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解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钱穆解读王阳明的《传习录》
    阳明心学不仅是身心灵修行的法宝,还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灵丹妙药。
钱穆列出读《传习录》七点大纲:(1)良知、(2)知行合一、(3)致良知、(4)诚意、(5)谨独、(6)立志和、(7)事上磨炼。
一、良 知
it运维系统详细设计讲及王学,最先联想到的是“良知”,“良知”到底是一件什么东西呢?
《传习录》上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只从人心上发,除却人心,便不见天理。那个为天理本源的人心,便叫良知。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生,那生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生者都是善,一切摧生者都是恶。人心真诚恻怛地求爱,那爱便是天理。一切助长爱者都是善,一切摧爱者都是恶。
丁香人妻小说
那一番求生、求爱的心,以自然明觉而发见,那便是良知,良知便是自然明觉,所以明觉的则称天理。若舍掉良知,又何从见天理?何从别善恶?
《传习录》上还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所以说: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如此说来,人心即是天理。人心自然能明觉此天理。
二、知行合一
讲王学,除良知外,要说的就是“知行合一”了。阳明说,《大学》中指出个真知行给人看。像“如好好,如恶恶臭”,看到美属知,喜好美属行。只要看到美之时,心中就已经爱好了。并不是看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爱好。闻到难闻的气味属于知,厌恶难闻的气味属于行。
只要闻到那难闻的气味时,厌恶之心就已经有了,并不是闻到后又另外立一个心去厌恶。如鼻子塞住的人虽然看到了难闻的东西在眼前,但由于鼻子闻不到,也就不很厌恶。也只是他不曾知(闻到)难闻的气味。
就像说某人知道孝顺父母,知道敬爱兄长,必定是这个人已经在行为上表现过孝顺父母、
敬爱兄长了,才可以说他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难不成只是懂得说一些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话,便可以称为知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人教社回应小学生质疑羿射九日又比如知道痛,必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冷,必定是自己已经遭受了寒冷了;知道饥饿,必定是自己已经历过饥饿了,知与行怎么能分得开?
这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不曾有自我的私欲所隔断的。圣人教导人,必定要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知,不然的话,只是不曾知。这里是何等紧要切实的功夫啊!如今却非要固执的说知行要分为两个是什么用意?而我又说知行是一件事,又是什么用意呢?如果不懂得立言的主旨,只管说什么一个两个,又有什么用?
这是阳明论“知行合一”最剀切的一番话。原来知行在本体上本是合一的,知行之不合一,只为有私欲隔了。要恢复那不曾被私欲隔断的本体,便是朱子所注《大学》上说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
阳明又说: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摩尔多瓦又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此处所说的“精”与“一”,便是上文讲的“纯”,便是不曾被私欲隔断的心体,那心体的流露便叫天理。只是一段自然的流露,而人们强把这说成知、行两字,所以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讲王学的人,只要真认识那些隔断本体的私欲,自然能领会得到他所说的“知行合一”的本体。
三、致良知
讲王学,第三个要让人想到的便是“致良知”。“致良知”即是“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胸中”的方法。
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诚。蒙代尔国际企业家大学
原来“致知”只是要此心不为私欲私意所阻碍,只是“要此心纯是天理”。
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
“理之发见处”,即所谓“良知”。尔哪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轨道式起重机
要明得阳明所谓的“良知”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须得牢记阳明所谓的“精一”和“纯”,又须得牢记阳明所谓的“一则诚”之“诚”。所以,讲王学的良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便不得不讲王学里所谓的“诚意”和“立诚”。
四、诚 意
阳明说:“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又云:仆近时与朋友论学,惟说“立诚”二字。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虽私欲之萌,真是红垆,点雪。天下之大本立矣。他又说: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阳明常用“如好好、如恶恶臭”指点知行的本体,可见知行本体实只是一个“诚”字,诚意之极,知行自见合一,便是真能好恶的良知。
阳明自己说:以诚意为主,即不须添“敬”字,所以提出诚意来说,正是学问大头脑处。
五、谨 独
阳明讲“诚意”又讲“谨独”。王阳明是心学的创始人,他的“谨独”也就是他的致良知思想,也即知善知恶,为善去恶,知行合一。慎独是在《大学》《中庸》中最早提出的,是指古代的一种修养方法,也即即使只有自己一个人在的地方也要注重自己的行为,严于自律,注重道德修养。二者共同处在于强调自身的自律性,是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曾国藩在临终之时,曾经留下一篇遗嘱,以教导自己的后辈,其中一共列了四条,第一条就提到了 “慎独 ”,我们看下原文: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在这里,曾国藩先生将 “慎独”定位为“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其重视程度之高,发人深省。曾国藩是从“人无一内愧之事”的角度来看待“慎独”的,只有“内省不疚”,才能让“此心常快足宽平”。
所谓的生命历程,实质上不过是心的体验历程,能有一种准则可以将此心安置在一种 “常快足宽平”的境地,这种准则足以成为一生遵守不渝的圭臬,这个圭臬正是“慎独”。

本文发布于:2024-09-20 22:31: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01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便是   良知   天理   知道   私欲   本体   人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