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江: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对《庄子·寓言》的一段解释

张文江: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对《庄子·寓言》的一段解释一本珍贵的书
《庄子》是中国古代的奇书之一,可以从多重视角来理解,引申出多种读法。从学术继承而言,根据《天下篇》,它来源于“古之道术”,所谓“闻其风而悦之”。从儒道关系而言,通常认为庄子来自老子,至今连称为老庄。仔细研读以后,发现他非常熟悉孔子言行,并不真正否定孔子。庄子“于学无所不窥”(《史记》本传),可以说贯通了儒道两家。其书的发挥深合于易象,甚至可以看成读《易》心得。从精神追求而言,它超然指向于天人、神人、至人,可以看成三种人的教科书,相对于《论语》作为君子的教科书。从文体形式而言,它也可以看成一部大剧本,描绘了社会各阶层人的生存状态,先后出场的人物有其角变换,好比多棱镜闪现不同的彩。 
庄书的叙事似断似续,若干片段呈现出内在联系,好比连续剧的不同场景。我曾经整理出其中一条线索,进行过初步的解释(参见拙稿《南郭子綦的姓名变化及其进步路线》)。这里再次解释其中一段,因为还有一些特殊心得,这段场景出于《寓言》。一般认为,《庄子》有一大一小两篇序言。大的序言是《天下篇》,包含了理解先秦学术的枢纽。小的序言是《寓言》,揭示了庄书的言说方式。其中有一段涉及修行的口诀,意味深远。 
性工作者调查尝试分三段解释原文: 
1. 颜成子游谓东郭子綦曰:“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 
在《齐物论》开场,南郭子綦和颜成子游讨论天地人三籁,越说越精妙,越说越玄远,于不知不觉中结束,渐渐融入正文。 
一位全减器《寓言》里下文出现了,主角换成了颜成子游。此人在《齐物论》中是听者,到这里变成了说者。他那时完全搞不懂南郭子綦的境界:“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而此处有了长足的进步,已是充满自信的陈述。 
不仅学生由听者颠倒为说者,老师南郭子綦的名字,也变成了东郭子綦(当然也可能是字之误)。在《齐物论》中称为南郭,可能跟政治有关,成玄英称他为“楚昭王之庶弟,楚庄王之司马”。此人沉思自然和人生,全身心地明白了一切,进入了特殊的状态。“仰天而嘘”是消化的形象,从原来的境界中超脱了出来。 
“自吾闻子之言”,这里所闻的“言”,不仅仅指《齐物论》“三籁”之说,更是无数次大大小小
的对话。在《齐物论》中,南郭子綦隐几而坐,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正是古代教学的常见姿势。当时是老师进步了:“今之隐几者,非昔之隐几者也?”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是同还是异呢?“今者吾丧我”,其中有着质的飞跃,好比“吾犹昔人,非昔人也”(僧肇《物不迁论》)。而《寓言》展示的是学生的进步,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曲折,终于获得了修行的成果。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形象,不应该固定下来。师生共同修习,彼此都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尽管进步的速度并不相同,所见到的沿途景象也不相同。《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在鲲化为鹏的上出过程中,往上看的景象是变化的,往下看的景象也是变化的。这是中国特殊的修行状态,此之谓“自强不息”。 
所谓的“九年”,叙述进道之顺序,可与《大宗师》“南伯子葵”节相参证。 
“一年而野”,打破原来频道的各种拘束状态(此之谓命),从固定的模式中解脱出来,把波长和气息放出来。 
舆情管理翁文波“二年而从”,渐渐收敛狂放,逐步持守规矩,转而向内寻。 
“三年而通”,在长时间的摸索中,得出野与从之间的中道。 
此为第一阶段,相通于《齐物论》中的人籁。钟泰《庄子发微》谓可当《易》之“穷理”。 
“四年而物”,如梦初醒,以前种种皆是妄想,这时才初步接触到世界的真实。盖三年解决了心理问题,故四年能排除内心干扰而及物。 
“五年而来”,知道内外接通的关窍,体会到感应之理(《易经》象和形之变化),甚至有时会想什么来什么。 
“六年而鬼入”,生命中潜在的负面因素显现出来,甚至会出现种种诱惑。庄子于此既尊重民俗的习惯说法,又有哲人的独特理解。《庚桑楚》:“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出而得,是谓得死。灭而有实,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这里包含着甚深洞见,既指出负面因素的成因(出而不反),又点明其回归道路(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可谓最佳的解决方案(参见拙稿“《庚桑楚》析义”)。 
此为第二阶段,相通于《齐物论》中的地籁。钟泰《庄子发微》谓可当《易》之“尽性”。 
“七年而天成”,阴阳两气自然而然,与天同其造化。 
“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超越生死的境界。 
“九年而大妙”。即身成就,形神俱妙。 
此为第三阶段,相通于《齐物论》中的天籁。钟泰《庄子发微》谓可当《易》之“至命”。 
2. 生有为,死也。劝公,以其私。死也,有自也;而生,阳也,无自也。 
在《齐物论》中,南郭子綦演绎天地人三籁,颜成子游回去自己领悟。领悟以后总结心得,一年一个境界,总共修了九年,最后达成“大妙”。 
连通性“九年”是颜成子游对东郭子綦汇报,可以说精彩无比。然而,老师是不是被穷尽了呢?如前文所言,在学生努力进修的同时,老师也在默默无言地进修,还有着更厉害的东西: 
“生有为,死也。”所有未修行的凡夫,包括不如法的修行人,都归属于不同的有为法(《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劝公,以其私。”私为小我,公为大我;私为德,公为道。“劝公”中应该包括政治的公正,至极可至于天。从小我起修,劝公是过程,《说卦》有云“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可渐可
顿。 
“死也,有自也。”追溯根源,洞极幽微。对照下文,在两句话之间,可以认为省略了“阴也”。然而终于不言者,盖扶阳抑阴,犹主单行之气。 
“而生,阳也,无自也。”此为顿法,所谓无自也,方为纯阳。 
这段内容精深之极,在我看来是庄子的口诀。古往今来存在不同的理解,你去比较任何两本《庄子》注释,对于此段的标点一定有所差异。我至少看到过四种不同的标点,以上的标点是我的理解(参见拙稿“《寓言》析义”)。 
3.而果然乎?恶乎其所适,恶乎其所不适?天有历数,地有人据,吾恶乎求之?莫知其所终,若之何其无命也?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有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无鬼邪?无以相应也,若之何其有鬼邪? 
“而果然乎”?是上手对下手的语气,将原来确定的“九年而大妙”,重新化为不确定。以疑问的方式加以印证,为最善的保全之法。 

本文发布于:2024-09-22 07:25: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17tex.com/xueshu/6000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寓言   理解   修行   状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4 Comsenz Inc.Powered by © 易纺专利技术学习网 豫ICP备2022007602号 豫公网安备41160202000603 站长QQ:729038198 关于我们 投诉建议