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简介_艾青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艾青简介
  诗两⾸艾青《我爱这⼟地》.余光中《乡愁》课⽂研讨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华⼈。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堰河——我的保姆》⼀诗成名。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民⽂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龙江、新疆等地劳动。⽂化⼤⾰命中⼀再遭到批判。1976年10 ⽉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副会长,被法国授予⽂学艺术最⾼勋章。诗作者把个⼈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多等⼈之后推动⼀代诗风的重要诗⼈。著有诗集《⼤堰河》、《北⽅》、《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我爱这⼟地
  ⼀、整体把握
  艾青是⼟地的歌者,“⼟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另⼀个是“太阳”)。“⼟地”象征着⽣他养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地”的热爱,是艾青⼩说诗歌⽂学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地》作于1938年11⽉,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次遭受⽇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的艾青,坚定地汇⼊民族解放⽃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写诗”。
  “假如我是⼀只鸟”,全诗以这样⼀个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只看似微不⾜道的⼩鸟也要奋⼒抗争,⽤⾃⼰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这使⼈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整个⽣命发出的。
  下⾯四⾏诗,分别描述了鸟⼉歌唱的四个对象:⼟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是“⼟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yig滤波器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是正在遭受⽇寇欺凌的国⼟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民⼼中的悲愤⼀般汹涌奔流。
  “⽆⽌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民⼼中对侵略者暴⾏的愤怒。
  “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预⽰着⼈民为之奋⽃献⾝的独⽴⾃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地。
  “然后我死了/连⽻⽑也腐烂在⼟地⾥⾯”,⼩鸟活着时,倾尽全⼒为⼟地⽽歌唱,死后,⼜将⾃⼰的全⾝投⼊⼟地的怀抱,连⽻⽑都与⼟地融为⼀体。
  在诗的第⼆节,作者笔锋⼀转,由上⽂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对“我”进⾏了⼀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式进⾏的。“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眼⾥常含泪⽔”这样⼀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中。“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睹⼭河破碎、⼈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中的痛苦也愈强烈。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切爱国知识分⼦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这种爱刻⾻铭⼼,⾄死不渝,不仅来⾃诗⼈内⼼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共同的⼼声。豪杰视频通
  ⼆、问题研究
  1.“假如我是⼀只鸟,/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诗作为《我爱这⼟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
  在诗的开头,诗⼈把“我”假设为⼀只“鸟”的形象,⽽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
刻被诗⼈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深沉的爱。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步展开了对鸟⼉歌唱对象的描述,它们是:⼟地、河流、风、黎明。从四个歌唱对象前⾯的修饰词语看来,它们都是长期遭受风⾬打击、悲愤满怀、奋⼒抗争的形象,与下⽂鸟⼉献⾝于⼟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所要表现的“爱⼟地”“爱祖国”的主题
重建城镇  2.《我爱这⼟地》的第⼆节与第⼀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如果说第⼀节是对“爱⼟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节短⼩精悍的两⾏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度凝练的概
括。去掉第⼆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乡愁
自动控制系统  ⼀、整体把握
  读《乡愁》这⾸诗,我们能感到诗⼈余光中⼼灵深处⼀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诗以形式上的四个⼩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时候—长⼤后—后来—现在。这⼏个标⽰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诗每⼀⼩节的第⼀⾏。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时候的母⼦分离—长⼤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死别—现在的游⼦与⼤陆的分离。诗⼈为每个阶段的乡愁了⼀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的邮票上。成年后,为⽣活⽽奔波,与爱⼈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死别更令⼈断肠?有,那就是乡愁!⼀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陆隔开,个⼈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诗,⽆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的神韵和魅⼒。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深受中国古典⽂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然⽽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化。从形式上说,这⾸诗恰到好处地运⽤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
对称,但整齐中⼜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造成⼀种类似⾳乐的回环往复、⼀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弗吉尼亚伍尔夫
  ⼆、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了物化,也就是到了它的对应物。在⼈⽣的每⼀个阶段⾥,“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的乡愁就不⾄于⽆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陆的爱在⼀只苦⽠
  ⽪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丝伤痕也不留下
  ──《⽩⽟苦⽠》
  台风季,巴⼠峡的⽔很拥挤
  我的⾎系中有⼀条黄河的⽀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陆的爱在⼀只苦⽠”,是诗⼈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陆之爱与⼀只晶莹剔透、⼏经劫
难仍完好⽆损的⽩⽟苦⽠联系到了⼀起。⽽诗⼈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酗酒的情绪,被别出⼼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颗⼼满⾜地睡去,满⾜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我仍是⼀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中难以⾔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中共有的情感。
  练习说明
  ⼀、背诵这两⾸诗。思考“⼟地”与“乡愁”的含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从标题⼊⼿,整体把握这两⾸诗的思想内涵。
  艾青是⼀位与“⼟地”联系得⾮常紧密的诗⼈,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地”和“太阳”。前
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诗题“我爱这⼟地”,表达了诗⼈对⽣他养他⽽⼜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为祖国的独⽴⾃由⽽奋⽃献⾝的华夏⼉⼥的共同⼼声。
  “乡愁”体现了诗⼈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欣赏《我爱这⼟地》,探究下⾯两个问题。
  1.诗中“⽤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死,最后“连⽻⽑也腐烂在⼟地⾥⾯”,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诗的第⼆节与第⼀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此题意在引导学⽣理解《我爱这⼟地》⼀诗的两处难点,进⽽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1.这只“鸟”是⼀个饱受磨难,拼尽全⼒⽤整个⽣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地、河流、风和黎明,⽣命耗尽后便投⾝⼟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地融为⼀体,实际上寄寓了诗⼈愿为祖国献出⼀切的决⼼。
  2.如果说第⼀节是对“爱⼟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节短⼩精悍的两⾏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问⼀答,是爱国者⽬睹满⽬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节⾥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三、《乡愁》⼀诗中,诗⼈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情感。说说诗⼈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抓住这⾸诗的四个中⼼物象来理解这⾸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时候—长⼤后—后来—现在。
  ⼩时候,诗⼈少⼩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的邮票上。长⼤后,为⽣活⽽奔波,与爱⼈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现在,⼀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陆隔开。个⼈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下⾯这⾸诗,也是抒写乡愁,说说它与课⽂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乡愁》,席慕蓉。诗略)
  此题意在引导学⽣进⾏同类题材诗歌的⽐较阅读。
  这两⾸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地均在⼤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都钟情于中国古典⽂化,承继传统⽂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出⽣,也不在那⾥长⼤,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地。她只有在梦⾥,在诗中,寄托⽆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喻新异,也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教学建议
  ⼀、《我爱这⼟地》⼀诗蕴含着深沉⽽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这种情感。在此基础上,要求学⽣背诵《我爱这⼟地》。
  ⼆、让学⽣理解《我爱这⼟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
  三、让学⽣概括《乡愁》中提到的⼈⽣四阶段,到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引导他们理解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tm network
  四、有条件的话,让学⽣读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的悲歌》《⽩⽟苦⽠》《五陵少年》《新⼤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等等,体会这些诗中的思乡情绪。
  五、朗读诗歌要注意语⽓和语调,注意停顿。下⾯的朗读⽰例,供教学时参考:
  我爱这⼟地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
  乡愁
  ⼩时候
  乡愁/是⼀枚/⼩⼩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后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头
  ⽽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陆/在那头
  有关资料
  ⼀、关于艾青⽣平的⼀些情况(蒋海涛)
  艾青是我的⼤哥。常有同志来访,或写信问我有关艾青的情况;同时我也发现在有关艾青的资料记
述中,经常有与事实有些出⼊的情况。因此,我在下⾯对⼏个有关的问题作些回忆,作为答复和订正。
  第⼀个问题,艾青的出⽣年⽉和对他早年在家乡的⼀点回忆。
  艾青出⽣于1910年,与曹禺、吴强、姚雪垠等都是同年。有的⽂章把他的出⽣⽉份弄错了。1979年我为了编写当代⽂学研究资料《艾青专集》,住在北京史家胡同我⼤哥家⾥,看到了在《长春》上发表的李⼜然同志写的⽂章。这篇⽂章深情地回忆了他在巴黎时与艾青交往的情况,也提到了艾青这⼀笔名的来历。李⼜然说:艾青在“蒋”字上打了⼀个叉,露出草头成
了“艾”字;“青”字呢?因为艾青是⼗⼆⽉⽣的。“艾”字的来历与许多资料谈及的⽐较符合,但他把“青”字的来历搞错了。李⼜然在30年代到我们家⾥住过⼀段时间,那时我才12岁光景。由于他是艾青的朋友,我们把他当⼤哥哥看待,他住在我家东厢客房⾥,还逗我下过围棋,我输了(我下围棋是从艾青那⾥学来的)。艾青的成名作《⼤堰河──我的保姆》就是艾青在监狱中托⼈带给李⼜然,后来在《春光》杂志上发表的。说艾青是⼗⼆⽉⽣,⼤概他没有记清楚。根据我的记忆,我们兄弟三⼈的⽣⽇凑巧得很,都是农历⼗七⽣的。艾青是⼆⽉⼗七,我的⼆哥是七⽉⼗七,我是⼗⼆⽉⼗七,⽉份是等差级数,很好记。
  有⼈问,有的材料上说艾青两字也是海澄(⼤哥原名蒋海澄)两字的家乡⼟⾳的谐⾳,对不对?我
想,是有关系的,家乡⼈称海澄发⾳和艾青相近。
  艾青热爱家乡,但他⼀⽣天南海北,国内除西藏、台湾等地外,⼏乎遍历全国;国外到过⼏个⼤洲。除童年和少年的⼀段时间外,在家乡的时间并不长。法国留学回来和出狱后到过家⾥⼏次也都没住得很久。然⽽有许多事在我的记忆中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记起了在家⾥的堂前,在写着“望益”那块匾额的下⾯,晚上他对弟妹们讲读外国名著《茵梦湖》⾥的故事。我记起了他离开牢狱重新获得⾃由后,同我们⼀起在本村祠堂前池塘⾥洗澡、戏⽔,他在池塘⾥低吟:“起来!饥寒交迫的奴⾪……”这是我第⼀次听到《国际歌》。他教我下围棋,那⿊⽩棋⼦还是⽤马粪纸剪的,有时下得竟忘记了吃饭。他还同我们到村⼦附近的西周⾼背⼀带游览、写⽣,或者到风光绮丽的⼭坡上、池塘边观赏,沐浴在⼤⾃然的波光⾊海⾥。他从外⾯带回来许多书刊,有红壳⾯的《呐喊》,有封⾯上好像⼏个⼈挨在⼀起的《彷徨》,他住的东厢楼上的书橱⾥挤满了厚厚的现代杂志。这些都启引过我在少年⼉童时代就去轻敲⽂学的门扉。这⼀切,都像云烟消散⼀般地过去了,但当记忆⼀丝丝地重新萦绕脑际的时候,⼜好像没有因年⽉的消逝⽽褪⾊。尤其是他为了投⾝于民族解放战争⽽离家远⾛的坚毅意志,⼀直在我的⼼坎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抗战炮⽕打响了,他⼜义⽆反顾地违反⽗亲叫他留在家⾥的意愿,离开家庭,投⾝抗⽇救亡运动。临⾏时并告诉我的⼆哥:“今后不管怎样,你们兄弟俩要做正直的中国⼈,千万不能参加那个党(指国民党)。”这⼀临别赠⾔,也使我联想到他的为⼈以及他为什么那样热爱的⼩说诗歌⽂学作品。
  第⼆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章和资料把艾青讲成义乌⼈(直到1980年12⽉福建教育学院出的⼀篇谈《黎明的通知》的资料还说艾青是义乌⼈)。
  艾青是浙江⾦华⼈,他读的浙江省第七中学(现在的⾦华⼀中),原来的校址就在⾦华的名胜古迹“⼋咏楼”的附近。南宋著名的⼥词⼈李清照在⾦华住过,她写过《武陵春》⼀词,词中写的“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只恐双溪蚱蜢⾈,载不动许多愁”中的双溪,就是义乌江和武义江汇合成的婺江。⼋咏楼楼⾼数丈,⾯临婺江,登楼可以远眺。李清照在丈夫死后来⾦华避难时,曾登临过⼋咏楼,写过很有⽓势的诗:“千古风流⼋咏楼,江⼭留与后⼈愁。⽔通南国三千⾥,⽓压江城⼗四州。”(《题⼋咏楼》)
  从⾦华出义乌门向东⾛,约七⼗华⾥的地⽅,有个村⼦叫畈⽥蒋,我们的家就在这个村⼦⾥。村⼦就在双尖⼭下,艾青在《双尖⼭》这⾸诗中这样写:“亲爱的双尖⼭,/你是我的摇篮──/早晨,你看着我起⾝,/晚上,你看着我睡眠。”的确,在我家的楼上,从北⾯楼窗望出去,可以看到双尖⼭的⼭顶。双尖⼭,在抗战时期是⾦华东义乌西⼀带游击战⼠经常出没的地⽅。我记得,我初次看到的《献给乡村的诗》《雪⾥钻》等诗,就是由当时⾦萧⽀队游击战⼠带来的。从我们这个村⼦向东⾛两⾥多路,就有⼀条⼩溪,隔溪就是义乌地界,我们村⾥的⽅⾔同史学家吴晗家乡苦⽵塘(属义乌地界,离畈⽥蒋约五华⾥)的⽅⾔很相似,我们的母亲⼜是义乌县王阡(离我们村⼦10华⾥,⽐我们村⼦⼤)⼈,所以有的⼈就误传我们是义乌⼈。吴晗倒是真正的义乌⼈,他的外婆家却在我们村⼦⾥。吴晗童
年、少年时代在⾦华傅村育德⼩学和城⾥的⾦华中学(那时叫浙江省⽴第七中学),假⽇常到畈⽥蒋外婆家来,常同艾青⼀起玩。出⽣在义乌的名⼈较多,如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所以有的⼈把艾青也说成义乌⼈。我们的村⼦离⾦华城70华⾥,离义乌城倒更近⼀些,也容易把我们当成义乌⼈。
  (选⾃《艾青研究论⽂集》,新疆⼈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节)
  ⼆、艾青诗独特的意象与主题(钱理)
  每⼀个有独创性的诗⼈都有属于他⾃⼰的意象:在这意象⾥凝聚着诗⼈对⽣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独特的思想与感情。艾青诗歌的中⼼意象是:⼟地与太阳。
  “⼟地”的意象⾥,凝聚着诗⼈对祖国──⼤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说诗歌⽂学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的,是他的《我爱这⼟地》。
  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多灾多难;⽣活在这块⼟地上,痛苦多于欢乐,我们⼼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这毕竟是⽣我养我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地──“死了”以后连“⽻⽑”也要“腐烂在⼟地⾥⾯”。这⾥所表达的是⼀种刻⾻铭⼼、⾄死不渝的最伟⼤、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民中具有典型性与普遍性。“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这两句诗,真实⽽朴素,却来⾃诗⼈内⼼深处,来⾃民族⽣命深处,因⽽具有不朽的艺术⽣命⼒。
  “⼟地”的意象还凝聚着诗⼈对⽣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说
过:“这个⽆限⼴阔的国家的⽆限丰富的农村⽣活──⽆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艾青最真切的诗情都是献给中国的农民的:他的成名作《⼤堰河──我的保姆》,就是⼀个地主阶级叛逆的⼉⼦献给他的真正母亲──中国⼤地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18:15: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53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乡愁   中国   主题   诗歌   阶段   故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