角与作者的感受、体验世界的方式之间有着对应关系,是精神结构的外在显现,是一种写作策略。叙述的优劣,不能仅仅取决于它是新还是旧,是原创还是继承,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是否符合小说的内容及作者的特质。迟子建说过:“渴望温情,是人类的一种共有的情感”,“我喜欢朴素的生活,因为生活中的真正诗意是浸润在朴素的生活中的,所以我信奉用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这一原则……朴素而意境幽远,是我最羡慕和渴望达到的一种文学境界”④。迟子建对儿童视角的偏爱,是缘于她浓厚的童年情结,更是基于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和追求。借助儿童视角,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朴素的日常生活的诗情发现。儿童视角的选择及由此而带来的简洁、朴素、灵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往往给文本带来一种温情、纯净、朴素、明丽的气息。
迟子建在向我们传达清新、柔美的审美感受的同时,并不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和辛酸。但迟子建在正视人生苦难和人性灰暗的一面时,却不会给我们以绝望和恐惧,她总是以自己清澈和煦的目光穿越现实的沉重,发掘出苦涩、辛酸生活中的美好与诗意,表现了作者的悲悯、善良、温情和对生命的热爱。
《白雪的墓园》用第一人称(少女“我”)向我们讲述了父亲在除夕前一个月去世给全家特别是母亲带来的
巨大哀痛。但最后,全家人还是凭着亲情和爱意,相互鼓励着挺了过来,坦然地迎接新年的到来。这里,没有了死亡的阴森、绝望,相反,却充满了温馨、明媚和浪漫。少女视角的纯净、优柔冲淡了死亡的凄凉与沉闷的气息,给作品蒙上了一层诗性的光辉。独特的视角选择实现了迟子建始终坚持的“对辛酸生活的温情表达”,传达了作者一以贯之的悲悯情怀。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策略,形成了迟子建小说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风格。即使是一些与儿童生活无关的作品,迟子建也喜欢选择一些有儿童气质的弱者或傻子的视角作为叙事的角度,如《青草如歌的正午》里的陈生、《灰街瓦云》中的刘签、《雾月牛栏》中的痴呆儿宝坠、《罗索河瘟疫》中的领条等,他们在文本叙述形态上与儿童视角有着基本相同的功能,我们暂且称之为准儿童视角。
《青草如歌的正午》中的陈生,四十多岁的人了,却像孩子一样天真善良、毫无心机。他因为拿不出给妻子杨秀治病的三千块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撒手西去。所以,当他听说为了一个在他家门口举行的洲际运动会,竟然花几十万组织人力去外地背雪,他便愤怒地进城告状,让“城里的官官们”赔他媳妇。他天真地认为,“有张罗运动会的那些钱,能给多少个人开刀,杨秀就死不了了”。而运动会不过“就是一个玩”,“人要是不玩也死不了,要是得了病没钱开刀就得等死。他们只看重那些活蹦乱跳的人,却不管要死的人,这像话么?!”他的这种孩子式的逻辑和思维被人们认为疯了,而正是这样一个总
是被人耻笑和捉弄的人,却有着一颗远比正常人善良而纯真的心。“他怕把均匀散布在路中央的月光给踩出疤痕,那样路就不好看了”,他“就拣着栅栏旁的阴影走”。杨秀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他的心里,他经常自言自语,与亡妻交谈,为她编织各种日常用品,“他觉得很对不住自己的女人,所以在编包的时候格外细心,哪怕有一根青草颜不对路或者出现
岔口,他都会将它剔除,所以他的包编得格外慢。青草在他膝上温柔地跳跃着,就像一种别样的光芒照耀着他。”“如果是晴天,陈生永远都是坐在正午的阳光下,垂着倭瓜似的扁圆的头,一丝不苟地为杨秀营造着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篇带给我们真正的诗意和浪漫的温婉之作。在这里,迟子建通过这样一个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天真的弱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苦难人生中的温情和蕴藏在底层民众身上的美好的人性人情。
在迟子建最近出版的《越过云层的晴朗》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更是别出心裁地以一只大黄狗作为小说的主角,借用狗的眼睛演绎了从“”即将结束到商品经济时代到来这一段极其特殊的历史。“动物眼里的万事万物单纯而美丽,`'留下的伤痕则是残酷的,美丽和残酷相碰撞迸发出一种诗意,这种诗意跟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相吻合,很适合做文学联想和创作。”⑤从天真单纯和不谙世事这个角度来说,动物视角和儿童视角何其相似。这种视角在给作品带来诗意的同时,也带来了叙事的含蓄和其它视角无法抵达的真实。在平淡简约之中抒写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让人在不动声之中感到一种丰厚而沉重的历史意蕴。
儿童阶段的认知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理性思维较弱,看事物往往是散点透视。所以儿童视线下的事件间往往无密切的因果联系,现象间往往无必然的逻辑关系。因此,儿童视角的选择往往给作品带来一种自然随意的散文化小说风格。散文化的徐缓的节奏、散漫的结构,再加上儿童简洁真率、清新而富有灵气的语言,往往使小说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流淌,又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富有浓郁的诗化特征。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想捕捉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情节性的故事线索是不大可能的。特别是她的采用儿童视角的小说,几乎都没有完整的小说结构,往往是一系列场景、感觉和意识的连缀和组接。凭个人的感性、经验、智性、想象和记忆自由书写,打破完整统一的结构框架,淡化主线情节,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曲折,只有如水一般自然随意的叙述、飘零的意象,细节放大,幻想重叙,语言随思绪飘飞而呈现或抒情或思辨的随意状态。如她的《北极村童话》,只是童年生活的片段和感触。当初,曾由于它的“太散文化”而两次被退稿。
我们来看小说第十二节中的一段文字:
  我的心很难受。我光着脊梁躺到炕角贴墙
的地方。想月亮。想星星。想大江。想……我
真想变成其中的一种。
挂钟“嘀嗒嘀嗒”地响着,外面的月多美。
要是奶奶、姥爷、姥姥、小舅、猴姥和我一起围在
桌子边,边讲故事边赏月,那该多甜人……
嗡嗡地叫,是蚊子。秋天的蚊子叮人可真凶。准是姥姥又先打灯、后关窗的。姥姥可真
是的,连这么简单的先后次序都记不住。她好
可怜,她的柱儿死了,可她不知道。
月亮是圆的。我想,在姥爷眼里,它不是圆的。它确确实实缺一块。姥爷在干什么呢?他
一定在想柱儿……
这段文字是写中秋之夜,小女孩“我”偷偷去看苏联老奶奶回来,被姥姥知道了责备唠叨了几句后,躺在床上的一段思绪。在这里,从内心的感觉到听觉到视觉,贯穿的线索不是情节,而是情绪。以小女孩“我”的意绪的涌动自然流淌,在思绪中又插入“嘀嗒”的挂钟声和“嗡嗡”的蚊子的叫声,由蚊子的叫声
想到姥姥的笨,突然又想到姥姥的可怜。由月亮又想到姥爷……思绪跨度极大,极具跳跃感,融入了儿童对事物的感觉方式和印象,非常契合儿童直觉思维的新鲜灵动和零散、无逻辑性。这种散文化的自然随意的叙述方式,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随处可见。正是这种儿童的意识流导致了松散的结构,赋予作品一种散文化的诗美境界。
由此,儿童视角及准儿童视角的“诗化”功能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朴素明朗、真率灵动的叙述语言和行云流水般自然的散文化结构,便赋予了迟子建小说生趣盎然的迷人意境和诗意的抒情氛围,构成了迟子建小说特有的价值追求和美学品格。
注释:
①引自张寅德《叙述学研究》第65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②④文能、迟子建:《畅饮“天河之水”》,《花城》1998年1期。
③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的影响》,《文学评论》1993年4期,第59页。
⑤汪曾祺《废名短篇小说集·代序》,《废名短篇小说集》,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责任编辑 陈林
>新技术新工艺

本文发布于:2024-09-21 03:15: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74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儿童   视角   叙述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