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今传媒2020年第4期
媒介批评
收稿日期:2019-10-21
作者简介:张译文,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论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性关怀
辐射量
张译文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81)
摘 要:作家迟子建自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有30余年。在这漫长的创作生涯里迟子建不断以均匀的写作节奏和稳健的步伐为文坛带来一部部经典佳作。2
009年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至今已有10年,这10年无论迟子建本人还是《额尔古纳河右岸》一直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本文从文本细读和作家创作理解层面继续追踪这部作品,试图探寻迟子建小说的人性关怀。
关键词: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人性关怀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4-0073-02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自出版就引来了学界的高度关注,至今仍是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毋庸置疑这与文本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作者的深沉心理积淀相关。本文通过对作品重读,试图重新回归文本内部主题研究,思考《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人性具有怎样的样态和特,迟子建是如何在小说中进行人性创作的,最后将文本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探寻迟子建如何将人性关怀与自己的创作完美结合。
一、超越世俗的纯真坚守
东方管理《额尔古纳河右岸》作为一部心理、精神与灵魂多重契合的复杂文本,其写作并不是简单的世俗技巧构成,而是叙述中“情”与“志”“意”与“理”的多重整合。
(一)家族坚守
迟子建说过:“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生命都是渺小羸弱的,作家所能够做到的,只有与人物一起从容
面对”[1]。重新回归文本,我们感受更深的“野气”是
蕴藏在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之中的。林克与达玛拉、哈谢与玛利亚、坤德与依芙琳、伊万与娜杰什卡是乌力楞老一辈的家庭成员,他们依靠爱与陪伴使整个家族不断繁衍、壮大,“家族”的概念使这些鄂温克老辈人物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小说里多次提到原始民族的性文化,它是与城市生活的欲望与诱惑完全不同的“野性”,一种原始、自然、单纯,只为生育的性生活,在这种性生活映射下,我们看到的是
鄂温克族居民对家庭的纯真坚守、对生命与自然的崇高敬畏。鄂温克男人与女人构成的天然统一体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法分解与拆散的,这就是鄂温克人超越世俗的家族坚守,一种纯美的“野气”凝聚。
(二)民族坚守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好的文学作品一定不只是讲故事,而是要发掘其中比故事还要精彩的精神世界,为读者塑造一个明亮、健全的精神家园。《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民族变迁、文明消亡的宏大书写。迟子建充分将自己的美学理想融入其中,试图以最接近民族心灵的书写形式寻一种文化感,一种对自然、人生、命运乃至灵魂的民族情怀。作者并非少数民族,但在大兴安岭成长的她,从小就有着森林生活的独特体验,正是这种地域性与超越地域性的审美体验、关注点使迟子建的作品呈现出独有的底和神秘感。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鄂温克族人似乎没有关于人的自我中心感,他们是以一种民族存在形式坚守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这种民族坚守是依靠世世代代居民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共同维系的。
二、相濡以沫的情感慰藉维纳滤波
迟子建深知生活固然有寒冷苍凉的一面,但文学作品却是可以用温暖的笔调带给人们生存的力量,亲情、爱情这相濡以沫的情感永远不会随历史淹没,相反它们会幻化成一种“和气”力量带给人们超乎善恶与生死的超然。itg
马弗炉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13:53: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7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民族   研究   坚守   创作   文本   人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